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四月,随着苏军将坦克开进了德国的首都柏林,便意味着纳粹德国企图“一统世界”的美梦已经完全破灭,成为不可能了,同年的四月三十日,希特勒于柏林总理府的地堡当中自杀。至此,苏联彻底获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他们不但把德军从自己的国土赶了出去,同时还乘胜追击直接打到了德国本土,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反杀”。但获得这以胜利的同时,也令苏联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据战后不完全数据的统计,苏联人为了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其牺牲人数相当于战前苏联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粗略统计是两千七百多万,且绝大部分都是精壮的青壮年人。另外,苏联的一千七百多座城镇,还有三万多个大小工厂基本上都被德军夷为了平地。那么,二战令苏联元气大伤,而他们为什么还可以在战后两年便再次崛起,更是能够跟正在二战中本土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伤害的美国进行冷战,争夺世界霸权呢?

兵事网——二战时,德国工业远强于苏联,为何苏联生产的武器远超德国?

苏联二战后期的发展(二战中元气大伤的苏联)(1)

首先,二战的爆发尽管令苏联元气大伤,不过他们的工业核心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早在二战爆发之前,苏联便完成了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战略目标,且还制定出快速赶超英、美为核心的三个“五年计划”。

依照“五年计划”中的发展目标,苏联集中了全国各类优质的资源,大力发展其重工业产能,等到“计划”的目标实现以后,苏联境内便多出了九千多个大型的工业工厂。另外,苏联为了把自己领土广袤的土地优势发挥到极致,在修建各类工业产能基建之时,并不全都是以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等老牌工业区为主区域的。

苏联二战后期的发展(二战中元气大伤的苏联)(2)

他们凭借“行政命令”采取强制进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把发展的对象放在了矿产资源丰富,但气候环境相对恶劣许多的东部西伯利亚等地大兴开发。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近五成的重工业投资几乎全都应用到了西伯利亚地区,十分典型的便是东部疆域工业建设。

也是由于苏联当局的投资跟执行的强硬的政策手段,令其重工业中心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拔地而起,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期间,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总工业产值整整提升有八倍之多。

苏联二战后期的发展(二战中元气大伤的苏联)(3)

一九四一年,纳粹德国闪击莫斯科,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直接命令苏联重工业进行东迁,同年的六月二十四日,苏联成立了“疏散委员会”,在二十九日的时候正式开启八西部重工业区整体东迁的计划。

一九四二年五月,苏联于白俄罗斯、乌克兰还有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完全沦陷以前,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东迁任务。这次东迁当中,总的迁移了一百五十多万车皮的物资,还有一千多万的苏联工人。所以,尽管苏联的工业区沦陷了,不过被德军摧毁的那些工厂基本上就是一个“空壳子”,其中的核心设备大多早已被迁走。而苏联的工业体系得到了保存,反倒是由于东迁,令工厂距离原材料的产地更加接近了,节省了一定的运输成本,最终促使苏联工业产能的迅速发展。

苏联二战后期的发展(二战中元气大伤的苏联)(4)

一九四二年,纳粹的旗子几乎插遍了欧洲的版图,不过苏联那强大的东部重工业还是稳定的,产能可以令苏联战机的产量维持在两万架以上。在欧洲工业由于二战逐渐凋零的时候,苏联得到了美国的援助以后,实现了自身产能的激增。

其次。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同样研发出了原子弹,使之变成了继美国以后第二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且还直接强硬地宣布,苏联是唯一一个不畏惧美国“核威胁”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