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而我觉得,爱可能是世上最复杂的事。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两人相爱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模式,有些很甜蜜,有些则算得上虐恋。
我有个朋友就处于一段虐恋之中。他和我说,女朋友缺乏安全感,经常担心自己被抛弃,所以他很少外出,经常陪着她,还向她做出保证,自己会一直这样爱她。两人好的时候如胶似漆。
令他感到困扰的是,女朋友有时会性情大变,指责他不负责任,对自己毫不关心。但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事,越是要向女友辩驳,她的情绪就越激烈,甚至扬言分手。
但是,僵持一阵子后,女朋友似乎又忘了自己之前发过的脾气,会恢复到甜蜜温柔的状态,说我朋友特别好,最能理解和关爱自己。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让我朋友感到很无力。
听过他的描述,我察觉到在他们的爱情中有个重要特征:女生对关系的评判,在好与坏在两个极端迅速摆动。这种特征通常出现在“边缘型状态”(borderline states)的人身上。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拥有这种状态,又该如何应对这种状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注:一个人有边缘型状态,并不意味着他/她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讨论边缘型状态,也不是病理学诊断意义上的含义,只是一种人格特点,不一定构成问题或疾病。)
01.“我恨你,但请你不要离开我”
边界感,对我们的正常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个人边界,是指我们要分清哪些事是自己应该承担的,哪些事是别人应该承担的。情绪边界,是指在感到悲伤难过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这是出自自身,还是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些边界就像一层皮肤,将我们与他人区分开来,将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也让我们了解别人真实的样子。
而拥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人,却缺少某些这样的清晰边界,容易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乱。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边缘型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具体展现:
1. 不稳定的自我认识
边缘型状态的人往往缺少稳定的自我认识,没有相对明确的自我形象。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充满力量,非常自信,似乎是全能的存在,但有时候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好像虚弱无力,一无是处,非常自卑,而这种转变往往是突然而剧烈的。
或许正是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自我形象,他们有时会感觉自己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也常常受到慢性的空虚感的困扰。
2. 比较偏执的情绪和思维
边缘型状态者比较敏感,一些极其细微的刺激就可能引发他们巨大的情绪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多人来看与外部刺激并不匹配。比如,一个人和他们语音聊天,走进电梯后信号临时中断,恢复信号再接通语音时,他们可能就已经非常不开心,甚至愤怒地指责对方。
在思维上,边缘型状态的人会显出一定的偏执性,考虑问题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状态。
3. 在亲密关系中阴晴不定
在工作环境或特定的社交场合中,有些边缘型状态者表现得非常优秀,并没有受到这种人格特质的过多影响。而当进入亲密关系中,由于不再是相对固定的社会角色,一个人受到边缘型状态的影响通常会更为明显。
边缘型状态的人对被遗弃有着强烈的焦虑,哪怕这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他们也可能做出某些激烈的行为进行避免。比如,他们会不断打电话,想要听到对方承诺一定会爱他们,或是要求对方立刻回到自己身边。甚至在有些时候,他们会做出某些自伤行为,逼迫对方照顾和关爱自己。
极端的认知方式,同样是边缘型状态者在亲密关系中的特征。有时,他们将另一半理想化,觉得对方是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有时,他们又可能过分贬低对方,觉得对方毫无责任,没有任何付出。
所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往往非常纠结,难以分辨自己到底是爱一个人还是厌烦一个人,有时恨不得立刻离开一个人,离开后又肝肠寸断觉得无法离开这个人。
4. 在朋友关系中反复绝交
当边缘型状态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反复询问自己的多位朋友,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或是寻求建议,也以此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珍视,将对方视为一个理想化的可靠存在;但有时,他们又会对朋友进行非常消极的评价。
当然,很多人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可能经历类似的状态,而只有持续、长期地展现出以上特点,我们才可能会将之称为边缘型状态。
02.为什么会有人非黑即白地理解生活?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边缘型状态最突出的特征是一种分裂式结构:好与坏都是绝对化的,而且中间没有灰色的过渡地带。
对边缘型状态的人来说,一个人非好即坏,但很难在同一个时刻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那么这种分裂式的精神结构式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家梅莱妮·克莱茵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偏执-分裂心位,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将自身与周围世界的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进行明确地区分,这样就可以保护那些好的部分,不受到坏的部分的“污染”,同时坏的部分正好可以承担自身的攻击性而不会引发混乱。
第二种是抑郁心位,处在这种心位的人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现状,那就是好与坏会在同一个客体上并存,他明白原来那个理想化的美好形象也有着令人失望的部分,而那个自己想要攻击的坏的部分也有着好的特征。这复杂的状态会引发我们的失落、内疚和哀悼,从而让我们看清现实。(注:这里的“抑郁”与目前普遍谈到的抑郁状态、抑郁症是不一样的)
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早期常常以偏执·分裂的思维来面对生活,随着顺利的成长会逐渐转向抑郁心位。
而边缘型状态者很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顺利过渡到抑郁心位,无法将好与坏、积极与消极整合到同一个客体上,也有可能是在童年时遭遇了严重的创伤,导致其更习惯用偏执-分裂的应对方式进行心理防御。
03.失去你,我就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
- 对个体本身的影响
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自我认识和个人形象,边缘型状态的人很容易在教育、就业和婚姻方面做出突然的改变或中断,比如有些人会退学、肄业,有些人会反复地换工作,有些人在婚恋中分分合合。
这种负面影响同样反应在个体的人际关系中。由于担心被遗弃,而且这种焦虑常常不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引发的,所以边缘型状态的人常常会陷入纠缠和复杂的关系,再加之在理想化和贬低化之间摆荡,人际关系也因此反复波动。
- 对身边人的影响
边缘型状态不仅会影响当事者自身,还会通过某些心理机制对身边的人,尤其是近距离互动的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身边的人想要指正边缘型状态者身上非黑即白的思维,比如他们会罗列一系列事实强烈地想要说明对方错了,以此证明自己的正确。但这种指正往往无法带来满意的效果,还很容易被边缘型状态者认为是一种迫害性、攻击性的行为,从而被视为“坏的客体”,从情绪上进行对抗和攻击。
在边缘型状态者身边的人,有时候会因为关系状态非常疲惫,但似乎又无法分开;边缘型状态者可能对身边的人非常痛恨,时常贬低,但要是对方走了,他们又不会愿意。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边缘型状态”?
边缘型状态的形成是长期的,在应对和改变上也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时地陷入类似的状态,可以在一些大事小事上做以下练习:
- 在时间充足或事后总结的时候,将这件事好与坏的部分分别写下来,同时注意多去描述真实发生的事实;
- 将记录下来的事实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做出区分;
- 将事实与自身感受进行对比,结合两方面进行综合复盘。
在平时,遇到模糊不清的情境时,对自身的边缘型状态保持觉察,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练习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
从长远来看,用事实来为自己和对方划定相对清晰的边界,是至关重要的,而溺爱和躲避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缓和,但容易走向责任不清的结局,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当然,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表现出严重的边缘型状态,可以寻求专业性的支持。
今天的文章,懂的人会懂。
祝大家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找到自己切实的存在感和幸福。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