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观后感怎么写(如何写一篇最简单的读书观后感)(1)

很多书看完就忘记,几年后再次翻开还会怀疑自己——我真的看过这本书?

很多书看完感触很深,某个片段某句话深深刻印在脑海里,甚至可能会影响一生。

到底是看完就忘记,还是印象深刻,全看你和书是否看对眼。

如果那本书刚好在知识、认知或者情绪上触动了那个时刻的你,那么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收获。

如果没有,可能是你触动点太高,一般的内容触动不了你。

也有可能是你自己本身文学口味比较单一,不太喜欢从多个角度去品尝一本书。

增加自己品尝角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去看看别人怎么品尝——也就是去看看一些书评,一些读后感。

这段时间爱上了看完书以后,去豆瓣刷书评的习惯,那里有一堆爱书人分享着他们的视角,帮你挖掘这本书更多的启发点。

有时候触动你的反而不是书本上,而是书评区里别人的故事。

就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B站的弹幕一样,是内容的补充,也是内容的升华。

那么看了那么多以后,自然也就开始尝试把自己的触动写上去——拿了别人的故事,想用自己的故事去交换。

怎么样整理和输出这个故事,写好一篇观后感呢?

也许你会说很多角度,比如文学史,比如叙事结构,比如一本书背后的哲学思考等等。

这些当然算,但是这玩法太高级,这是书评,而不是观后感,书评是书籍的解读,它是专业人士和文学狂热爱好者们才能玩的高级玩法。

观后感里后一个感字,说的其实就是情感,你被书里的哪一句话,哪一个片段,哪一个人物所触动了?为什么?

其实只要把这个表达出来,在我看来就是一篇合格的观后感。

站在观后感的读者角度,这样的情感触动补充了不同人的视角,也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不一样的人心中那些情感的脆弱点。

如果你在高级一点,那就是阐释剖析一下这个情感,可以从你自己的故事起源说起,比如为一个人愤怒,为什么愤怒?背后是不是和自己的某些伤痛有关系?

这个过程是一种自我疗愈,也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治愈人的原理。

一旦我们通过觉察这类情绪,然后开始反思,开始看见内心的自己,这个过程本身也能给他人其他,引导他人也从自己的情绪去治愈自己。

当然你还可以再升级一下,去探索这个情绪背后的延伸情绪,甚至可以延伸出去探索,从你自己的故事,从身边人的故事,也可以去延伸其他的电源和文学展开讲讲。

这个就比较深刻,属于经常写观后感的人才能触及。

一般等你阅历丰富以后,归纳和演绎也会成为一种思考的本能,很多事情需要对比以后才能搞清楚定位。

同样是恐惧,为什么这本小说里描述的和另一本小说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一对比,就能帮助他人从单个的主观感受,来到对比的客观结果,自然内容含金量就会升一个等级。

再往上呢?从剧情结构,叙事逻辑,作者意图,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故事情节背后的隐喻视角出发的观后感呢?

这些视角其实都蛮高级,大部分人很难有专业的储备和客观的立场去写,所以豆瓣里这些都是大佬们的专属。

最实在的观后感,依然是对自己情绪的记录和反思,如果可以那就升华一下。

这个观后感,在你几年后再次看还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如果情绪不在了,说明你成长了。

如果情绪还在,说明这个情绪本身就是组成你的一部分,更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