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林青霞在街头被人发现,出演了由琼瑶阿姨的第一部小说《窗外》改编的同名电影。那是1973年,大陆还轰轰烈烈地闹着文革呢,台湾却通过电影这种媒介,把小说中"非革命"的柔情宣泄出来,效果极佳。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1)

琼瑶电影时代的林青霞

琼瑶生逢其时,在台湾读者早已厌倦了政治化的叙事之际,跳将出来,把儿女情长与缠绵悱恻赋予更多不亚于"革命"的意义。而在"前网络时代",花样男女舒缓苦闷情绪的渠道委实有限,读琼瑶的小说,看琼瑶的电影,便是一条捷径。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2)

花样年华时代的琼瑶

1975年,电影《在水一方》上映,林青霞饰演杜小双。杜儿时丧父,成年丧母,只能来到台北,投靠父母的好友朱自谦。杜小双这个人物,与琼瑶其他小说中的苦情女人本无二致,但只因为小说名为"在水一方",就特别讨巧。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3)

杜小双——75年的电影版,林青霞饰演,这也是林青霞早期的电影角色

众所周知,"在水一方"来源于《诗经》的名篇"蒹葭",而琼瑶开始创作的六七十年代,孤悬一岛的台湾人是多么渴望听到"蒹葭苍苍"这样来自中华传统的声音。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4)

读到诗经,便读到中国文化的乡愁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民党大举登岛,那些生于大陆,随家人来到台湾的一批人,终于在六七十年代长大成人。只要回顾童年,他们便对大陆有着无法抑制的怀念。琼瑶生于1938年的四川成都,十一岁来到台湾,是典型的"半大陆半台湾"的新一代。琼瑶的父母这一代人,即便人在台湾,但基本上还是大陆人。而琼瑶的下一代人,生于台湾,长于台湾,亦可以算作台湾省的人了。恰好是夹在这两代人中间的琼瑶这一代人,相对来说,在身份认同上是极度矛盾的。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5)

六十年代建成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说《在水一方》,即便内容无涉乡愁这个宏大主题,但仅仅只因其小说名,就使得台湾人神往。老一辈的台湾人,似乎只要听到大陆的东西,就会痴痴然不知所措,也痴痴然恍若隔世。"在水一方"的诗经意味,让"半大陆半台湾"的一代人及其上一代人,都会感到乡音的逼人之势。所谓的"在水一方",其实也是"在海一方",暗喻了台湾在海峡的另一方。琼瑶作为一个"文艺小说"作家,却能让人读出如此浓厚的大陆"乡音"。即便她不是有意的,也会让人"想入非非"。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6)

这一道浅浅的、窄窄的海峡,让外省人琼瑶萌发出“在水一方”的乡愁

这就好比七十年代末,美台断交后,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一样,"孤儿"的痛苦与迷茫,一直就是台湾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至今,不管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一听到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便欲堕泪。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7)

1971年,台湾被逐出联合国,中国代表团成员开怀大笑。八年后,美台断交,中美建交

早在七十年代初,当台湾被逐出联合国之后,"孤儿"的哀怨便开始弥漫在台湾人心头。而琼瑶的"在水一方"和"孤儿杜小双",被人理解为台湾的社会现实,就在所难免了。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8)

小说倒也罢了。电影的主题曲、由琼瑶本人作词的《在水一方》,更是了不得。唱的是爱情,听的却是家国离愁。电影上映的1975年,正是强人蒋介石病逝之际,在集权政治体制下,台湾人真的全都如丧考妣,感觉大厦将倾,无依无靠。

在这个大背景下,"在水一方"似乎也可看做是老蒋的送葬曲:蒋先生在大陆统治二十多年,后来又狼狈退守台湾孤岛,只能做 "在水一方"的末路诸侯了。当年,蒋公逃奔到"在水一方"的台湾,以求得一线生机,此刻死去,就真的永远的"在水一方"了。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9)

蒋介石葬礼上的蒋经国、宋美龄与蒋纬国

"在水一方"的原唱者姜蕾,虽然在当时的台湾还算是很不错的歌手,但她还没有能力将其推向整个华人世界。艺人高凌风同时期也演绎过这首歌曲,也没有达到所谓殿堂级的高度。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初,邓丽君的翻唱,那就不仅仅是把这首歌发扬光大了,而是把台湾人对古典文学的感悟能力和《诗经》的魅力,以及邓丽君本人形象气质,都推向了一个高潮。甚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10)

邓丽君的演绎,琼瑶的古典歌词,让《在水一方》红遍华人世界

1988年,"在水一方"再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女主角由林青霞变为刘雪华。如果说七十年代是琼瑶小说的电影时代,那么八十年代就是其电视剧时代。八十年代的台湾,电视机开始普及,琼瑶小说的"电视剧化",虽然是满足时代的需求,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小说委实更适合用篇幅较长的电视剧来演绎。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11)

刘雪华楚楚动人的样子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12)

1988年,刘雪华与秦汉版本的《在水一方》

林青霞脸上带着一股英气和豪气,其实不是琼瑶剧的最佳人选。刘雪华则不同,她一脸哀伤,笑的时候仿佛都能看见泪光。八十年代,刘雪华算是非常完美地完成了琼瑶原小说所期待表达的东西。她无疑是所有琼瑶影视作品的女主角之王,后人恐怕都难以企及。

琼瑶十大绝色佳人(琼瑶早年对大陆的乡愁)(13)

刘雪华的形象特别适合台湾那种浓浓的孤儿情绪

表演与长相都还只是其次,林青霞虽亦楚楚可怜,但与刘雪华无需表演、天然的怨女气质相比,就不足以代表台湾在政治上的孤独与隐痛。而刘雪华,看见她,就一叶知秋,窥到了台湾多年淤积的浓浓孤儿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