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1)

1966年,美国肖申克监狱,含冤入狱19年的银行家安迪,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悄然越狱。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主角安迪重获自由,迎着瓢泼大雨,对着天空朝拜的画面从此载入史册。

鲜为人知的是,正如安迪多舛的命运一般,《肖申克的救赎》上映后,也同样遭遇了票房滑铁卢。

虽然上映之初电影好评如潮,但是《肖申克的救赎》最终只以1800万美元的票房惨淡收场。反观隔壁的《阿甘正传》,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拿走那届奥斯卡6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可事实证明,有些电影的价值,注定不会被票房束缚。

《肖申克的救赎》中饰演瑞德的演员摩根·弗里曼日后回忆道: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就像一棵橡树之类的东西,生长缓慢。”

从1994年上映至今,《肖申克的救赎》的口碑已然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并雄踞IMDb 《史上250部最佳影片》榜首多年。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知: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狱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追寻自由,最终成功出逃,重获新生。

而每当笔者重温这部经典影片,它总是能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

一、被抹去的存在感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2)

1947年,当安迪踏入肖申克监狱的那一刹那,他的“存在感”从此渐渐隐去。

当一众新囚前脚刚迈进监狱大门,包括瑞德在内的一帮“老人”后脚就跟着下注:就赌在肖申克监狱的首个夜晚,哪个新人会第一个崩溃。

瑞德投给了看似弱不禁风的安迪,但最后他赌输了。

当晚第一个受不了炼狱般煎熬的,是一个胖子。他的大声哀嚎引来了警长,胖子被一顿毒打后奄奄一息,并在第二天凌晨气绝身亡。

那天中午,安迪得知胖子的死讯后,下意识地询问他的名字,对面的狱友瞪了一眼安迪,回应道:“他已经死了,问名字又有何用?”

我们既可以把这句话视作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也可以当做是他们长年累月被狱警打压后,形成的一种自保反应。

他们已然变得麻木。

这就好似《阿Q正传》最后,阿Q被绑着押赴刑场,簇拥在牢车背后,永是不近不远跟着他的围观群众。

“他们的眼神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阿Q的皮肉。”

在肖申克,犯人们人人想着自保,他们像披着囚衣的幽灵,只能在漫长的黑夜暗自神伤。

太阳升起后,他们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为了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身陷肖申克的人,每个都会给自己找点事儿做。

于是,瑞德当起了“二道贩子”;安迪先是沉迷于雕刻,后来又把大部分心血都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

对于图书馆管理员老布来说,每天迟缓地扶着手推车,沿着牢房询问对方借书与否,俨然成为了支撑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而当老布得知自己的假释申请通过后,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3)

当出狱后的老布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日新月异,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

肖申克的狱友们对于老布重获自由后的异常反应大惑不解,此时,电影的镜头对准了瑞德:

“老布已经被体制化了,监狱的高墙其实很有意思,一开始你会对它恨之入骨,渐渐地你又会习以为常,最后你发现,自己竟然对它产生了依赖。”

这番有关“体制化”的言论日后被人反复引用,但今天我们不妨深入其中,谈谈依附于体制内的“存在感”。

毫无疑问,当老布在信中写下“像我这样的老人,他们是不会在乎的”,此时的他一定心如死灰。

这世间没有比被人完全忽略更为痛苦的事,存在即价值,当一个人的存在感被剥削之后,他就好似雨中浮萍,注定留不下自己的痕迹。

无论是老布颤颤巍巍在房梁上刻下“老布到此一游”,还是安迪不顾典狱长的威胁,在传达室放了一段《费加罗的婚礼》,那都是他们追寻存在感的一种体现。

当音乐飘过肖申克的外墙,和外面的世界汇合,每个沐浴其中的人仿佛都重获自由。

那一刻,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二、基于清醒认知的实践论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4)

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破旧不堪,安迪成为管理员后决定申请拨款,于是他每周写一封信寄给州参议院,这一写就是六年。

1959年,不堪其扰的州参议院拨给肖申克200美金和一些旧书,以此打发安迪。

安迪见写信有成效,遂改成一周写两封,照旧寄往州参议院。

最终,州参议院拨款委员会选择妥协,他们决定给肖申克每年500美金的补贴,请求安迪封笔。

笔者想抛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样的表层逻辑,结合《毛选》,谈谈安迪的做事思维带给我们的启发。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写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两者却并不是静态的关系。

随着我们的不断实践,之前的真理被一次次修正后,再次投入到指导实践中,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想让州参议院拨款给肖申克比登天还难,这是除安迪之外,其余狱友心中的默认事实。为了打破这一惯例,安迪通过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证实了写信的有效性。

当收到第一笔拨款后,他提高了写信频率,最终达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断调整策略,从而随之更新自我认知,督促自己快速行动。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5)

安迪对自身清醒的认知,除了表现在他懂得和狱警划清界限外,还被用在教导学生上。

正如安迪喜欢雕刻一般,他督促徒弟“汤米”考取学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他让汤米明白,光靠鬼混不可能带给妻儿光明的未来,而学习才是实现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那张被汤米揉作一团,扔进垃圾桶的试卷,最后被安迪拾起,寄给了教育委员会。

汤米最后的成绩是C+,他通过了那场考试。如果不出意外,出狱后,迎接他的将是一段崭新的人生。

可这一切,都随着一声枪响戛然而止。

三、心至苦,事至盛

1966年悄然而至,这是安迪入狱的第19个年头。

一个偶然的谈话,他从徒弟汤米嘴里得知自己蒙冤的真相,于是去找典狱长理论。

但那是安迪的人生,和典狱长无关。他们借助安迪洗黑钱,是绝对不会让这株摇钱树离开。

在接下来一个月里:唯一的证人汤米被典狱长密谋杀害;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月,这是肖申克历史以来最重的惩罚;典狱长威胁安迪,如果还想伸冤,就让他万劫不复。

这称得上是安迪入狱以来,最黑暗的两个月。

那黑暗,不仅是因为牢里没有阳光,还因为安迪本可以沉冤得雪,但却因为典狱长滥用私权,想用安迪的人生换取自己的巨额财富,从而强行切断了安迪的生路。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6)

没有希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希望近在眼前,却又因为阴差阳错而变得遥不可及。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势必会对人造成反噬,安迪如果因此发疯,我一点都不会意外。

但心至苦,事至盛。

被关独囚两个月释放后,安迪一面不动声色继续为典狱长洗黑钱,一面抓紧布置了越狱计划。

此时,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份对自由的渴望,好似星辰期盼夜晚的来临。但就像星辰不属于白昼一般,安迪也本不属于肖申克。

越狱前的那个傍晚,安迪对挚友瑞德许下承诺,双方约定出狱后,在墨西哥的一个小岛碰面。

因为那里紧挨太平洋,是个没有记忆的地方。

终于,在那个雷声大作的夜晚,安迪绳系全部家当,从藏在海报后的地道逃出生天。

当他和着霹雳,一砖头一砖头凿破污水管道,匍匐五百码,从充满恶臭的污水管道之中鱼跃而出时,这个男人踉跄着趟过河水,迫不及待地撕烂自己的上衣,迎着砸在脸上的雨水,对着夜空朝拜。

那雨水带着自由的气息涤尽罪恶,安迪在彼岸重生。

这是我平生见过最耀眼的夜晚,没有之一。

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重温肖申克的救赎(7)

一一END一一

#抬头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第二届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vivo X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