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1)

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图片: 黄仔 | 撰稿: 柯殷殷 | 责编: 豌豆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business_6team@163.com

2022年夏天到了,人们却似乎在疯狂怀念2019年

人们怀念:自由的出行、没有限制的办公、繁荣的经济发展……一种自由的、有确定预期的生活方式。

而非:查看绿码和当地政策等才能开启的出行、不知何时可能冒出的新增病例、足不出户的生活……那些充满限制的当下和未知的前路。

无意之间,我们似乎变成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但谁都不知道,我们将被这浪潮卷向何方。人们感受着自身的无力、迷茫和焦虑,不知道如何与自己和解;但另一方面,每个个体虽然承受着限制,却仍然努力想要找到出路和方向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找到自己前行的动力呢?

下面我将提供4条方法,希望能在这混乱和限制之中,帮助大家找到安定与方向。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2)

接受你所处的现实

正如开篇所言,我们怀念的不是2019年,而是它代表的一种确定性的生活和未来。有人说,疫情将他的生活无情的切割成两半,两者之间是天差地别的鸿沟。

诚然,疫情带给了我们沉闷而剧烈的现实落差,很多人都有切身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抵抗这种落差和现实,很可能会令我们越来越无力,因为疫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存在。

所以,不如接受这个现实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3)

▲图片来源:soogif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 Kristin Neff ) 的研究表明,接受、尤其是自我接纳是通往幸福的一个反直觉的秘密。

接受什么?首先,接受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充满无常和限制,而我们无法控制一切

不过,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你要否定自己对现状的沮丧和悲伤,我们同样也要接纳自己对困境的感受。如果你感到焦虑与疲惫,如果你暂时丧失了改变自己现状的信心,那就先带着这些感受前行。

其次,接受代表着我们不再将现在与那个疫情前的时期相比,而是立足当下,承认我们确实是「受灾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往更好的方向迈进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4)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秩序

在接受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当你感觉非常不确定的时候,规律的日常作息可以给你提供稳定的感觉。比如说,每天固定在一个时间醒来,办公,正常一日三餐,准点睡觉,和家人、朋友定期联络……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像一个个固定的岩石,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锚点,让我们更加安心。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5)

陷入负性情绪漩涡时,

用「九字真言」拉自己一把

前一阵子,我们探讨「疫情之下的失业女性现状」(点击这里,查看文章)。

在这些真实的采访中,我们看到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在一面挣扎着生活,一面不放弃希望。但显然,在寻找未来方向的过程中,她们承受着很大的焦虑与迷茫,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感觉自己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飘零的一叶孤舟,没有码头可靠岸。」

思考和直面未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小心陷入到负面情绪的漩涡之中。

在失业和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焦虑、悲伤等情绪。认知行为流派的心理学家贝克认为,直接导致情绪发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想法。在焦虑的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合逻辑的信念,这些信念就如同心理病毒一样,可能会让我们在负面情绪的循环里越陷越深。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6)

▲图片来源:soogif

为了应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当你觉察到自己有不合理的信念时,你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有用吗?真的吗?又怎样?」中科院心理所的陈祉妍教授将其称为应对不良情绪的「九字真言」口诀。

让我们结合例子来体验下这个口诀的好用之处。

小A是一个刚刚失业的母亲,她既需要在家照顾孩子,也需要找到一份新的工作。然而,小A面试了好几家公司却屡屡失败,她脑海中盘旋着「我怎么这么没有用?」的念头。这个念头让她非常沮丧,并且联想到了过去很多次失败,于是她一直停留在「我怎么这么没用」的思维里,走不出来。

但是,如果小A使用了九字真言,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小A可以问自己:「『我怎么这么没有用?』这个想法有用吗?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的心情会更愉快吗?」

答:「不会,反而更不好了。」

问:「这么想有助于你解决问题吗?」

答:「显然没有帮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小A对自己说「我真的没有用」时,这句话是真的吗?怎么评估是不是真的?我们首先找支持证据,再找反驳证据,可以试着把它们写在纸上。

小A列出支持「我真的没有用」这个想法的证据,包括「面试屡屡失败」「朋友也失业了,但她却能马上找到一份兼职,还能照顾好家里」等等。

然后列出反驳这个想法的各种现实证据,比如「尽管我现在没有找到工作,但我却确定了两个主要的方向,并且也在准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通过这样的询问,小A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当我们在现实中收集积极证据、消极证据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在提高自己的「现实检验能力」,让自己的情绪反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让我们的情绪更健康。

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A可以问自己:「面试失败真的糟糕透了吗?」

答:「虽然很糟糕,但是我经历过更加糟糕的事情,我也挺过来了。」

另一方面,小A可以继续问:「我应该怎样去应对面试失败的情况?接下里我可以怎么提升自己呢?」

答:「我好像可以继续沿着制定的计划努力,不断地寻找新的机会,虽然还没有工作,但生活仍然可以继续。」

*注意:这三个问题评估的是你的想法,而不是评估你的行为和情绪。

通过这个神奇的口诀,小A的想法从「我真的没用」转变成了「我虽然不能够将想做的事情样样做好,可我还是一个有优点、有价值的人,我仍然可以有争取其他机会的可能」。就此,小A从负面情绪的漩涡脱离出来,转向积极的行动。

当然,这个口诀不局限于就业焦虑的情况中使用,只要你感到悲伤、焦虑,都可以去运用它来倾听自己情绪背后的声音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7)

与他人建立联结

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的力量,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大。

之前上海的疫情令我很担心自己在那里工作的朋友,没想到电话打过去,却发现她的状态很稳定。我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告诉了我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

她所住的地方是一座公寓楼,平常大家几乎都互相不认识。封控之后,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很多日常信息都在群里交流。渐渐地,人们开始相互问候。也许是吃的有些单调,有一天,有人突然在群里提议互换物资。大家约定好在楼道的桌子上放一个篮子,大家逐个将自己的东西放入篮子,然后取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据说持续了一个晚上。

「那天晚上很多人都在群里聊天,说自己换到了奥利奥,还有人拿到了想吃很久的面包……那天我就觉得还挺神奇的,这件事能让大家都能联系在一起,而且都挺开心。」我的朋友用平和的声音说着,我却有种想落泪的冲动。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8)

▲图片来源:soogif

即使是陌生人之间的联结,也能够创造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 )认为有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爱,它产生于日常生活中,是我们与任何人(甚至是陌生人)相互关怀、感受到温暖时的体验。根据芭芭拉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寻找这种爱,如果我们持续创造并体验这种感受,我们看待世界将更加幸福且积极。

疫情下,我们似乎与人的距离远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共处于这个时代中,共同体验着这个时代的忧愁和同样的不确定性,我们又似乎更近了。

因此无论何时,我们永远可以选择敞开心扉,在限制中创造着联结。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言:「大时代下个体之间的爱与互助,可能才是我们用于对抗时代躁动的一剂解药。」

焦虑恢复的六个阶段(4个巨有用的实操性建议)(9)

写在最后

最后,想和大家说点心里话。

在开篇,当我邀请大家来接受生命中的无常与限制时,我心里同时有个声音冒出,「这何其困难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对确定性的控制,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共舞。

但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中体味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在敬畏的底色上,我们或许能够更加谦逊,也更有勇气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当外界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一种自由:选择如何面对它的自由。

永远不要放弃这种自由。

我们接纳限制,也包容自己的情绪;我们无法控制那些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转变自己对事情的想法;我们悲叹那些不幸之事,也可以赞叹无论何时都存在的人与人的联结,还有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们。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安好。

我爱这个世界。

# 本文作者:柯殷殷

心理健康方向研究生;希望将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传递给大家。

参考文献

[1] Neff K. Self-compassion: The proven power of being kind to yourself[M]. Hachette UK, 2011.MLA Neff, Kristin. Self-compassion: The proven

[2] Beck A T, Alford B A. Depression: Causes and treatment[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9.

[3] Fredrickson B. Love 2.0: How our supreme emotion affects everything we feel, think, do, and become[M]. Avery, 2013.

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