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罗石芊6月23日晚,当648这个数字出现在屏幕上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宁南中学的张晨玥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放下了而远在100多公里外的金阳县,她的同学杨发宏也查到了高考成绩,598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凉山大学生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大学生活(四川凉山大学新生的故事)

凉山大学生活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罗石芊

6月23日晚,当648这个数字出现在屏幕上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宁南中学的张晨玥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放下了。而远在100多公里外的金阳县,她的同学杨发宏也查到了高考成绩,598分。

张晨玥

宁南,一座坐落在大凉山东南部、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水相望的小县城。

在这个连接川滇的小城里,于外界,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于凉山,因为高考升学率连续9年名列前茅,各地的莘莘学子和它双向奔赴,大凉山的家长和孩子们,期待在这里跋涉出一条“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通路。

今年,这座常住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本科硬上线率超过70%。8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宁南县,走进这座边陲小城的高考故事。

我们共同的选择

“送出去读书还是留下来读书?”这或许是不少县城里的父母在孩子小学毕业时就在反复斟酌的选择题。而在宁南,绝大多数当地家长并不会为此感到纠结,在他们心里,宁南的学校就像“托管所”,把孩子送进当地的学校就很放心了。

或许没有比当地教师更了解当地教育的人,作为宁南县当地的教师,张晨玥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其他城市去上学,张晨玥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身边少有同学出去读书,因为我们都听说宁南中学升学率很高,老师也很优秀。”张晨玥说,中考报志愿的时候,她只填了宁南中学。

马怡婕也选择了留在本地,由于中考的失利,她并没有上到宁南中学,而是选择在宁南县职业技术学校追大学梦。

马怡婕

杨发宏则是选择“迁徙”到宁南的案例。家在金阳县,他从小成绩就很好,父母为了呵护这棵好苗子,便“狠心”将他送到宁南。当时的杨发宏还不能意识到这个选择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但他似乎也能理解,来到宁南他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初来宁南,杨发宏便感到不适,同样都是才升入初中的同学,宁南的同学基础要比杨发宏扎实很多,“别人在复习的时候,我才学第一遍”,为了尽快赶上同学们的进度,杨发宏抓紧课余时间找老师和同学给自己“加课”。看到成绩一天天提高,杨发宏觉得“来的很值”。

为了我们的梦想

进入了高中,生活总是充满问题和挑战,无论是张晨玥、杨发宏还是马怡婕,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下,学业、生活的困难总是会围绕着他们。

对张晨玥而言,物理是她难以翻过的“大山”。结合几次考试来看,从70多分到100多分,她的物理成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而在4月的一次模拟考中,张晨玥的物理再一次考砸了,“心态有点崩”,下降的成绩、临近的高考,这个一向淡定稳重的小姑娘开始有点慌了。

似乎是看到了张晨玥的担忧,理综三科的老师把张晨玥叫到办公室,开启了“一对一”的解决模式。在老师的指引下,张晨玥逐渐调整好心态,从错题开始逐题分析、解决,很快,张晨玥的成绩有了不小的提升。

而对自嘲“记忆力不好”的杨发宏来说,把公式、方法记混、用错是他最大的瓶颈,怎么办?在老师的点拨下,杨发宏将一条条公式梳理清晰,并结合不同的题型进行操练,在不断地刷题过程中,杨发宏开始能熟练运用各个知识点,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杨发宏

除了有老师的指引和自己的努力,父母的支持在孩子们克服困难的道路上也显得格外重要。自从张晨玥读了高中后,自己的父母便再也没有了“双休”;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杨发宏的父母从来都是竭尽所能支持他的学习;而马怡婕的母亲,更是力排众议,将孩子送进了大学。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马怡婕的分数只够上一个专科学校,但看到家里的哥哥姐姐都考上了重点本科,马怡婕心里也有一个大学梦。

在与父母促膝长谈后,父亲留下的一句“再考不上你就去打工吧!”差点让马怡婕失去了信心,而母亲却坚定地站在了马怡婕这边,“只要你想读,我一定竭尽全力。”带着母亲的期望和关心,马怡婕在今年高考中也以536分的成绩考到了四川旅游学院,实现了自己读大学的梦想。

我们不完全是“小镇做题家”

或许你很难想象,一座常住人口不到20万的小县城,高考升学率已经连续9年在凉山州位列前茅,今年本科硬上线率已经超过七成。严格的教学制度、勤奋的教师和学生,通过高考,宁南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但即使这样,张晨玥和杨发宏还是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我们不完全是小镇做题家。”

“从字面意思来讲,我确实是通过做题走出了大山。”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张晨玥也有着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游泳、长跑、钢琴……张晨玥一个也没有落下,她还计划上了大学后通过钢琴8级考试。杨发宏也在学习中不断找寻着自己的特长,他清楚地记得,高二的运动会上,他投出超过7米的铅球成绩,力克众多选手获得全校第二,不仅如此,洗衣、做饭、干农活,杨发宏也是家里日常生活的小能手。

在宁南中学的展示墙上,有一张以激情五部曲为主题的海报,里面记录了宁南中学学生的各种课外生活。“DIA肉回家孝敬爸妈主题活动、师生文化节、文艺汇演、30华里远足……”据宁南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宁南中学校长王超介绍,平均每个月宁南中学就会开展一项大型课外活动,每天孩子们都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目的就是不让孩子们成为只会做题的“读书机器”。

王超还记得在“DIA肉回家”活动时,学校奖励了上一本线的学生一根猪蹄,上本科线的孩子一块猪肉,没有上本科线的孩子也有两盒爆米花。而在之后的回访中,王超了解到没有一个学生把肉送给别人或者自己偷偷吃掉,而是都带回家交给了父母。对此,他感到非常欣慰,“这说明每个孩子不仅知识教育跟上了,心理教育也跟上了。”

城市新风尚:教师最香,家长拼娃!

不断提高的升学率,不断增加的考生,宁南中学以较为优异的成绩向社会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优质的教育,给这座边陲城市带来了什么?

在宁南中学高2022届年级部长杨艳平看来,教育给宁南县带来了一种新的“竞争”:家长们开始互相“攀比”起了孩子们的学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在宁南中学工作的8年间,杨艳平看到了从学生到家长乃至整个县城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因为贫穷而远离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主动关心孩子的教育,“教育是最好的脱贫攻坚形式。”杨艳平说道。

而针对当前大多数县中出现的师资流失问题,王超显得并不担心。全民的重视、待遇的提高、社会的尊重,让宁南县的教师成了一个香饽饽职业,不少宁南县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愿意再次回到家乡,从事教育行业。今年,宁南县招聘了130名新教师,宁南本地的大学生占了一半以上。

此外,不断提高的教育质量也为当地老百姓降低了一部分送子女求学的成本,当地学生在本地就读,避免了家长工作中的“潮汐现象”。而教育吸附力的增强,也吸引了更多外来学生和家庭,促进了宁南县的经济发展。

8月入秋,风儿掠过金沙江吹进县城,金沙大桥下的向日葵向阳生长。教育,改变了凉山孩子的命运,他们能够走出大山,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起,接受高等教育,活出精彩的人生。

9月,张晨玥将去海那边的厦门大学,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她说,她已经有了想要保研的想法,自己也会努力提高绩点;杨发宏也会去长江边的西南医科大学开启5年的临床专业学习,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成为一名医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未来有机会,他还想读博士;而马怡婕也会去省城的四川旅游学院学习烹饪,她期待能够掌握更多的烹饪技能。

“未来,还有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凉山,走向世界!”王超对此充满了信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