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故居前和乡亲们交谈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阔别32年后回到家乡韶山冲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毛泽东心情大好,当晚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主席在故居前和乡亲们交谈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阔别32年后回到家乡韶山冲。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毛泽东心情大好,当晚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经常晚上工作,白天休息。回到韶山冲当晚,毛泽东依旧睡得很晚,但他第二天很早就起床了。简单吃点早饭,毛泽东就去给父母扫墓了。在父母墓前,毛泽东表情凝重,他深深鞠了三躬,缓缓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给父母扫完墓后,毛泽东来到故居参观。当看到父母卧室墙上悬挂的照片时,毛泽东久久注视。过了很久,毛泽东对身边陪同人员说:“当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泽东很愧疚,尤其母亲文七妹临终时他不在身边,这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当他赶回家中时,母亲已经入殓,毛泽东扶棺痛哭彻夜守灵,为此写下了一生中篇幅最长的诗歌,《祭母文》。

相比父亲毛贻昌的严厉,信佛的母亲给了毛泽东更多的爱。1936年6月,陕北,毛泽东向美国记者斯诺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毛泽东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文七妹

韶山冲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地方,晚清时期,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韶山冲耕地不多,乡民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毛贻昌很勤劳,早年当过兵,回到家乡后做了一点小生意,积累了一点钱,买了一些田地。

到了毛泽东快出生时,毛贻昌已经有了15亩田地,这是一笔不小的家产,他家因此成为了中农。毛泽东出生后,父母激动之余又颇为担忧,文七妹此前的两个孩子都因病夭折。

在那个封建迷信颇有市场的时代,夫妇两人商议,决定将这个孩子送到湘乡唐家圫外婆家抚养。同时,文七妹还在观音庙里为毛泽东祈祷,让儿子认作一块巨石为干娘。因是第三个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毛泽东有了一个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在外婆家一直生活到8岁,舅舅文正莹在家中开办了一个学前私塾,教族中子弟识字读书。潜移默化中,毛泽东受到了影响,加上舅舅家有不少藏书,他也会吵闹着舅舅给他读书。

回到韶山冲后,毛泽东来到南岸私塾读书。短短几年时间里,毛泽东换了好几个私塾,他总是发问,很多问题连私塾老师也回答不上来,直到1910年秋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南岸私塾邹春培是一位古板的私塾老师,他教学严肃、严谨,教学一丝不苟,也不苟言笑。邹春培奉行“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管束得相当严厉、粗暴,时常以各种方式体罚学生。

南岸私塾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这些书籍毛泽东在外婆家已经接触过,很多篇章都能背出来,所以老师上课他颇感枯燥。

毛主席最早的一张照片

但是,邹春培对毛泽东却颇为欣赏,他不止一次地对毛贻昌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前途不可限量。”毛贻昌听后内心毫无波动,他从不奢望儿子能光宗耀祖,只是希望能把全家生活维持好就心满意足了。

毛贻昌这种想法简单又实际,都是种田人家的子弟,一辈子都跟庄稼打交道,只要能简单算账,写得几句家书,就可以了。但是,毛贻昌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儿子跟他的脾气很像他,倔强顽强,尤其读书后学会了引经据典来反对他。

毛泽东13岁那年,有件事让毛泽东刻骨铭心。一天,毛贻昌请了很多客人来家中吃饭。毛泽东在房间看书忘记出来招待,毛贻昌当众就大骂他,说他懒惰。毛泽东气不过,愤愤不平离开家。

母亲立即追出去,毛贻昌也追来。毛泽东走到一个池塘旁,威胁父亲,如果父亲再打骂他,就跳下去,文七妹吓得直接哭起来,连连劝说父子俩各退一步。在这样情况下,父子俩达成了“停战”协议,毛贻昌要向儿子赔不是,而毛泽东则向父亲磕头赔礼。

面对这个顽皮又聪明的儿子,毛贻昌颇感无奈。毛泽东刚认识几个字时,毛贻昌就让他记账。没账目要记时,就让他去干农活,文七妹很心疼,可她又不能忤逆丈夫,更多时候她只能暗流泪。

湘潭地区每次闹饥荒,就有很多逃荒者来韶山冲乞讨。每当有乞讨者来到毛泽东家中,文七妹从不会让他们空手而走。毛贻昌有时候不允许妻子这样做,文七妹就偷偷施舍那些人。显然,毛泽东受到母亲善良性格的影响,他对父亲粗暴的处事方式不满,最终获得了母亲的支持。

毛贻昌

在私塾读书时,毛泽东都是自己带午饭。有一段时间,毛泽东一放学回到家里总是叫肚子饿,文七妹发现了这个变化,就问他原因。毛泽东告诉母亲,自己有一个同学家里贫穷,没带午饭,经常饿肚子,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这个同学。

儿子如此善良,文七妹很欣慰,她说:“石三伢子,你能这样做为娘很高兴,只是你不该瞒着我,应该早点跟我说,我给你多带点饭菜,这样你们两个人就能吃饱肚子了。”此后,文七妹就给毛泽东多带来一份饭菜。

1910年,看到儿子整日跟书籍打交道,毛贻昌越来越不满,想把他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贻昌的想法也很简单,儿子如果学会了经营技能,那就是天大的喜事,以后肯定吃穿不愁。

毛泽东不乐意了,他要求继续读书,这一次他和父亲的对峙来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毛泽东知道,如何一个人肯定不是父亲的“对手”,于是他让母亲、舅舅、表兄等人一起来劝说,毛贻昌最终妥协了。

当年秋,毛泽东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出发前一晚,文七妹给毛泽东整理行李,多次叮嘱儿子在外要照顾好自己。这一次离开家乡,毛泽东知道非同之前,他是违背父亲遗愿的。于是,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毛泽东改了一首诗,《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将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不难想象,当毛贻昌看到这首诗后,内心也会起波澜,自己这个儿子或许真的与众不同。毛泽东离开家乡那天早上,文七妹将他送到村口,一番交代后,看着儿子身影渐渐消失……

东山学校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了半年,见识大涨,他开始向往省城长沙。毛泽东听说这座城市规模非常大,有很多居民,许多新式学校和一个巡抚衙门。而且此时的长沙,经常发生因“饥荒”引发的“暴动”和“造反”事件,这些消息这让毛泽东内心深受触动。

毛泽东相信,在长沙新式学校一定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恰好这年冬天,东山学堂国文教员贺岚岗应聘到湘乡驻省中学任教,毛泽东请求贺老师介绍他去,他答应了。毛泽东立即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文七妹表示支持,在获得父亲同意后,毛泽东去了长沙。

在东山学堂学习期间,毛泽东偶尔还会回家,这一次是去省城长沙,文七妹知道从此和儿子聚少离多。文七妹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儿子离开,可她也知道儿子有崇高的追求,自己能做的就是每天在佛像前为儿子祈祷,祝他在长沙一切顺利。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离开家乡。在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顺利考入湘乡县驻省中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剪辫子潮流来袭,毛泽东成为班上最早剪掉辫子的那个学生。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长沙,整座城市躁动起来,毛泽东中断学业加入新军。半年后,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协议,战争暂时结束,毛泽东退出军队。

接下来该做什么呢?毛泽东做了很多尝试。看到报纸上警察学堂招生广告,想报考,放弃;准备报考警察学堂前,看到制作肥皂学校广告,不收学费,毛泽东跃跃欲试,结果还是放弃;没多久,一个法政朋友劝毛泽东报考法政学堂,宣称毕业后能做大官,毛泽东依旧放弃。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看到没有,青年毛泽东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更不清楚自己人生真正追求是什么,但他一直在努力尝试。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在这里学习了5年,这5年彻底改变了毛泽东,让他走上了改变中国国运的道路。

1918年6月,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很快,毛泽东收到先前到北大任教的恩师杨昌济来信。杨昌济告知毛泽东,蔡元培等人正在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商议,决定立即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去北京。

就在此时,毛泽东接到了母亲患病消息。北京之行很重要,但母亲更重要,毛泽东立即回乡探望。看到面部憔悴的母亲,毛泽东很自责,文七妹却很欣慰,眼前这个儿子已经一表人才,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看到母亲被舅舅们照顾得很好,毛泽东呆了几天后,就回到长沙。赴京前夕,毛泽东给两位舅舅写了一封信: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毛泽东在信中表达了对舅舅照顾母亲的感激,他考虑到乡下缺医少药,为了让母亲尽快痊愈,毛泽东做了两件事:一是在长沙请良医给母亲开了一个药方;二是如果无法痊愈,秋收之后让二弟毛泽民送到长沙治疗。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一行抵达北京。毛泽东开始了“北漂”生活,这样的日子并不好受,一方面等着去法国留学的通知,另一方面却要为吃喝拉撒发愁。北京开销很大,毛泽东来京的钱都是向朋友借的,于是他写信请杨昌济帮忙找工作。

杨昌济

杨昌济将毛泽东介绍给李大钊,后被安排到北京图书馆,职务是图书馆助理员,每月工资8块钱。那时候,胡适每月200块,李大钊每月120块。毛泽东对斯诺说: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1919年初,新民学会所有赴法留学会员手续全部办好。3月初,毛泽东接到母亲病重消息,他决定辞职回湖南。回到长沙后,毛泽东就开始主持新民学会会务,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他来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每周上6节课。

回到长沙时,毛泽东就通知毛泽民、毛泽覃护送母亲来长沙治病。毛泽东平时工繁忙,还在组织学生爱国运动,但他还是抽了时间带着母亲去看病。文七妹患的是淋巴腺炎,毛泽东请了很多医生诊治,效果还是不明显。

家乡的舅舅非常关注文七妹的病情,毛泽东也有一年多没有回家,他感到有必要感谢舅舅对母亲一年多的照顾,于是4月28日他再次给舅舅写信一封,将母亲来长沙治病以及自己北京之行做了说明:

七、八两位舅父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鉴:甥自去夏拜别,匆忽经年,中间曾有一信问安,知蒙洞鉴。辰维兴居万福,履瞩多亨,为颂为慰。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号始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肃颂。福安!各位表兄表嫂同此问候。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问安,未另。愚甥毛泽东禀

文七妹此时52岁,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离开家乡最远的一次,也是第一次来到长沙。毛泽东知道,母亲来长沙太难得了,恰好二弟泽明、三弟泽覃也在这里。毛泽东就带着母亲,和两位弟弟,一起到一家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合影。

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唯一合影

这是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唯一一张合影,既是第一次合影,也是最后一次合影。照片中,文七妹坐在椅子上,儿子三人分站两边,她看起来并不像是生病之人,慈眉善目,端庄大方,一看就一位贤惠的妇人。很遗憾,毛贻昌不在这张照片里。

然而,毛泽东万万没想到,这段时间是他跟母亲最后一次相聚。文七妹在长沙生活一段时间后,看到儿子日出晚归,她执意要回韶山冲。毛泽东执拗不过,只得让两位弟弟护送母亲回家。

10月5日,文七妹在韶山冲病逝,享年52岁。毛贻昌派毛泽覃来长沙送信,噩耗传来,毛泽东泪如雨下,他放下一切工作,立即跟毛泽覃回韶山冲。回到家中时,文七妹已经入殓两天。

毛泽民告诉哥哥,母亲临终前一直在呼喊着“石三伢子”。毛泽东再也控制不住眼泪,他冲到母亲棺木前,扶棺痛哭。当天晚上,毛泽东为母亲守灵,他彻夜未眠。那天晚上,毛泽东母亲灵位前,写下了一生中最长的一篇诗歌,《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四言诗·祭母文》

这是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毛泽东将自己对母亲病逝的悲痛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母亲下葬后,毛泽东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他又给母亲写了两副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给母亲守灵七日后,毛泽东再次离开韶山冲,回到长沙。毛泽东对母亲无比思念,他在给好友的信中,一再称赞母亲的高尚品德。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的母亲则是第三种人,看不得他人受苦受难。

母亲的病逝,让毛泽东意识到亲情的珍贵。毛泽东将父亲接到长沙小住,让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和之前母亲来长沙治病一样,毛泽东带着父亲来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毛泽东左手手臂上还带着一个黑纱,此时他依旧在深深悼念。

1920年1月23日,毛贻昌在韶山冲病逝,享年50岁,距离文七妹病逝不到4个月。毛贻昌病逝时,毛泽东远在北京,毛泽覃在长沙读书,身边只有次子毛泽民在身旁。在父亲病逝前一个礼拜,恩师杨昌济也去世了。

在恩师追悼会上,毛泽东向遗体三鞠躬后,宣读了由蔡元培、范源濂、杨度、章士钊、毛泽东等29人联名发布的《治丧辞》。刚从恩师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毛泽东又接到噩耗,父亲病逝。

毛泽东和父亲、堂伯父、弟弟合影

短短4个月里,毛泽东失去了3位对他最为重要的人。父亲病逝,毛泽东没有回家奔丧。毛泽民知道哥哥的心思,他请塾师毛麓钟代毛泽东给父亲写了一副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毛泽东是伟人,是伟大领袖!可他也是一位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在人生最迷茫时刻,毛泽东选择勇敢面对;在至亲接连去世,毛泽东将悲伤深深埋在心中。1966年6月,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冲,这次他是秘密回来的,在滴水洞住了11天。离开那天,毛泽东在祠堂前凝视,这一别,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