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驳运输是指客车运行途中,驾驶员可选择合适的地点,实施停车换人、落地休息,车辆无需再随驾驶员停靠休息3个小时。旅客行程也缩短3个小时,提前到达目的地。10月8日,内蒙古首个接驳点投入运行,内蒙古呼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26辆长途客车实行接驳运输。近日,记者走进长途客运接驳点进行了采访。

内蒙古部分客车开通了吗(内蒙古首次实行接驳运输)(1)

接驳点设在桑根达来

实行长途客运接驳运输在我区尚属首次,接驳点设在锡林郭勒盟桑根达来。10月16日,记者乘车500多公里来到桑根达来镇位于省级大通道路边的一处酒店,长途客运接驳点就设在这家酒店,接驳司机在这里办理接驳相关手续并休息。记者看到,客房的门上悬挂着写有“桑根达来接驳驿站”的门牌,并按照地区区别开。记者随意走近一间接驳司机休息的客房,里面摆放着4张上下铺的单人床,看上去比较舒适,司机们正在休息。“接驳点像这样的房间有14间。在接驳点期间,司机的主要任务就是睡觉,不允许外出,也不允许打牌酗酒,只有他们休息好了,才能保证行车安全和旅客安全。”内蒙古呼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客运一队队长陈文平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说,该公司共有26辆客运车参与客运接驳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司派出两位队长实行10天倒班制,主要负责接驳司机交接工作,同时监督和管理接驳点的司机,确保司机能在接驳点得到真正的休息。

据该公司安全部部长苗强胜介绍,为了提高长途客车夜间运行的安全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方便旅客更好地出行,按照相关规定,并根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安监局的要求,并就生产实际情况,该公司指定呼和浩特至赤峰、通辽等26台车的接驳线路。到目前,该公司为客运接驳点已经投入80多万元。

出行安全系数提高

为保证旅客安全出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长途客车在凌晨2时至5时不允许上高速公路运行。“按照国家的规定,凌晨2点至5点不允许在高速公路行驶,这样一来,客车司机必须在凌晨2点之前下高速,他们有的路边随便找个地方停,有的到就近的服务区休息。春夏秋季不冷勉强可以,一到冬季,尤其是东部区的冬季,温度更低。虽然开着空调,但还是很冷,因此好多旅客忍受不了冷冻和等候时候,和司机发生争执,久而久之客流也因此下降。更重要的是,在停车期间,为了方便旅客和保证旅客财物安全,车上的两名司机根本不能好好休息,开车肯定不安全。现在有了接驳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实现了人歇车不歇,客车到了接驳点后,旅客无需等待,替换了司机后接着行驶。这样一来,旅客在车上的时间至少减少3个小时,而且司机休息好了,保证了行车安全。”苗强胜说,经过多次考察,接驳点选择在桑根达来,是因为这里几乎是两地的中间地段,另外从时间上考虑也比较符合接驳的要求。

客流有所上升

有了接驳点对于长途客运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首先,旅客出行的安全系数提高了,乘车时间减少了;其次,驾驶员也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而且客流也有所上升。内蒙古呼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客运三队驾驶员李飞高兴地对记者说:“我是跑呼和浩特到乌兰浩特这条线路的。没有接驳之前,两地需要走18个小时左右,现在在车上的时间是10个小时左右,和以前比起来轻松很多,而且旅客也没有怨言了。这几天客流量明显比接驳前增加了,很多旅客下车后还要名片,表示下次还坐这趟车。”

10月16日21时45分,接驳点进来一辆呼和浩特到乌兰浩特的红色客车,这是李飞要接驳的客车,早早等候在接驳点门口的李飞和驾驶员办理了交接手续。车上的旅客下车后有的上厕所,有的在抽烟,还有的去买吃的东西。此时,记者采访了乘客刘先生,他说:“我女儿在呼和浩特工作,她工作忙很少回家,我和老伴儿经常坐这趟车到呼和浩特看她。以前坐车半夜还得在路边或者服务区至少停3个小时。这3个小时最难熬,尤其是冬天特别冷,在车上睡不好,而且担心丢东西,坐一次车特别累。现在好了,一气儿就到目的地了。这个接驳点可是解决了大问题,乘客再也不用苦苦等候3个小时了。”客车大概在接驳点停留了20分钟后,驾驶员李飞开着客车驶向乌兰浩特。

一切为了旅客

内蒙古呼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客运一队队长吴月林告诉记者,每天21时以后,接驳点的车就陆续多了起来,其中晚上23时至次日凌晨1时到接驳点的客车是最多的。客车到了接驳点以后驾驶员办完交接手续大概停留半小时再驶向目的地。办理交接手续时他们再三叮嘱驾驶员减速慢行,一定注意行车安全。由于工作时间的特殊性,每天凌晨5时之前他们是不能休息的,特别辛苦。

苗强胜对记者说:“实行接驳运输之后,公司整体费用增加了,一台车一个月至少增加1万元左右,再加上人员工资、住宿等费用,这些接驳车一个月至少增加30万元。一切都是为了旅客,即使增加了费用也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