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学知识之——

曹丕是个“文皇帝”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刷屏,剧中李晨把大魏开国皇帝曹丕演砸了,剧中他与郭照在狱中整理《典论》的情形,时不时吟唱的诗歌,本来都应给这部剧添彩,但是李晨可能缺乏文学方面的修养,对于曹丕的才气表现不足。当然也可能是编剧或导演的问题,但总的说,曹丕这个皇帝和于和伟演的曹操相比都差得太多,受气包表现有余,而才情严重不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历史上,曹丕死后,谥号“文”皇帝,相对于谥号“武”皇帝的曹操,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值得大书特书。

曹丕李晨名场面 李晨把这个曹丕这个(1)

一、诗人曹丕

我国文学历史上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就是曹丕写的。从五言诗到七言诗,曹丕拓宽了诗的形式,将赋予独特的情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还有,曹丕的《大墙上嵩行》是我国文学长河中长篇歌行的开山鼻祖。《燕歌行》对诗歌的拓宽表现在字数方面,这首诗直接写成了散文的形式。王夫之评价这首诗时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深受其影响。

二、散文家曹丕

曹丕的散文成就体现在以《与吴质书》上。他给吴质写的几封信都是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过从慎密的好友。他们经常一起游乐欢宴,诗赋歌酬。然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徐干、阮瑀、应玚、陈琳、刘桢同时病死,同年在诗歌方面成绩最突出的王粲也逝去了。至此,建安文坛不复热闹,而是一时冷落。曹丕内心悲痛,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给一起同游宴的吴质写了这封信,借景寄托哀思。这封书信抒情真挚感人,平易近人,真情流露,充满感染力。王夫之此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三、文学评论家曹丕

曹丕李晨名场面 李晨把这个曹丕这个(2)

《典论》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写的,原有22篇,如《奸谗》、《内诫》、《酒诲》、《自叙》、《论文》等,但到了宋代时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

曹丕在典论中对“建安七子”进行评论,指出各的长处与短处。“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也就一起外出玩耍、一起吃酒作乐。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

曹丕提出作家的气质不同会导致作品的风格有异,亦即“文气”的概念。原文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力而致”。

曹丕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就是尊古卑今的观点。他还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文人互相贬损的弊习,分析了原因,并且为文人之间的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

《典论》从现在传世的章节来看,除了对文学的空前重视,它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业追求。

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立言或文学的重视,彰显了其帝王的抱负。

除此之外,在五言诗中对平民题材的开拓性挖掘,对汉乐府的批判性继承都可见曹丕的文学功底着实深厚。这些都足以证明,曹丕确实是个“文”皇帝。

而这都来源于他自小受到的良好教育:“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无不备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