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借着上奏请建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获得批准的东风,张之洞正式从两广总督任上调任湖广总督。第二次来到湖北这块土地,唯一的区别是当年的张之洞只是一个小小的湖北学政,而如今他成为了这块土地的最高主宰。而他在两广地界上的未竟抱负,将在湖广一展身手。在着手督办卢汉铁路南段施工额同时(北段由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雄心勃勃的张总督决意在这里为天下人之先,兴办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汉阳铁厂。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1)

站在高处俯瞰汉阳铁厂的张之洞

因为着眼于卢汉铁路钢轨用材的巨大需求,张之洞的折子一上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虽然上报的预算有点高(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 ,1892年清政府增拨42万两,随后又逐年追加投资,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60万两左右),但是一想到能产钢铁,今后建铁路可以不用再受制于外国,朝廷勒紧裤腰带咬咬牙也就上了。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2)

湖北铁政局总办蔡锡勇

1890年6月,张之洞主持成立了湖北铁政局,委派“器端识远,心细才长,熟习洋情,曾充任美国等国翻译参赞等官”的湖北补用道蔡锡勇为总办,9月选定汉阳龟山脚下的一块土地为厂址,1891年1月动工兴建,1893年10月22日建成,历时两年十个月。铁厂由炼生铁厂(设日产100吨高炉2座)、贝色麻炉钢厂(即转炉炼钢厂,设55吨酸性转炉2座)、马丁炉钢厂(即平炉炼钢厂,设10吨平炉1座)、钢轨厂(设800毫米轧机)、钢材厂等十个分厂组成,工人3000多名,聘请了英国工程师设计、监工,雇用国外技师40余人,从英国、比利时等国购买了各种机器、配件等。1894年6月28日正式开炉炼铁。至此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正式投产,比随后日本1901年投产的八幡制铁所早了七年。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3)

汉阳铁厂全景

一位外国观察家当时是这样描述汉阳铁厂的:“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层脊纵横,密如鳞甲;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东方杂志》的报导惊叹:“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标志。

从规模上看,汉阳铁厂在当时的远东首屈一指,张之洞很得意,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份政绩工程很给总督大人长脸。这是之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不曾办到的事情,现如今他张之洞办到了,怎能不令张之洞心潮澎湃呢?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4)

蜡像:视察汉阳铁厂的张之洞

但是当汉阳铁厂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后,等待张之洞的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钢铁厂投入运转后,张之洞志得意满的等着炼出第一炉钢铁的喜讯,但是他等来的却是洋技师无法炼钢的结论。

无法炼钢?这玩笑开得有点大,气急败坏的张之洞赶紧将技师们招来询问缘由,得到的回答是:煤不合用。

原来根据张之洞的安排,汉阳铁厂采用的是马鞍山煤矿所产的煤,该煤矿的煤含杂质比例较高,灰矿并重,根本不能用来炼焦。没有焦炭炼钢机炉就形同一堆昂贵的摆设,为确保不耽误生产,张之洞无奈下令高价从德国进口了数千吨优质焦炭,以解燃眉之急。

焦炭到位后,炼钢机炉总算是运转起来了,很快,第一炉钢水炼出。还没等张之洞松口气又出了状况,待钢水冷却形成粗坯后,经检测的结果是质地脆、易断裂——不合格!

顿感受到“奸人”愚弄的张之洞很愤怒,但他的愤怒终究没能发泄出来,因为技师们告诉他,这回问题出在机炉本身,这批购自英国梯赛特厂的机炉采用的酸性配置,不能去磷,而产自大冶的铁矿石恰恰含磷较高,因此练出来的钢材含磷量大,便容易脆裂(炼出的钢材含磷高达0.25%,远远高出铁路用轨钢材0.08%以下的要求)。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5)

张之洞办洋务的一大特点就是眼高手低、虎头蛇尾

张之洞彻底无语了,因为这个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

原来当他致电时任驻英公使薛福成,委托其在英国梯赛特厂商购炼钢机炉的时候,该厂厂主开口就索要炼钢所用的铁矿石和煤炭样本,理由是:“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当薛福成将英国厂主的要求转给张之洞后,张之洞对此表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英国人在有意刁难,以达到拖延汉阳钢铁厂投产时间之“不可告人的目的”。张之洞的心情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矿石煤炭样本送到英国去化验这一来一回没个半年是不可能的。而此时户部的拨款已经到位,钢铁厂的基础建设已然进入收尾阶段。因此,这半年是急于收获成果的张之洞绝对不能等的!

失去耐心的张之洞给薛福成回了一封措辞强硬的电报:“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6)

曾帮助张之洞再英国采办炼铁设备的时任驻英公使薛福成

遇到如此没头脑的总督,英国人表示这种冤大头不宰白不宰,所以就按照张之洞的要求“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这才有了之后的一长串悲剧的连锁效应。此时的张之洞似乎感受到了“自作自受”这四个字的深层涵义。按说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应该马上停工,待问题解决后再度复工不迟。但是将汉阳铁厂作为面子工程的张之洞表示自己丢不起这个人,因为当过言官的张之洞心里十分清楚:把握着话语权的士林清流才不管你这些技术问题,在他们看来,钱花下去了就得出成果,不出成果就是管事的官员无能,就有了上书弹劾的理由。正所谓炼出什么质量的钢最多只是个水平问题,但是迟迟炼不出钢那就是态度问题,肯定就得挨骂了。

所以本着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汉阳铁厂的生产一直以生产这种不合格的钢材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了1908年,而为了总督大人的脸面生产出来的大量“废材”当然不能用于修建卢汉铁路,就只好堆积在厂区任凭日晒雨淋,造成了巨大的亏损和浪费。为了贴补年年亏损的汉阳铁厂,张之洞被迫拆东墙补西墙,用当时盈利的湖北织布局的利润去填铁厂这个烂摊子,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让湖北织布局怨声载道。

坚持到1898年,张之洞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急于甩掉这个让他既爱又恨的烫手山芋,将原来官办的汉阳铁厂改制为官督商办。接下盘子的人名叫盛宣怀——这位中国近代与胡雪岩齐名的官商自从原主人李鸿章因甲午战争战败失势而“审时度势”地改换了门庭,投入到了张之洞的幕下。当这位经验丰富的官场和商场的双重老手接手汉阳铁厂后就着手对厂子进行改革。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7)

接下汉阳铁厂的烂摊子的盛宣怀

首先,从1898年开始将炼钢用煤由马鞍山煤矿改成了“磺轻灰少,适于炼焦”的萍乡煤矿。彻底解决了炼铁用煤焦炭的供应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以萍乡之煤,炼大冶之铁,以大冶之铁,制汉阳之械”的汉冶萍公司的雏形(1908年正式成立)。这样就建成“以汉阳炼铁厂为中心,实兼采铁、炼钢、开煤三大端为一事”的钢铁工业链。鉴于这三地分隔较远,但有长江水系互为联通,所以又由张之洞出面,向武汉扬子机器公司订购了十数艘蒸汽小轮船,用于拖带装载着铁矿石或者煤炭的木船来往于大冶、汉阳和萍乡三地之间。在很长一段时期,由这些小火轮牵引的一串串满载矿石和煤炭的木船队好似一列列水上小火车,成为了汉、冶、萍三地的独特一景(有意思的是,这十余艘拖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缺乏军舰的中国海军改造成炮艇用于水上缉私和剿匪使用)。

至于机炉不合用的问题,盛宣怀又向日本借款300 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马丁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钢轨用钢。当这一切改造完毕的时候已经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了,而此时张之洞早已离开湖北调入京畿。对于汉阳铁厂创制期间的教训。在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驾鹤西去后,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这样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虽然话中有为张之洞的鲁莽开脱的动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建厂之初所受之挫折的主因还是在于张之洞的“卤莽为之”。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改成啥了(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8)

汉冶萍公司经理叶景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