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1)

在上篇文末,我留了一个悬念,提到唯理论观点看似强大却潜藏着一个致命的弱点。

什么弱点呢?

产生不了新知识

唯理论的致命弱点之一

你可能要说了:你之前不是说产生知识的途径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演绎推理,怎么就产生不了新知识呢?

别急!我这里所说的“新”,并不是逻辑上先后的“新”,而是一种完全独立区别于已有观念的新观念、新知识。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欧几里得定理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三角形外角和等于180度等等,一系列“新”知识。

但是这种“新”知识,严格来说已经包含在了欧几里得定理之中,人们只是将这个定理不断挖掘拓展而已。就像剥洋葱一样,你剥得再多都只是把原有的一个小洋葱铺展开来。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2)

欧几里得画像

再举一个例子:已知眼前有一位寡妇,我们可以推导出此人是一名女性,并且她的丈夫已经死了。

这就是纯粹的不依靠感官经验的演绎推理。

(福尔摩斯那样的破案方式其实更多的是通过经验观察,得出一种结论,完全不是我们讨论的演绎推理。)

看出问题了吗?单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确实真实可靠,毋庸置疑,但说了基本等于没说。

那什么是新知识呢?

比如,我们第一次见到大象,然后获得了大象长着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跟柱子一样粗的大腿,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悉非洲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

这就是一个新知识,这种知识是通过原有掌握的观念无法推导演绎出来的。

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发现“得不到新知识”是唯理论最致命的弱点。

这里我用了一个“最”字,因为除此之外,唯理论的观点还有一个弱点。

唯理论的致命弱点之二

天赋的观念(假设的公理)未必可靠。

唯理论的方法是先假定一些天赋的毋庸置疑的公理,然后根据这些公理去做推导。

但是这些公理如何保证可靠性呢?如果一开始的假定就错了,其后的推导岂非大错特错?

就比如斯宾诺莎,他先假设神的存在,然后去推导出各种认识论、伦理学上的观点。但是神真的存在吗?对于我们这些无神论者而言,显然并不是,那么他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又有几分能服众呢?

我们还是以欧几里得定理举例,我们假定其为不可动摇的公理,那么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显然也是不容辩驳的。然而随着非欧几何的发现,这个被人们坚信了两千年的结果也开始动摇了。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3)

非欧几何中的三角形

因为欧几里得定理本身就不是适用于任何情况的不变的公理,它只适用于平面,在曲面中就失去了作用。

由此我们就总结出了唯理论的两个弱点:天赋观念并非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产生新的知识。

而经验论者正是从这两点对唯理论者发动了反击。

上篇我们提到的三个唯理论哲学家都是欧洲大陆的,而今天介绍的几位经验论哲学家无一例外全都来自隔海相望的英国。(英国自古至今都跟欧陆对着干,哲学家也不例外。)

洛克的白板说

第一位上场的是洛克。

洛克首先批判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学说。洛克认为哪有什么天赋的观念啊,人类的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经验得来的。

用洛克的话来说: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在一出生时根本就是空的,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也不像有纹路的大理石,就是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

后天的经验到了什么,就会在这块白板上烙印上什么。

所以,洛克的主张就是:知识源于经验。

另外洛克把经验分为了两种: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

对外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各种感官受到外物刺激产生的一种知觉:比如看苹果的形状、嗅花的气味,感受火的温度等等,这种感觉非常直接,非常原始,无需经过心灵的再次加工。

对内的反省就是我们对这些感觉的心灵活动,比如我觉得苹果不是很圆,花香有点醉人,火烫得手很疼等等。

洛克认为,正是这两种经验相互交织作用才在心灵的白纸上留下丰富多彩的印记。

由上面我们说的两种经验形成各种各样的观念。

不要弄混了:经验是方式,观念是结果。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4)

约翰洛克画像

洛克对观念的分类

观念是洛克哲学的基本范畴,人类的知识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观念构成。

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先说简单经验:洛克认为简单经验是由感觉和反省直接生成的,是心灵被动接受,不能更改的。

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看到了苹果的形状,直接在心灵中产生了苹果是圆的这样一个简单观念。

这个观念不是你心灵主动生成的,是你看到苹果手不自觉就在你心中形成的。

这个不受你控制,不是你不想有这个观念就没有的。而且你也无法更改这种观念,你不会看到苹果在心中形成“苹果是三角形”的观念。

那什么是复杂观念呢?

复杂观念是你的心灵对各种简单观念组合、加工后形成的观念,洛克将复杂观念分为样式、关系和实体三种,这个我们就不细说了。

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举例子:我们眼前两个苹果,通过感觉我们可以获得两个苹果都是圆的两个简单观念,但是我们觉得右边的那个比左边的更圆,这就是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之后形成的复杂观念。

复杂观念是可变的,主动的。

那么什么是知识呢?

洛克对知识的分类

洛克对知识的定义是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知觉,也就是对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洛克把知识也划分了三个等级:

(1)知觉的知识

就是只在两个观念之间无需经过其他任何观念的连接、作用或证明,就能察觉它们是否契合。比如红色不是白色的,三角形不是圆形的等等。

这一类的知识被洛克看作是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是构成全部知识的可靠性的根本保证和知识的基础。

(2)证明的知识

这是次一等级的知识,心灵必须借助其他观念的媒介才能推导出这两个观念是否契合。我们上面举的数学定理都是证明的知识。

(3)感性的知识

这是关于特殊实物的知识,通过人的感官经验所获得。比如在我眼前有一张纸,纸的颜色刺激我的眼睛,与我心灵中红色的观念相吻合,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张纸是红色的,这就是感性的知识。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5)

洛克理论的矛盾之处

洛克的知识论有其矛盾之处。他一方面主张我们大部分的观念来源于外部事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强调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因而将知识限制在观念范围之内,偏离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最后关于洛克再说明一点:洛克批判天赋观念,不仅仅只是主张其经验论的认识观点,更主要的是为其政治学主张提供依据。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参与者,他极力反对封建君主制,反对国王利用君权神授的观念进行君主专制统治。因此他必须在哲学上寻找可靠的论点,将人们从“君权神授”这一口口相传的天赋观念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是不是觉得洛克讲得很有道理,与我们唯物主义观点相差无几啊,那是不是经验论的观点都和我们的认知差不多呢?

不是!

接下来出场的这两位观点就有点“毁”三观了。

先说第二位:贝克莱。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首先我们介绍下贝克莱的背景。贝克莱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当了十八年的主教。所以他的哲学观点大多都是在维护基督教信仰,为上帝的存在做辩护。

上面我们提到了洛克的矛盾之处,贝克莱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立场,必然会导致无神论的后果,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

所以贝克莱决定清除掉洛克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元素,以更彻底的方式论证上帝的存在。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6)

贝克莱主教

!!提示:以下内容有些烧脑,我尽量讲述得简单明了。

还记得洛克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吗?

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外感知,一种是对内反省。

对外感知是外物刺激感官形成的知觉,洛克先天假定了一种客观的实体存在。

贝克莱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个客观实体。

贝克莱与洛克一样,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洛克认为知识是观念的契合和矛盾)

但是观念存在哪里?在心灵对吧,所以贝克莱认为观念就是被心灵感知。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那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什么意思呢?我再举苹果的例子。

桌子上有个苹果。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

存在一个苹果的实体,它的颜色刺激我们产生红色的观念,形状刺激我们产生圆形的观念,气味刺激我们产生一个香甜的观念,触感刺激我们产生一个光滑的观念。是不是?

但贝克莱认为不存在一个苹果的实体。苹果只是我们心灵中感知的这些观念的集合。

即红色的、圆形的、香甜的气味和光滑的触感,这些观念集合在一起形成了苹果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只有观念,没有事物,事物只是一堆观念的集合。

那由此可以推导出来,事物的存在也在于被感知,这就是贝克莱最核心的哲学观点。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用现在挺火的VR举例,我们感觉眼前看到的画面,感受的触觉十分真实,但这些画面中有没有一个真实的事物存在呢?

没有,只有观念,观念构成了一切。

那为什么我们总想当然认为在观念背后存在一个实体呢?

贝克莱认为只是心灵的抽象思维在作怪,认为观念必须依附于某种实在的具体的事物才合理。

如此看来,贝克莱的观点是完完全全的唯我论了。

事物就是被感知。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桌子上的苹果我感知的时候它存在,不感知的时候就不存在了?

休谟和王阳明的区别

所以,很多人会将贝克莱与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去比较,认为两者观点一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7)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就像那句常被当做鸡汤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是不是和贝克莱有着相同的味道啊?

其实不然!

王阳明的哲学观点确有很大的唯我论倾向。

除了我的心之外,其他任何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只是存在于我心中的观念。

但贝克莱不一样,贝克莱是反对唯我论的。

为啥?因为贝克莱是基督教徒,他要维护上帝的存在。

唯我论恰是上帝的死敌。

因为如果承认了唯我论,那上帝的存在不也受个人心灵的左右了吗?这是多么亵渎神灵的事!

因此贝克莱真正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

什么意思呢?

上面我们提到了观念就是被感知,那什么是感知呢?

贝克莱认为感知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的心灵,一种是上帝。

所以存在就包括三种:观念、心灵和上帝

所以即便我不去感知苹果的时候,上帝始终都会在感知它,因此苹果并不会随着我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看到了没?贝克莱的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基督教的信仰。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来说,贝克莱的观点确实有些“毁”三观。但和下面这个强人相比,贝克莱还是温柔了许多。

接下来“哲学大魔王”休谟登场。

哲学大魔王:休谟

休谟的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因果律的批判上,这点我会在后面单独开一篇讲。

下面我简单对他的认识论做下介绍。

休谟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贝克莱走的更远,他要将经验论贯彻到底,最终导致了他成为了一名怀疑论者。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8)

休谟画像

休谟和前两位一样也是从经验出发,知识将“观念”重新命名为“知觉”。

知觉分为两种:印象和观念。

印象就是比较生动的知觉,比如看到、听到、当前的感觉、情绪等。(注意他将洛克的感觉和反省统称为印象。)

观念就是印象的摹本,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比如我们一开始看到了一个苹果,当时产生的直觉就是印象。

一天后,我们脑海中又出现了那个苹果的知觉,这就是观念。

观念比知觉的强度更低,也就是我们如果不直接看苹果,再如何回忆,得到的苹果知觉始终不如当时直接看到的真实、强烈。

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休谟认为我们的知觉还有一种区别,就是简单和复合的区别。

简答观念就是直接对简单观念的摹写,复合观念就是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对简单观念的排列组合。

所以一切知觉的最终来源都是印象也就是感官经验。(前后逻辑大家多读两遍应该就能明白。)

所以虽然我们拥有无限的演绎推理和创新想象能力,但人类精神创造的力量,不外乎对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置换、扩大或缩小而已。例如“金山”不过是将已知的“金”和“山”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飞马”就是将“会飞”和“马”结合起来罢了。

寻找答案

因此,我们就可以回答标题中的那个问题了:为什么鬼和人长得那么像?

无论人类多么具有想象力,在创造“鬼”这一形象都跳不开“人”的观念,无非是在“人”的观念基础上加上“长舌头”、“披头散发”、“眼睛流血”之类的观念罢了。

同样外星人也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鬼的形象最吓人(知识从何而来下)(9)

不信你自己试试,你尽可能地开脑洞、去吹牛,最后想象出来的结果能跳脱与现有事物的联系吗?

我100%坚信没有一个人可以。

因此休谟的认识论观点就可以归结为两点:印象在先和想象自由

而对于感官经验的来源他既不赞同洛克的由物质刺激产生,也不赞成贝克莱的由心灵或上帝产生,而是搁置争议,不置可否。

也就是休谟即否定了物质主体,同时也否定了精神主体

在这着重说明一下,休谟批判唯心主义的观点时,指出“心灵”或者“自我”同样也非贝克莱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精神实体,而是“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

这一观点与现代脑神经科学观测结果十分契合,具有很强的时代前瞻性。

休谟彻底贯彻了经验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完全由经验而来,必须通过经验的验证,但这样带来了比唯理论更致命的一个问题。

世界上从此没有了真知识。

休谟动摇了整个科学界的根基

人类的所有知识体系大厦都只是空中楼阁、沙滩城堡,永远寻不到一块坚实可靠的根基。

(这点论述同样需要较长篇幅,我会另开一篇进行解释,同时讲讲休谟对因果律的批判。)

至此,对于知识的来源问题,终于讲完了。

我再简单做下总结。

小结

针对认识问题,哲学上主要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

唯理论以欧陆的三位哲学家为代表,分别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唯理论主张: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然后依据演绎推理构建知识体系大厦。优点在于严谨,缺点在于无法形成新知识。

经验论以英国三位哲学家为代表,分别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经验论主张:不存在天赋观念,知识都是人类通过后天的感官经验得来。优点在于可以形成新知识,但无法保证普遍必然性。

那有没有一种观点将两者结合起来呢,有,康德!

这个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讲,那就是另外一套更为宏大复杂的理论体系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