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首次东巡盛京,恭诣祖陵途中作《射虎行》一诗,乾隆把猛虎出林,人皆思刺之情,以及驱虎、围虎、射虎不同场面一一再现,读来如临其境。
乍见白额出林丛,鼻头出火人思刺。
期门佽(cì,帮助)飞骤骅骝,驱之草浅平川地。
四围重排雪锋枪,负隅空忆难回避。
唐弓夏箭出橐鞬,命中已决耽耽眦。
诗中提到围虎时于四周重重排开的“雪锋枪”,便是当时随围的虎枪营官兵所用的杀虎利器,虎枪。
虎枪长什么样呢?故宫博物院还真有实物。
阿虎枪,亦名虎枪。形制如矛,全长约250厘米。
枪头铁质,形如圭,前锐后锋,中起脊,有血槽,饰鋄金云龙缨穗纹,鋄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柄首靠近枪刃处,左右各有一个用牛筋或牛皮牢牢系住的小鹿角棒,其作用是刺虎时防止入刃过深,以免虎体洞穿,虎落伤人。
清初,在京畿附近和东北等地的崇山密林间,常有熊、虎等猛兽出没,为此,皇帝出巡或谒陵,还是到南苑、木兰围场打猎,都会带着专门负责扈从皇帝行围打猎的禁卫军——虎枪营,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兵,持虎枪随侍,以备不虞和杀虎之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郎世宁《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轴中,分跪在乾隆两侧,以及大帐后和前方警戒的侍卫都手持虎枪。“如围中有熊、虎猛兽则驰报,命虎枪营掩杀”。
郎世宁《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
虎枪营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时有虎枪兵360名,渐增至600人。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原定:圣驾行围,虎枪营官兵皆从,虎枪长着红色马褂,虎枪人着白色马褂,均镶以青。日以十人携虎枪于前,导侍卫前行安营,后备伏弩箭、犁刀以侦虎豹。出入遇大兽,则列枪从之,或寻山追踪具奏,得旨则殪虎以献,以首先刺虎一二人名奏闻。”
关于当时虎枪营官兵用虎枪杀虎的情况,代善六世孙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续录》中关于“虎枪处”有段记述:“选各营中将校精锐者,演习虎枪之伎,凡巡狩日相导引。上大猎时,其部长率伎勇者诗人,入深林密箐中觅虎踪迹。凡猛兽出,其部长排枪以伺,谓之递头枪,然后群枪林至。其头枪者赏赉优渥,故人思效命焉。”
用虎枪杀虎要与猛虎短兵相接,没有超常的勇力和枪技是不足以当此重任的。乾隆皇帝对于临危不惧的杀虎勇士,也不吝重赏,规定“凡杀虎时为虎龁(hé,咬)毙及被创者,照军营殉难受伤例赐恤焉。”清内务府《奏销档》中记载,乾隆四十六年九月,被虎咬伤的护军校黑达子,由兵部尚书福隆安奏请,即被谕准赏银三十两,以示赐恤。
下面这幅是郎世宁等绘《乾隆皇帝刺虎图》轴,生动真实地描绘了30余岁的乾隆皇帝与虎枪营侍卫手握长戟,跨步向前欲刺猛虎的场面,展现的正是乾隆皇帝本人递头枪的精彩一幕。
下图是故宫博物院现存最大的两幅木兰围猎图之一的《丛薄行围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在围场狩猎后接见布鲁特使臣时,索伦侍卫贝多尔将徒手生擒的幼虎敬献给他的情景。
郎世宁、方琮丛薄行诗意图轴
17世纪初,新疆回部首领大、小和卓木兄弟搞分裂,其反叛行为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坚决镇压。与回部相邻的布鲁特部派出使臣觐见乾隆皇帝,表示对清政府的归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九月初三日,布鲁特使臣来到了木兰阿济格纠围场,向正在那里围猎的乾隆皇帝称臣。
在搜寻故宫博物院藏与虎有关的文物时,还发现了一件木镞射虎骲头箭。
骲(bào)头箭以桦木为箭头,起棱,环穿四孔。杨木为杆,花雕羽。
因为箭头有孔,发射时会发出响声,所以骲头箭又称响箭。在捕虎时射出骲头箭可使卧虎因惊吓起身,继而杀之。
在木兰围场,有一块《虎神枪记》碑,于乾隆十七年秋九月立于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第四围,碑文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记述了乾隆本人持虎神枪殪虎经过:“壬申秋于岳乐围场中,猎人以有虎高,而未之见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间,彼亲见之,相去盖三百余步。朕约略向山洞施枪,意以惊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负隅跳跃者久之。复入,复施一枪,则遂中之,遂以毙焉。”或许在乾隆心中,觉得自己用虎神枪亲殪猛虎,是在向康熙证明他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清代皇帝不仅在围场殪杀虎,还在京郊离宫园林畅春园的西花园一带(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喂养虎豹熊等动物,在西花园以西的西马厂,还有座专门喂养老虎的虎城。
“园西北门内正宇五楹,后室三楹,旧称东书房。其右为永宁寺,寺西为虎城,稍西为马厩,再西为阅武楼”。
清光绪《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的畅春园和西花园
曾在清廷供职多年的法国人白晋在他写的《康熙皇帝》一书中说:康熙特别喜欢狩猎老虎,在他的宫廷后院不大的御花园中(当时康熙常住畅春园,这里指的是畅春园的西花园)饲养了不少小虎,待它们长大之后,再放入园囿,供他猎射。
虎城在其鼎盛时期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有大虎两只、中等虎一只、幼虎两只。虎城所喂之虎,每日肉食都有定额,大虎每只每日喂肉五斤,半大虎每只每日肉四斤,小虎每只每日肉三斤,虎崽子每只每日肉二斤。遇有畅春园的西花园、香山静宜园和京郊南苑等处交来倒毙的狍鹿水牛等,冲抵应买肉食喂养老虎。
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还记载了一桩人虎搏斗故事。乾隆四十六年,有一远方僧人上书皇六子永瑢,自诩有呼风唤雨、降龙伏虎之术,因大逆不道,请正磔刑(zhé,古代一种把肢体分裂的酷刑)。乾隆皇帝认为妖僧不过是耸人听闻,遂将该僧投入虎城。该僧徒手与虎相搏,如此格斗一日,傍晚时分僧人与老虎各力惫卧地,仅止各有创伤。僧人被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出后,其刑奉旨改为斩决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