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MIR睿工业(ID:mirruigongye),作者:MIR 宋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2年12月21日,日本产经媒体《日刊工业新闻》报道:松下电器机电(以下简称松下)目前开发了新系列A7产品,计划在日本兵库县生产,现有A6系列产品依旧在珠海工厂生产。
松下称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伺服下游机器人和半导体行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新产品的量产和研发速度,加快其投入市场的时间。
消息一出再加上之前有报道称有大批日企从中国市场撤出,人们不禁对中国市场的前途感到担忧。有的人甚至断言:属于中国市场的时代已然过去!
可是,那些认为“松下伺服在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甚至是“外资自动化在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的人,似乎不知道松下正在积极面对着中国市场的新局面,决定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变革,主要是重组其集团,使之成为新的结构。
不仅如此,同为日系自动化厂商的三菱在2022年3月也宣布将在中国上海开设“中国共创中心”,以便能够更快速、更灵活地响应中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开发更贴合中国客户需求的FA产品应用。同属“日系三剑客”的安川在6月份也已经完成了在中国常州机电一体化新工厂的建设,以强化中国国内的供应链。
不仅仅是日系厂商,欧美系自动化厂商2022年以来在中国市场也动作频频:2022年11月,施耐德电气拟在无锡建立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这也将是继北京,上海、深圳、西安之后,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设立的第五大研发中心。施耐德电气这一布局将进一步拓展工业自动化新产品线的研发,加速本地供应链的建设。
老牌自动化巨头西门子似乎比同为欧美系的施耐德更加钟情于中国市场。据德国媒体消息,西门子的首席执行官Roland Busch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马可波罗”的项目。该项目计划将部分业务迁至中国,并能够根据中国的要求为中国开发更多本地化产品。并且在工厂自动化最重要和最敏感的工业软件领域,加大在中国的布局,尤其是研究和管理。
放眼全球,中国市场拥有最齐全的基础设施配套,最熟练的技术工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其次,中国的能源结构非常多元化,既有传统能源稳定输出,新能源市场也在慢慢成长。并且中国与一些能源大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的关系比较缓和,能够保持稳定的能源进口。
*单一市场是指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的市场。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市场,遵守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汉族人口在人口民族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占中国总入口的91.11%,各民族和谐稳定,均衡发展,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全国通用,商业规则和市场环境也是大体一致。
总之,属于中国制造的时代远未结束,而此次松下电器机电A7伺服产线的回撤或许只是个例。
搞清“战略调整”与“完全撤离”
不同于如今很火热的光伏、锂电、半导体等行业,自动化行业在中国发展历史较长,其产业规模大、成本稳定、技术成熟、围观者不多、买单者基本可以数的过来。市场规模不会有爆发式波动,但市场内部却会进行“新陈代谢”。
市场没有永远的老大,第一名永远是被用来超越的。随着中国自动化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加快,部分内资品牌在一些细分产品领域正在占领榜首的位置。像是老生常谈的2021上半年,汇川在通用交流伺服市场份额暴涨至16.3%,一跃成为中国通用交流伺服市场排名第一,实现了内资品牌在自动化领域的突破,而汇川吃下的是原来日系厂商的份额。
面对国产新贵的挑战,再加上近两年新冠疫情防控,中美关系紧张对供应链的冲击,使得日系厂商意识到必须要进行阶段性战略调整。三菱、安川选择靠近中国市场,将加强中国本土供应链建设;而松下似乎更倾向于收缩战略,以日本本土为中心,进行供应链调整,这两种模式从本质上都是应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手段。
这种“战略调整”与人们猜想的“完全撤离”不一样,完全撤离是像俄乌冲突之后一些欧美企业将公司业务全线撤出俄罗斯,或是卖给当地公司进行经营,原公司业务彻底与俄罗斯市场剥离,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感消失。
而战略调整的潜台词是今后可能会考虑回归,对于松下来说,现阶段公司伺服系统很多核心零件是外采或是能够自研。因而,此次战略收缩一是能够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二是部分减少了供应链中间运营成本,提高了新产品研发的效率。
中国市场不行了?
实际上我们观察伺服市场甚至整个自动化市场外商投资布局的动态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进而知道整个制造业甚至是整体经济中外商投资的情况。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中国吸收外资金额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提升,从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这说明,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基本盘没有变。但是在这些流入中国的投资中,却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1. 在华投资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外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已经告别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企业扎堆的时代,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2. 2011年以来,合资企业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在2019~2021年取代绿地投资和兼并收购,成为FDI流入的主要投资模式。
*FDI的基本投资模式分三种:绿地投资(新建投资)、兼并收购、合资企业(股权参与与非股权参与)
3. 制造业成为吸收外资最为稳定的领域,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速最快。
对于在华投资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变化,一部分是因为近十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呼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并且不断付诸实践,现在看来已经初见成效;另一部分在中国由于现今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纷纷迁移至东南亚等国,这从侧面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腾出了空间;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国产厂商逐渐崛起,吸引外商进行相关投资。
对于中外合资成为FDI主导投资模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经济下行时期新建和并购消耗企业大量资金,合资企业实现成本共摊,降低风险;
2. 国际投资审查监管壁垒升高,合资企业所承受的监管通常低于新建或并购;
3. 中国部分行业对外商持股比例有限制,必须是合资企业;
4. 疫情大流行下外资企业进一步依赖中国成熟劳动力市场及全面的供应链。
对于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最为稳定这一趋势,则有赖于中国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倡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保持着压舱石的地位。在商务部划分的18类行业中,制造业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接近20%,是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的。当然这还刨除了采矿业、电力、水利等广义上属于制造业的领域。可见,在过去的2021年当中,外商投资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了制造业相关领域,足以见得,国际资本对于中国制造业依旧看好。
2021年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概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另外,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通信产业、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领域快速发展,国内相关布局较为完整,因而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流入,并且有些产业中国发展领先世界,所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速也相对较快。
地区投资:西方不亮东方亮
从近些年外商在华投资资金来源的地区变化趋势看,欧洲地区还有美国所在的美洲地区在华投资所占份额并不大,并且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反倒是中国所在的亚洲区成为了在华投资的热点区域。据统计,在2021年里,中国受到来自亚洲地区的外商投资金额占比快速增长,投资金额占比超过80%。
2021年外商实际投资金额主要来源地占比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在投资热区亚洲,日韩在华投资近两年尤为活跃。2022年1~11月,韩国对华投资增长率达到122.1%,远超德国、英国等国对华投资的增长。另据韩国企划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韩国企业总体的海外直接投资金额为451.8亿美元,同比增长59.2%,中国是其中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
2022年前11月份主要对华投资国家增长率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从投资产业种类看,在过去的2021年,韩国对华投资占比重最大的产业是精密仪器,占比达四成左右,此外分别是精细化学品、半导体、玻璃和石化产品。而在2000年,韩国对华投资比重最大的产业是木材和皮革或鞋。从这种变化中不难看出:韩国对中国的消费品投资依存度相对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对华出口大幅增加。这就不难解释当美国要组建针对中国的“芯片联盟”并签署《芯片法案》时,引起韩国方面的不满。
从企业投资来看,三星仍在继续扩大对华投资,其中包括在苏州、上海和西安等地建立装配线或开设销售部门等。韩国SK海力士也是把中国当作重要的外国投资目的地,截至目前对华投资总额高达249亿美元。
作为中国开放初期的“老师”,日本这两年也在平衡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一个比较直观的结论是:日本近年来对中国投资并不是普遍认为的大面积撤离,而是在整体投资质量上提高了。
从数据来看,2022年1~11月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增长26.6%,总体呈现稳定态势。其中机械设备、汽车、家电、日化等行业是日本在华投资的重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增长领域是机械设备中的机床,根据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来自中国内地的机床订单额达到294亿日元,同比增长11.3%,连续4个月实现增长。
机床订单量作为反映全球制造业投资意愿的指标,可视为制造业投资意愿增强的信号。来自中国的机床订购订单逆势上升,表明了中国市场信心的恢复,意味着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的逐步复苏。
从企业投资信心来看,日企对华投资信心近几年来成稳定增长趋势。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的日本企业表示今后会扩大在中国的业务。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12月19日,松下电器注资1.8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成立松下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火热的发展形势下,松下电器此举意在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布局。
除了日韩,东南亚地区近些年来也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与中国的地区性经济联系愈发紧密。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开始运作,这也掀起了亚洲地区各国之间的投资热潮。
1987~2021年东盟对华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另外,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多年的战略耕耘也初现成果,拉动了一部分沿线国家特别是西亚、中亚国家的投资。
2013~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结语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正在面临衰退的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投资往往是在这个巨大的沼泽中寻找方向的萤火。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投资市场,国际资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个统一市场中,而不是盲目地政治站队,逆全球化而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业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用于当今中国的发展,该部分外资产业的转移,短期来说只是阵痛,但长期却是一个“去糟粕“的过程。中国只要把握住自身在制造业中的新比较优势(产业配套、熟练工人、统一的单一化市场),再加上自身开放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叠加双碳政策衍生出的新产业机会,那么中国未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仍旧是一块投资宝地。
MIR 睿工业认为随着中国政府逐渐放开疫情的管控,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资本应该长期关注中国市场,捕捉中国市场的新型发展机会,摒弃贸易保护的陈旧思路,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共赢,使全球经济重新进入繁荣期。
本文来自MIR睿工业(ID:mirruigongye),作者:MIR 宋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