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孔明灯(关于孔明灯你知道多少)(1)

文/南风

孔明灯的得名有两种说法,相传诸葛孔明用它来传送求救信号成功脱险;其二,它像诸葛孔明的帽子。

海南人把农历七月称为“鬼节”,很多地方(万宁、琼海、文昌、儋州等)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一个空腹子加上一团燃烧的火焰,海南人干脆直截了当地叫“火灯”。

放“火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在琼海也是有禁忌的。“火灯”有“布袋鬼”之称,放“火灯”就等于送瘟神,送走一年来的霉气。放飞不成功,或是掉在谁家的屋顶上,谁家就会不吉利。放“火灯”时,孕妇、产妇、寡妇还要躲之避之等。

我的童年是在农场里度过的。“之哥”是农场里的长者,叫他“哥”是因为他童心未泯,扎风筝、粘“火灯”样样都是能手。一到农历七月,看到天上飘飘悠悠的“火灯”时,“之哥”就按耐不住了。有了这样的一位老顽童,儿时的欢乐不言而喻。“火灯”有时也要经过慢慢的盘旋之后才能升空,就像飞机起飞时的跑道一样,需要一个大的场地。农场是集体单位,一来地方宽敞,二来没有禁忌,正是放“火灯”的最佳场所。

粘制“火灯”用的材料是纸张、竹篾和铁丝。想让它在高空中抢人眼球,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农场里废弃的柴油、机油,是“火灯”的免费燃料。当时有一种白色的芋头,琼海人叫“鹅仔芋”,将其捣碎煮熟冷却后替代胶水,粘性胜过文具店里出售的浆糊。

“火灯”的制作工艺非常重要,宽度高度、燃心大小等,“之哥”心中有数。为了增加拉力,防止灯体受热断裂,除了加宽纸张的粘贴面之外,还要在接口处粘上棉线。燃心的优劣决定“火灯”在天上翱翔的时间,制作的工艺和流程都有讲究。首先将卫生纸(常用的是很粗糙的那一种,琼海人叫“纱头纸”)放进柴油里面浸泡几分钟,然后拿出来晒干,晒的时间越长越好。还要在柴油里要加入一定量的机油,因为光烧柴油,火焰过大过猛,燃心损耗过快。有条件的话,还要在燃心里添加少许蜡烛碎片,予增加燃烧时间。

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放了,但风不宜过大,否则容易烧毁。相反,没风天(琼海俚语叫“西北荫”)更好,只要一升空就直上云霄,盘踞头顶。放“火灯”需要人手扶助,一米直径的2人即可。由于竹篾较软,容易失去平衡导致损坏,直径越大人手就需要更多。灯体需要烟雾来膨胀,放飞前要做个前戏:点燃一堆火,只要烟雾,农村的稻草最好。灯体完全膨胀起来之后,就可以放置燃心了。为了防止升空后燃心滑落造成火灾,固定燃心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鞭炮的点燃是用青香来控制的,长短不一决定点燃时间。燃心点着后,感觉灯体有一股向上拉力时就可以松手了。当然“火灯”也有不想升空的时候,这要考虑是否火力不够或灯体过重引起。可以拿棍子捅一下燃心,只要火力增大就有希望,再不行的话就要把挂在上面的鞭炮去掉了。有时候连鞭炮都响了“火灯”还舍不得走,这时绝对不能松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坚持。

“火灯”升天后行踪诡秘,要么一去不回,要么恋恋不舍,取决于风向,不同的高度,风向不尽相同。

追赶“火灯”也是一大趣事,那些燃心烧尽掉下了的一般都没有损坏,捡回来配好燃心后又可以放了。

还好,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以前那种荒唐可笑的禁忌已经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放飞梦想、收获希望,祈祷幸福、照亮未来的新思想、新观念。

放“火灯”既是一种精神消遣,更是古老文化的传承,但话又说回来,每年因放“火灯”导致火灾的案例不算少数。放“火灯”,政府一直都是严令禁止的,特别是东环铁路开通以后,政府的监管力度更加严格了。

玩火会自焚,切记……

农历七月孔明灯(关于孔明灯你知道多少)(2)

2008年8月 海南省万宁市农民成功放飞巨型孔明灯 为北京奥运加油

农历七月孔明灯(关于孔明灯你知道多少)(3)

2013年9月海南省琼海市万泉镇农民成功放飞44星超大型连环孔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