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申城气温有所回落且天气晴好,许多市民游客前往公园绿地游玩,发现一些草地和树木下萌发了不少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蘑菇,其中一些长得非常像菜市场里常见的白蘑菇或香菇,似乎非常“美味”。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9月19日)从沪上多座公园了解到,近期的确有野生菌类大规模“露头”的现象,绿化市容部门和行业专家均发出紧急提醒,市民游客切勿采摘,以免误认误食引发食物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低调”蘑菇也可能有毒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是近年来在网上很火的一首童谣的部分内容,但在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工程师郗旺看来,用这首童谣作为判断“毒蘑菇”的唯一标准是很危险的。
实际上,误食“白伞伞”“灰伞伞”“黄伞伞”等野生菌类,也可能中毒,甚至这些“伞伞”的毒性和致死风险比“红伞伞”更大。
“红伞伞,白杆杆”主要描述的是具有红色伞盖、白色菌柄的毒蝇伞类蘑菇。毒蝇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亚热带、温带森林中。它的体内含有毒蝇伞毒肽,具有较为强烈的致幻作用和消化系统毒性,在过去医疗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容易致人死命。
郗旺表示,毒蝇伞的毒性在所有毒蘑菇中并不算最高,还有不少蘑菇具有和毒蝇伞类似甚至更高的毒性,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非常“低调”——颜色不显眼、形状不奇特。
比如被戏称为“ICU菇”的大青褶伞,作为公园中最常见的毒菇之一,草坪、林下、泥土堆上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它有着“平易近人”的外表,伞盖和菌柄均为白色,比较像日常食用的白蘑菇,有一定经验的市民才能通过伞盖上少量的灰褐色鳞片、背面淡青色的层层菌褶来区分。
大青褶伞体内含有包括青褶伞素在内的多种有毒肽类物质,对消化系统有强烈毒性,误食后会引发恶心、呕吐、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误食达到一定的量,足以让人进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抢救。
大青褶伞
又比如近似香菇、花菇的肉褐鳞环柄菇,其灰褐色具有鳞片的伞盖、较矮的个头很具有欺骗性。
它体内含有致死率较高的鹅膏毒肽,这种毒物的凶险之处在于“后劲”——摄入后显示出消化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但随后症状会短暂缓解,让人松懈,实际上,中毒者的肝功能已经开始受损,严重的数日后导致死亡。
据统计,肉褐鳞环柄菇中毒造成肝功能受损后,致死率可达40%至60%,且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解毒剂。
肉褐鳞环柄菇
还有一类常见的小型毒菇——丝盖伞,上海地区常见的有星孢丝盖伞、卷曲丝盖伞等,它们通常在雨后三五成群地生长在较为肥沃的土地上。
和肉褐鳞环柄菇类似,很多看似平平无奇的丝盖伞体内也含有鹅膏毒素,一旦误食,后果严重。
丝盖伞
不采不吃,远观最安全
近日,滨江森林公园内冒出许多看似无害且“肥美”的蘑菇,有一些伞盖为白色、菌柄为白色或淡褐色的菌类直径超过20厘米,甚至比成年人两个手掌摊开还大,就长在墙根或路边。
“许多公园越来越注重绿色生态的维护管养方式,近年来普遍采用自然发酵腐熟等方法产生有机肥和培养基质,土质十分肥沃,非常利于大型真菌的生长。”滨江森林公园自然科普专家表示,园内现在有记录的大型真菌超过20种。
专家表示,近期园内冒出来的这种菌类正是大青褶伞,已经紧急采取相关措施,对容易采集到大青褶伞的区域进行清理,同时加大对市民游客的宣传和提醒力度,避免采摘、误食。
此外,园内一些游客罕至的林区内还发现过裸盖菇、锥盖伞、纯黄白鬼伞等具有一定毒性甚至致幻性的蘑菇,它们也没有“红伞伞,白杆杆”,即使是“老手”也可能误判,因此劝导市民游客不要“逞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在公园绿地看到任何菌类都不要去触碰、采摘,远观即可,这才是最保险、最安全的处理方式。
纯黄白鬼伞
即使在公园绿地里遇到真的白蘑菇、香菇等常见的可食用菌,绿化市容部门和专家也强烈建议市民游客“保持距离”。
比如长在树木上的菌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所寄生的树木,树木有毒,那么生长过程多多少少会吸收树上的毒素。如果是生长在香樟木上的菌类,可能会吸收香樟木中的烷烃类、酚类、烯类和樟醚等成分,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又比如长在路边的菌类,如果所在区域经常接触车辆尾气,菌类在生长过程中会富集土壤中的铅、锌等重金属,还可能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一些公园绿地为控制观赏性植物的虫害或清除其周边野草,会定期喷洒除草剂、杀虫剂等,普通市民游客很难辨别自己采摘的菌类是否浸润过这些有害物质。
食用香樟上的木耳也有高风险
如果仍有市民游客出现食用自己采摘的野生菌中毒的情况,在送医时,陪护人员最好携带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这将大幅提高医护人员锁定“元凶”的效率,为拯救生命抢出宝贵的时间。
图片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文中图片来源:辰山植物园、滨江森林公园、绿色上海
来源:作者:陈玺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