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1

金庸的《笑傲江湖》之所以惊心动魄,无非是东方不败、岳不群、林平之等,为了做最疯狂的武痴,拼命追逐《葵花宝典》或《辟邪剑法》,“欲练其功,必先自宫”。

明朝的王振,虽不是为了练武功,也在考上秀才当了几年教书先生后,把自己阉了当太监。

《明英宗实录》中有一段文字,是正统十一年英宗赐给王振的敕文:“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1)

《明妃传》里的明英宗和王振剧照

可见,王振是明成祖时期进宫的,经过选拔进入东宫伺候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后来又伺候太子朱瞻基。朱瞻基做了明宣宗,让王振给第三任太子朱祁镇做局郎,其实是大伴。

《大明王朝1449》魏宗万版王振

此时的明朝,经历了数代皇帝八十余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天下太平,边疆稳定,堪称鼎盛。王振鼓动英宗发展军事、以武治国,反对开经筵、倡导文治。自然,他会拿以武力得天下的明太祖、明成祖来做高大威猛的榜样,挠得冲动懵懂的明英宗心旌摇曳、激情澎湃。

明朝,“太祖禁中官预政。自永乐后,渐加委寄,然犯法辄置极典”。皇帝年少,王振不急,多弄些新鲜玩意让小皇帝过瘾,借着皇帝的高兴劲和君王权,慢慢地使自己势力坐大。王振虽没有篡位的迹象,但很有权力欲望。

皇帝下旨重典御下,严禁欺蔽,王振拿着这一把尚方宝剑,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便宜职事,开始越位,“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2)

明英宗朱祁镇

那几年,王振还不敢太嚣张。“是时,太皇太后贤,方委政内阁。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皆累朝元老,振心惮之未敢逞。”

他主动向内阁“三杨”示好,事事顺从,抓住机会让“三杨”感觉自己是个正直的太监。

3

王振玩权术,惹恼了张太皇太后。有野乘掌故记载:

某次,太皇太后让女官戎装佩剑,守卫便殿旁边,召来英宗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及尚书胡焕。接着,着人把王振找来,喝令跪下。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3)

张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声色俱厉地说:“太祖历下规矩,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按大明律,当赐死。”话刚一说完,武装的女官应声而上,把刀搁在王振的脖子上。

王振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直打哆嗦。英宗见状,急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大臣也跪下请求免王振一死。太皇太后见状,说:“皇帝年幼,岂知此等宦官自古祸人家国,我看在你们的面上,饶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许他干预国政,如有违犯,定斩不饶。”王振连连点头称“是”。王振受此教训,还真老实了一段时间。

如此戏剧化的场面,是否属实,不见于《明史》之类正史。至于太皇太后与王振的关系,多本笔记小说中都有记载。

明人许浩《复斋日记》称:王振“宫中之事,一皆统之。经筵讲日,英庙幸西海子不至。振即言于太皇。太皇急遣人召还深谴,久之始释,而下诸从行内侍于狱抵罪。自此上或起居必皆咨之。行幸各宫,亦责保傅报知。或不循序,即劝上回马车,曰:‘恩泽欲均,不可偏也。’”如此看来,王振对太皇太后还是蛮忠心的,连英宗的性生活都详细禀报。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4)

明英宗天顺朝首辅李贤在《古穰杂录》中记载:“正统初,有诏:‘凡事白于太后然后行。’太后命付阁下议决,太监王振虽欲专而不敢也。每数日,太后必遣中官入阁,问连日曾有何事来商榷。即以帖开‘某日中官某以几事来议、如此施行’,太后乃以所白验之,或王振自断不付阁下议者,必召振责之。由是,终太后之世,振不敢专政。”

4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病逝。王振的春天来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高悬宫门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拿掉。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5)

杨士奇

《明史·杨士奇传》说:“是时中官王振有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靖江王佐敬私馈荣金。荣先省墓,归不之知。振欲藉以倾荣,士奇力解之,得已。荣寻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兴师征麓川,帑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抵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杨士奇是明成祖的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仁宣两朝的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却因儿子骄横杀人而授人以柄。再后来,“新阁臣马愉、曹鼐势轻,振遂跋扈不可制”。

王振加紧抓权、培植私党,站在朝堂上僭越皇权发号施令,出了宫大兴土木为己享用。朝臣内侍有弹劾王振者,要么下狱,要么凌迟。大臣见他不跪者或不敬者,罚至守门,或流放戍边。户部尚书一类朝廷重臣得罪他,被戴枷锁示众。驸马都尉石璟骂了家里的太监,“振恶贱己同类”,使其下狱。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6)

《大明王朝1449》王振剧照

皇帝任其肆行无忌,“尝以先生呼之。赐振敕,极褒美”,使“振权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曰翁父”。朝廷众臣,就连“兵部尚书徐晞等多至屈膝”。

这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私下通好北方日益强盛的瓦剌。他一边收受瓦剌贿赂,一边派人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为了讨好瓦刺,王振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对瓦剌不断升级的超标贡使团,甚至使臣冒领,总是一一满足。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王振在多次厚赠后,突然一反常态,削减赐物,“构陷瓦剌”。

于是,也先率瓦剌军,迅速南犯。王振不顾群臣谏阻,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话是英宗亲征,其实是王振瞎指挥

此战,若可假设,由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统兵,未必会输得如此惨烈,或许有克敌制胜的机会。王振罔顾诸将建议,越是前方有埋伏他越要以身犯险,越是诸将英勇杀敌他越要统兵后退。明军失利回师,他又请仓皇的皇帝绕道去他家乡,衬其衣锦还乡。行至半路,他恐兵士踩坏庄稼,又改道迂回,正好撞上凶狠的瓦剌追兵。

尘土飞扬,飞矢如蝗。明军二十余万众全军覆没,百余随同大臣战死。许多英勇善战的大将,如明成祖留给后世的统兵元帅张辅、朱勇等,都死于王振为瓦剌打造的利箭之下。这一战,就是留给中国历史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7)

蜡像馆里的“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砸下去。

若非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抓了大明皇帝奇货可居,英宗或许丧命在其皇曾祖朱棣多次征讨获胜的漠北。朱祁镇曾经说过,王先生是皇曾祖留下的贵人。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8)

严屹宽版朱祁镇

5

国不可一日无君。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奉命监国的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即位,遥尊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帝。第二年改元景泰。

景泰帝下令,“振族无少长皆斩”,查抄其家,记录在案有“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他珍玩无算”。这个断送了明英宗江山的阉竖,还是一个巨蠹。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景泰帝患病,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兵变,将景泰元年迎回、锁于南宫七年的朱祁镇重新黄袍加身,改元天顺。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9)

景泰帝朱祁钰

英宗复位,“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而振门下曹吉祥复以夺门功,有宠颛政”(《明史·王振传》)。此事,《英宗后纪》载:天顺元年“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不论是精忠,还是旌忠,大难不死、算有后福的英宗,认为王振是以身殉国,精神不死,于是在王振生前建造的智化寺里为王振立了一个彩泥像,弄了一块碑传。

这也算是一种痴情。朱祁镇好了伤疤忘了通。

明英宗被俘虏还能复位(酸秀才变太监头)(10)

北京智化寺里的王振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