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户外电影(故事露天电影)(1)

#我是故事创作者#露天电影现在很少见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可是热火的不得了。虽然影片较少,但人们的热情却是异乎寻常。每有电影,男女老少几乎全家出动,像赶集般的热闹。

早来的搬个板凳坐着看,来晚了就只能站着了,个头矮小的就吃点亏,得翘起脚尖,视线穿过千百个脑袋的缝隙,勉强才能看到。大点的孩子干脆爬上临近的树上,小点的孩子就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后边观看的也是各显本领,有站在凳子上看的,有站在自行车、三轮车上的,还有的因陋就简,哪里地势高就往哪里挤。实在不行,有的干脆跑到银幕后面,这地儿人少不挤,只是看得有点别扭,银幕上的画面整个儿是反的。

那时,没有电视,文化娱乐生活相对较少,电影便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但除了八大样板戏外,就是“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如有新影片放映,往往是观者人山人海,趋之若鹜。好在那时不仅电影院放,一些大型的厂矿企业、部队院校也时不时搞个露天放映,有时甚至在马路上摆起场子,时至傍晚,便封闭交通,马路正中拉上银幕,人们陆续前来,熙熙嚷嚷坐等好戏开演。《打击侵略者》这部电影我就是在家门口的大马路上看的,而且一共差不多看了8遍。露天电影的场地也是五花八门,正宗的当属露天电影院,其它如操场、打谷场、会场等凡是空旷之地都可派上用场,甚至马路也不放过。

露天户外电影(故事露天电影)(2)

那时候哪儿放电影,消息传得特快,到当天晚上,各家都早早做饭,早早吃了,然后就浩浩荡荡的齐奔目的地,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如赶会般热闹。有一次,听说有单位要放电影,到后才知是别的地方放映,只是有车前往。看别人爬车,我们几个也跟着爬,也不管它是往哪去的。不一会,敞蓬车的车厢里已满满当当的全是半大孩子,扎堆似的,到了最后已没了插脚之地。司机也没办法,撵又撵不走,就这样拉着我们横贯南北,来到了南郊的部队营房,放映的是朝鲜故事片《原形毕露》,遗憾的是没票不让进。实在没办法,汽车司机又把我们原路拉了回来。

看露天电影,方便、快捷还省钱,但场面较为混乱,不大好控制。七十年代初期,我们学校在“五、七”干校学农。为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5月7日当晚干校在操场上放电影,片名是《战洪图》,大意是描写人们与洪水搏斗最后人定胜天,取得胜利的故事。当时不知怎么回事,可能是干校不让当地村民进校看电影,有些人便爬墙头进来。电影刚放完,场子就乱了,瓦块与碎石齐飞。我站起来急欲走人,突然感觉头后一沉,像被人用棍棒之类击了一下,我下意识摸了摸头,见手上有血,便知道被石头砸了。同班还有一个女生头部受伤,老师便急忙带我们到干校医务室包扎,女同学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包扎一下就回寝室了。大夫看了我的伤口,说得缝合,便忙着准备,就在这节骨眼上,突然停电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大夫发现麻醉针没了!就这样,大夫在油灯微弱的光照下,对伤口进行清洗、缝合,我痛的咬牙切齿,身体颤抖。但我没哭,只是垫在我嘴下的毛巾湿了一大片。事后,老师不无赞赏地对同学说,“某某,真坚强”。同学也对我开玩笑地说:“你也演了出‘战红(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