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情商的培养基地,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和管束,起着影响孩子成长的作用。而学校、机构等,只是后天的影响因素。

从张爱玲的悲剧的一生,我们亦能直接得出:决定情商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没有人,能够逃出被原生家庭控制的魔咒。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1)

一、同样不幸的母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专家,开始提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起到90%以上。

“母亲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内因,而父亲则只能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构成外因”。

这些观点,极大地肯定了母亲的重要性。当观察张爱玲母亲黄逸梵自身,及她对造成张的影响,我们就可瞧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黄逸梵是那个时代,千万个可怜女子中的一个。她从小就失去了双亲的庇护,严重缺失了父母的爱。而重男轻女的养母对她,始终是严加管束,没有一丝温情。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的人,要么木讷顺从,要么叛逆不平。而黄逸梵,是后者。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2)

嫁给张爱玲父亲后,黄逸梵的日子过得更加痛苦。张廷重与她感情不和,从来不顾及家庭的维护,总是在外招惹桃花。压抑的原生家庭,本就让缺爱的黄逸梵不堪其苦,这样一眼就望到头的婚姻,让她更加郁闷悲凉。

所以,在张爱玲才四岁时,不甘继续被家庭的痛苦奴役的她,走出了国门。在1924年,在那个尚未完全接受妇女抛头露面的年代,她成为了其中为数不多的新女性。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3)

只是黄逸芃不知道,她的不幸,一定程度上,也给女儿张爱玲造成了不幸。

二、时代变化的因素

如果张爱玲被母亲抛弃之后,还能被父爱呵护着成长,那么她的悲剧因素,也许会少一些。

只不过,这个如果终究没有实现。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4)

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张爱玲就是其一。她童年的不幸,及后来感情之路的坎坷,狠心决绝的母亲与不管不问的父亲都是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源,还是在奶奶。因为奶奶李菊藕对父亲教育失败,也间接影响了张爱玲。

张廷重,天生爱玩的世家子弟。黄逸梵的出走,并没有给他造成一丝警醒和慌张。他依旧在他的温柔乡中快活。

对于年幼的张爱玲,他没时间管,也没有心思管。世界上总有一类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快乐,除此外,谁都与他无关。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5)

而张廷重成为这种人,与他的母亲李菊藕不无关系。他七岁失去父亲,是李菊藕辛苦地养育了他。只是李菊藕的殚精竭虑,没有教子成才,反而让张廷重一无所成。

李菊藕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只是教育有误,没有适应时代变化。那时,对于子女的教育,她的所做所为,极度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是一昧地顺应经验,不思进取。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6)

如果李菊藕是小说人物,那她一定是带有悲剧性的,她是张家后人感情悲剧的源头。

三、原生家庭的魔咒

总的来说,因为原生家庭,张爱玲的父母都有不幸。他们一家人,都被陷入这个魔咒中,代代皆如此。没有得到过爱的人,自然也不会懂给别人爱。

张爱玲一生所爱非人,感情之路上,总是跌跌撞撞。寻其根源,不禁令人唏嘘,如果不是上一代人,给她铸就的原生家庭环境,或许她也不会如此。

张爱玲或许恨着母亲,但她也一直爱着母亲,继母进门后丢掉了母亲的东西,张爱玲便因此记恨了继母。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7)

也许在张爱玲心中,她的不幸,不能完全归结于特立独行的母亲,毕竟母亲也是上一代的受害者。人的生命代代相传,上一代犯下的错误,后代需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才能稍稍抵过一些。

因为李菊藕婚姻不幸,以及她不思进取的特殊教育,张廷重被家庭影响变质,不论后来经历如何,他最终没逃过原生家庭的魔咒。也因此,张廷重给张爱玲塑造了一个悲剧版的原生家庭,改变了她的感情轨迹。

人生有三大遗恨张爱玲(张爱玲一生情感坎坷)(8)

来到世上之初,所有的孩子都是洁白无暇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们很容易就被污染。家庭教育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是在国内,还有很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决定情商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