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暑假走进张杰的办公室看到他在伏案工作,不用说,多半是在认真写、整理、修订他原创的个性化导学案。2013年至今已快十年,从一名年轻教师到年级主任,洪山高中的化学教师张杰从未在这件事情上停下脚步。

张杰的信条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行家;普通的事情认真做——专家;常规的事情极致做——赢家。

懂得工作的意义,

享受工作的快乐

什么是个性化导学案?

“导学案跟教辅资料相比,知识脉络更清晰,知识衔接更紧密,针对性更强”;

“它没有像教辅资料那样掺杂过多习题”;

“它更便于做笔记,引导我们从教师的视角去思考化学问题”;

“它便于我们回顾重难点,查漏补缺”……

对张杰持之以恒编制导学案的做法,洪山高中的学生们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表示赞许和钦佩。绝大多数孩子都妥善保存着一页一页累积起来的导学案,有学生笑言:待我学案及腰,化学独领风骚;待我学案等身,化学轻松高分。

张杰至今都还记得刚开始原创导学案的艰难、彷徨、苦闷——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形式的导学案?它与教辅资料之间,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它与网上随处可见的学案相比,优点和特色又在哪里?

张杰说:“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面对内心冒出的创新想法,却缺少勇气和激情付诸实际,是教育工作懈怠的开始,更是对教书育人责任的回避。”

小学优秀导学案(为学生编写原创导学案)(1)

曾有人问张杰,“你为什么每届都要修订导学案,重新手写答案?有没有考虑过弄一个电子版答案整理成册?”他的回答是,每届学生学情不同,每届的教学进度和安排会有变化,弄成大一统的样式,针对性就不强了,既然决定做这项工作,就不想图简便省麻烦。

如今张杰已握有包含初高中知识衔接,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以及高三一轮复习在内的全套系原创导学案,共计编写一百二十多课时,逾四百页,修订百余次。

既是“大管家”,也是“店小二”

从2019年开始,张杰除了承担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工作,还担任了年级主任,在落实学校各项工作,组织年级各项事务时一定有他穿梭忙碌的身影。每个环节中张杰都是策划工作的“大管家”,也是执行工作的“店小二”。张杰认为,年级组管理优在模块化,重在精细化,赢在执行力。

在目标引领和团队合力方面,张杰借鉴企业中的标杆管理理论促进团队不断优化改良;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每个学科组,每个班级,每位学科老师都积极参与内外部的沟通交流与资料交换,开展良性的竞争。

张杰也很注重打造精神文化。他编制“至善手册”,引导高一新生爱校自尊乐学向善;构建“高考文化梦想长廊”,激励学生为理想奋斗,为目标拼搏;在“抗击疫情”“庆祝建党百年”等重要节点,多途径多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宣传、纪念、演讲、征文等活动,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感受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

同时,张杰建构的管理模块还为年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在他的理念中,形成结构良好的工作模块将降低事对人的依存性,减少人为因素对工作的干扰,比如已经运行得很纯熟的“3人制组考模块”“双人制分析模块”等。同时,张老师还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信息传播效率,提高信息收集速度以提高年级管理效能,“腾讯在线文档”“在线收集表”“腾讯会议”都是辅助张老师开展年级管理工作的利器。

长江日报记者在张老师的个人电脑上,看到一个名为“2022届”的文件夹占据了近60G的空间,张杰介绍说,这里面包含了3700多个文件夹,8000多个文档,5000多个表格,1000多个幻灯片,二十多次质量分析文件,四十多次家长会议、学生会议,一百多次预安排,两百多个工作推进方案。这些数字显示了年级管理工作的繁杂,也展示了张老师在年级管理工作中的精心精细精准。

无惧困难阻挡,

只怕自己投降

从华中师大毕业已逾二十年,虽然始终身在教学一线,送走多届高三学生,张老师坦言还是害怕远离了时代的浪潮,担心隔绝了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理念。2018年6月,张老师在洪山高中主讲了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融合课程《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了虚拟现实技术深入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参加教研活动的专家老师们在赞叹新兴技术魅力的同时,也表示新技术发展和普及不可思议、势不可挡。

在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当下,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渐渐成为潮流,同时又让电脑水平欠佳的一线教师望而却步。

在这个方面,张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中央电化教育馆于2018年底在广西省柳州市举办了“互联网 课堂” 研讨活动,经专家组评定,最终有15件作品脱颖而出,被评为国家一等奖,其中就包括张老师的课例“《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基于VR技术的实验课程设计”(湖北省唯一的一等奖)。

“我无惧困难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张老师以此勉励自己在本职工作中不断突破与进步,拒绝惰性与停滞。教会学生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从容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是他的最终目的。

他努力在踏实的“传统”与突破的“现代”之间刻苦穿行,也希望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与要求,能积极地影响学生们,“真正成功的教育,会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会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采写:记者魏杰 通讯员刘佳兆 余艺

来源: 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