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1)

​网红喂饭“妙招”,

引得老爸老妈纷纷效仿,

一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

“妙招”后患无穷!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2)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3)

网红喂饭“妙招”

喂娃吃饭是很多家庭头疼的第一难题,有位奶奶说每天跟宝宝开展游击战式喂饭,一顿饭跑个一个多小时是常事。

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时间长了,害的自己每日饭点就应激反应。

真羡慕那些主动性极强的吃货宝宝们。

最近,有个国外老爸拍了个喂娃吃饭的视频火了。这位老爸上演了一幕杀鸡儆猴,治的宝宝服服帖帖的。

起初,宝宝不吃饭,头摇得像小波浪鼓。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4)

这时戏精爸爸上线了。

第一步:拿起玩具米奇,问米奇吃饭吗?米奇的头也摇得像波浪鼓一样。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5)

第二步:暴揍米奇。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6)

这时宝宝在一旁,已经看傻了。

第三步,重新喂宝宝吃饭。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7)

看起来成效超棒,宝宝马上张嘴吃饭,乖巧的不得了。

此“妙招”赢得了中外众多家长的青睐,纷纷效仿。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8)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9)

看上去宝宝们最后也都乖乖吃饭了。

此“妙招”借助我国神器“抖音视频”得到了飞速的传播。

然而,教育不仅仅要看一时之优劣,更重要的是长久的影响。

这个“妙招”对孩子长久的影响到底如何呢?一个心理学的实验似乎有一些预示作用。

“波比娃娃”实验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得教授,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学习是发生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之中。那么互动过程中的奖励和惩罚会对行为的出现和抑制起作用。而除了直接的奖励和惩罚,行为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模仿获得。

所以前面的“妙招”里,之所以“米奇”不吃饭挨打了,宝宝能接受到恐惧,是因为观察到的惩罚起了作用。

另外,这么大的孩子还处于泛灵论阶段,他们认为所有物品都有灵性,跟人一样,所以他们会觉得“米奇”、“小恐龙”是疼的。还有个宝宝去安抚小恐龙,真的萌炸了!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10)

正是因为宝宝们觉得玩具挨打了会疼,所以这个方法才更值得商榷。

班杜拉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波比娃娃”实验,证明这种攻击行为也是会被学习的。

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找了72个宝宝,男女各一半,年龄在3-6岁。

每个孩子都先被单独带到一个游戏室,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看到大人在玩拼图,1分钟后,其中一半的孩子看到成年人在殴打“波比娃娃”(实验组),另一半的房间成人在继续玩拼图(控制组)。

攻击的行为包括:打鼻子、用脚踢、抛到天空、用木棒击打;言语攻击“打他”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11)

随后,孩子们被带到了一个装满各式各样玩具的屋子,有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多套衣服和一套娃娃,为了引发孩子们的挫折情绪,研究者先让他们被玩具吸引,然后告诉他们玩具可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一会儿会带他们去另一个房间玩别的。

最后,宝宝们被带到了最后一句按房间,房间里有几样攻击性的玩具波比娃娃(当然会有)﹑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有人脸的绳球。非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车和小卡车,以及塑料动物。

结果:看到成人攻击的孩子们,身体攻击男孩平均38.2次,女孩12.7次;语言攻击男孩17次,女孩15.7次。而没观察到成人攻击的孩子,一点攻击行为都没发生

可见,“杀鸡儆猴”式的喂饭方法,可能会增加孩子们的攻击性。

孩子们会认为不乖的大人和小孩就可以打。

尤其是,当成人们对玩具下手时过重,而孩子因为“泛灵论”会无差别的认为过重的殴打是正常的,说不定何时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网红方法不可取,希望家长们谨慎、再谨慎!

— END —

-关于作者-

ViVi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小糖豆心理(微信公众号同名)一个真诚的助力家庭成长平台。由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和复旦大学心理学、社会学博士共同创办,基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婴幼儿心理知识。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小糖豆心理(ID:xiaotangdouxinli)】后台。

儿童吃什么零食最危险(喂娃吃饭妙招红遍网络)(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