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经问世,便蕴涵着中华民族济世救人的基因血脉其疗效确切,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绵延不已,彰显了无数从医者奉献于芸芸众生的仁慈博爱精诚,衍生为一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博学多闻心中有大爱?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博学多闻心中有大爱(在望闻问切中厚植仁心大爱)

博学多闻心中有大爱

中医一经问世,便蕴涵着中华民族济世救人的基因血脉。其疗效确切,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绵延不已,彰显了无数从医者奉献于芸芸众生的仁慈博爱精诚,衍生为一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

翻开历史画卷,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映入眼帘: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悟药性,为苍生舍生忘死,屡屡中毒而不畏惧不退缩,最终献出了生命。战国时代扁鹊创立“切脉治病法”,架构了中医体系的重要支柱。由脉搏到脉象,提升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唐朝孙思邈为治疗病人小便不通,不避污秽,用嘴巴吸吮导尿管(取材大葱创制)引流,患者转危为安。宋代鄂州都统司医官滑世昌家资巨万,矢志行医,以救人为心。逢年岁荒疫,凡伤寒有危症者,自捐钱药拯疗,活人不计其数。明代范彬经常竭家资以蓄良药、积米谷,人有孤苦疾病者,以给救疗。明代欧阳文学偶听他人谈及陈仲夔患病在身,素昧平生,即“冒暑不远数里过视,亲为修药”,并多次往返施治,直至痊愈。他们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每每于细微之处见仁心大爱,倾注对生命的尊重与护佑。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是中医治病疗疾的重要手段。在“四诊”中,问诊尤能体现中医大夫的仁心大爱。问诊是特定医疗环境下的一种医患对话,是彼此之间最为直接、充分的交流。

古人非常重视问诊,将其视作四诊合参的“最要”。《黄帝内经》云:“临病人问所便。”唐代孙思邈认为“问而知之,别病深浅。”“未诊先问,最为有准。”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问病论》载:“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古往今来,我国皆有指导中医临床的“十问歌诀”等。传统意义上的问诊主要包括: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二便,问饮食,问睡眠。

现代社会,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业已完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大大地丰富了医疗工作的内涵,并提升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强有力地印证了《黄帝内经》记载的关于“形与神俱,乃成为人”以及“七情致病”学说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对中医治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望闻问切不单单是诊断方法,亦关乎医德医术,体现温情关怀,连通医患关系,是学问亦是人文。良好的问诊能够有效地促进医患交流,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获得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身处新时代,中医师当不忘初心,努力做有大爱之心、充满温度、善于问诊、传承创新的好医生。为此,要赓续弘扬仁心大爱精神,不断地从我国传统医学中汲取养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性,认真学习掌握一点医学心理学知识,善于通过问诊调适情志,“治病”“治人”并行,进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外,既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采取不同的问诊方式,增强艺术性。更要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维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做到面对面心贴心,医患共情。使得医患双方在问诊过程中温馨动心暖心。

(作者李金钢单位系西安工业大学)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