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首唐朝,会发现那真是个全民皆诗的年代,诗人群体里既有皇帝(唐宣宗),也有反贼(黄巢),既有道士(李季兰),也有和尚(皎然、贯休),男诗人辈出,女诗人也有好多位(薛涛、鱼玄机、杜秋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唐代罗隐的特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罗隐的特征(唐末诗人罗隐半生皆困顿)

唐代罗隐的特征

我们回首唐朝,会发现那真是个全民皆诗的年代,诗人群体里既有皇帝(唐宣宗),也有反贼(黄巢),既有道士(李季兰),也有和尚(皎然、贯休),男诗人辈出,女诗人也有好多位(薛涛、鱼玄机、杜秋娘)。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明显开始走了下坡路,诗人与诗作都出现了质与量齐下滑的情况,既没有盛唐的群星璀璨,也没有了中晚唐的人才辈出。不过,仔细归纳起来,还是能凑出一个诗人小分队的。比如人称华岳三峰的罗隐、韦庄与韩偓,再加上郑谷与皮日休,也是实力不容小觑的一个群体。

提到罗隐,有一句话形容他最为恰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罗隐丑是丑了,才华却是没的挑。他一生仕途不得意,科举考到老也没个功名,留下了几百首直白、有个性的诗作,比如这首蜂,

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该诗收录进了《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甚至今天小学生必背75 80古诗里也位列其中,算是罗隐诗作的代表。作者以蜂做比喻,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我小时候背的还是宋代梅尧臣的陶者和张俞的蚕妇来的,他们属于同一类。

罗隐能写出这样的诗,跟他的人生经历多少有关系,他出身于社会底层,七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了,二十几岁进京赶考,一直不中。那时候留在京城不比今天北漂,最起码现在北漂谋生机会多,唐朝时候除了出门多带些钱实在没多少营生可供选择。

比如贾岛当年考试不中滞留长安,为了生存,出家当了假和尚,唐朝有规定,凡出家的会分得几亩地,起码没了生存之忧,这样贾岛才有机会进城到处找官员的轿子碰瓷,挨过不少打,最终走了狗屎运,撞韩愈的轿子时碰瓷成功,韩愈告诉他,僧敲夜下门比僧推月下门好,敲有打破夜晚寂静的韵味,有了韩愈的推荐贾岛最终考得进士。

罗隐也有多次困居京城的情况,所以他才对贫富阶级的差距有着深刻的体会,也才能够写出蜂这样的诗。换作王维,打死他也写不出,王维一生都维持在高位。罗隐还有一首诗,也是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而写的,就是那首《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应该也是罗隐潦倒于长安时所作。人都说瑞雪兆丰年,罗隐却说不一定,长安城贫下中农太多了,我认为雪下得大不是好事。对于古人来说,夏天比冬天好过,《清史稿》里面记录了非常多的因大雪平民、六畜冻死的记录,唐朝应该也好不哪去。

这首诗初读直白,但是很耐读,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诗,尤其是绝句,都是长于抒情短于议论的,因为其篇幅短,所以为创作所忌讳,罗隐敢于偏从短中发议论,高人。

很多人认为罗隐这是在抬杠,好吧,这如果算是抬杠的话,唐末正经诞生过几个像样的抬杠标兵。比如皮日休还给隋朝和大运河抬过一次杠呢。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我觉得吧,有理有据的算不得抬杠,只能算是反方辩友。这世界总是要有不同声音才能推动进步,永远一团和气那是晚清的官场,当然胡搅蛮缠的除外。

罗隐55岁的时候依然没有中得进士,他大概觉得人生也就这样了,萌生了归乡的想法,于是他给老家的父母官,时任杭州刺史的钱鏐写了封信探探路。钱鏐爱才,大喜过望,专门把钱塘这个地方辟出来,让他当钱塘令,给他一种衣锦还乡的温暖。随着钱鏐一步步做大,罗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我总觉得钱鏐能收留罗隐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钱鏐也巨丑,据说钱鏐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太丑,他爹想把他扔井里淹死,免得长大了出来吓人。

公元907年,朱温一脚踢开唐王朝,代唐称帝,史称后梁。为了安抚钱鏐,他发了一封诏书,封钱鏐为吴越王。钱鏐召集大家讨论对策,罗隐大为悲痛,坚决主张讨伐朱温,恢复唐室。钱鏐考虑再三,最终没有接受罗隐的意见,收下了吴越王这一封号。但是内心里他对罗隐充满了敬重,原以为被大唐的官员和科举制度锤了大半辈子的罗隐,心中应该充满了怨恨才对,没想到他依然对唐王朝充满了深沉的爱。

这事之后罗隐便出家为道,直到安然去世,在乱世中得以圆满善终,也是不易。反观唐末的其他一些诗人,在做人的气节上,与罗隐相比,亏了不少。皮日休本是唐朝的进士,黄巢起义后,他跑去黄巢手下当起了翰林,兵败后不知所终。韦庄也是进士,后在蜀地王建手下供事,朱温称帝后他极力鼓动王建也称帝,算起来他们还真不如没中进士的罗隐。

自遣--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在现今的江浙、福建,甚至江西一带,流传着大量关于罗隐的民间故事,有人整理过,据说有300多则,这个数量大概可以媲美济公了,足见民间对他的喜欢程度。在这些民间故事里,罗隐经常放嘴炮搞破坏,故事也主要集中在他的金口玉牙乞丐命上。

福建同安县有一地叫倒桥,据传罗隐云游到此时正赶上当地造桥完成奠安,罗隐又饿又累,便上前好言乞吃,没想到被做饭的大娘一顿骂给赶跑了,罗隐也不生气,只是说你不要这么大声骂我,这桥啊怕是年年修年年倒哦,后来这桥到了夏天逢雨便倒,修也不管用。

罗隐在云门寺寄住的时候,寺院里每到斋饭时便敲钟为号,僧人们纷纷前来吃饭,罗隐也来吃,后来有的和尚起了分别心,故意先吃饭后敲钟,等罗隐听到钟声来吃的时候,剩饭剩菜都被和尚们拿来喂猫狗了,罗隐很生气咒道:前倒后倒,中间留一殿供三宝。之后几年云门寺真的是连倒带塌,就剩了一座大雄宝殿,最终荒凉掉。类似的传说太多了。

罗隐的嘴为什么这么灵验,跟被海淀仁波切开光了似的?民间传说他是金口玉牙皇帝命,被玉帝抽了龙骨后变成乞丐命的牛人。罗隐他妈据说是一只老虎精,老罗一家在山里承包了一片果园,他的哥哥嫂子发现老罗特别愿意晚上去看园子。

有一天晚上哥哥嫂子偷摸去了一看,原来老罗跟老虎搞上了。这嫂子也是个精明人,偷偷把虎皮藏了起来,老虎精吃了点人类的食物饭团子啥的,把自己的过去全忘了,乖乖跟老罗回家过日子,就这么白捡个媳妇,连彩礼都不用出,这便宜占的。

过了几年妯娌间爆发了矛盾,嫂子骂罗隐妈不是人,就是个畜生。罗隐妈说你别血口喷人,嫂子一激动把虎皮翻出来扔地上了,罗隐他妈在地上一个打滚就变成了老虎,把她嫂子、哥哥,连同罗隐他爸全吃了,转过头还要吃罗隐,幸好罗隐奶奶手快,拿起一个箩筐就把罗隐扣住了,大骂说虎毒不食子,你连自己的儿子都要吃吗?老虎掉了眼泪,摇摇头,转身跑进了深山里。罗隐的名字据说就来自于此。

到了罗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发现每天上学路过一座庙的时,庙里的雕像总要站起来冲他点头,他就跟奶奶说了这件事,奶奶一开始没在意,以为他是胡说。后来罗隐总说,奶奶就起了疑惑,于是提前在雕像怀里放了个鸡蛋,等罗隐再次路过的时候,就听啪的一声,鸡蛋掉地上了,奶奶才信以为真,感觉真好,这孙子将来一定能做大事。

罗隐家穷,罗隐奶奶经常跟左邻右舍借东西,借了又没能力还,渐渐地就没人愿意借了。偏偏罗隐奶奶是个小心眼的人,这些事情都记在心里,在厨房做菜的时候一边切一边念叨:跟前院杰克借盐,没借,记一遭;跟后院肉丝借米,没借,记一遭;尤其万家更可恨,不借还埋汰我,杀了万家人!

厨房的行政主神是灶王爷,大概是外地来任职的,当地语言听的不是很明白,把记一遭听成了记一刀,越听越害怕,这还了得,不借东西就要砍人家一刀,后面更过分,还要杀万人,于是趁着腊月二十三上天打小报告的机会,把这事跟玉帝汇报了。玉帝一听,这不行啊,罗隐是皇帝命,当了皇帝这么杀人还了得,便派雷公电母下界拆了罗隐的龙骨。

拆龙骨那天电闪雷鸣,罗隐浑身酸痛,龙骨一块一块的都被拆掉了,他奶奶关键时刻再次发挥了非凡的作用,把他拎到厕所,叫他的嘴死死咬住粪坑旁的木板,雷公电母嫌脏,最终嘴部的龙骨给他留下来了,于是罗隐就成了后来的金口玉牙乞丐命。类似的故事非常多,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集看。

与罗隐同时期的诗人里,有一个人也很厉害--韦庄,他写了一首唐代最长的叙事诗《秦妇吟》,风靡一时,该诗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三绝,后世认为该诗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史实上都超过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下一期我们就来具体讲讲这位韦庄,喜欢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