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1)

【时代】:战国。

【使用者】:魏国丰县官吏。

【主人】:魏国丰县令

【作用】:邮送物品或者投递文书时封签。

【出土地点】:陕西秦宫遗址。

【收藏】:陕西社科院考古所

【级别】:国家级文物

什么是封泥呢?封泥,亦称“泥封”、“艺泥”、“一泥丸”,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春秋末出现了玺印,封泥也随之产生。汉代以前信息传递通用简牍,其制主要有“单牍”和“简册”两种形式。

单牍用木板制作,长约一尺,宽约三寸,可竖写五行文字。《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曰:“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单牍因比较宽,牍上挖有横向凹槽,书文于其凹槽内,然后在牍面槽上复加一块盖板,此盖板谓之“检”,其长宽与牍凹下部分相同。检覆牍上后,书写于凹内的文字就既不会外露,又较好地得到了保护。为了便于系扎绳组,“检”上一般还刻有三道绳槽,绳槽处则凿方槽,谓之“印齿”或“印巢”。这是单木牍文件的大致结构。单牍通常是一牍一封检。单牍文件“固封”就是先用绳捆扎,并于中道绳槽结束,然后用胶泥一丸按于印齿内的绳结上,趁泥湿性软将印按压在泥上,胶泥干固,绳结也封牢了。这块用来封检的泥,人们称之为“封泥”。

西北师大教授王辉先生撰文认为,“丰玺”封泥来自于汉代的沛郡丰县,已故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傅嘉仪先生却认为来源于丰镐之丰地。现任南大历史系教授周晓陆在所著《秦封泥集》中两种观点都有,但是倾向于是丰镐之丰。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与李毓芳先生所合撰的《西安相家巷秦封泥考略》一文,虽则论“豐玺”的来源有两个地望,其一也指出今江苏丰县。但其谓:“‘豐玺’之‘丰’当为西周丰京故地之‘丰’”。傅、周、刘、李四位先生均没有说出考证依据,结论过于轻率。而关于“豐玺”封泥,已故著名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一次全国性秦汉史学术会议上宣布,“豐玺”封泥出自刘邦的家乡沛郡丰县,即今江苏丰县。

“豐玺”封泥,内无界格。根据印学常识,此印具有先秦(即战国时代)显著特征。清代学者因发现少,称此类二字印为半通印,并错误定性为县以下行政机构的官印。今天的学者已经证明,清人关于半通印的解释是错误的。

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先生一语中的,丰玺封泥是秦统一六国前的印制。

根据文献,我们清晰可知,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迁都于丰,武王灭殷后又迁都于镐。沣水西称丰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丰镐二京”。到周朝的第七代懿王时,都城又因为西戎的多次入侵,迁到距离镐京不远的犬丘。平王东迁后,丰镐之地就成为了秦人的边境领土,丰镐之地随着衰颓。

公元前350年,秦国在咸阳周围设置三十一县。此时,丰镐附近的周旧都之一犬丘被秦国设为废丘县,而丰镐之地被设置为鄠县。1948年,陕西户县出土秦惠文君四年(前334年)的封宗邑瓦书,其文中有:“取杜才(在)酆丘”字样,可知,在前334年丰地称“酆丘”,可知秦国在丰地设立鄠县时还保留着“酆丘”聚邑,但应该属于鄠县的辖区。假如鄠县境内的酆丘是县的话,应该叫酆丘县。如果真有酆丘县的话,县印也应是“酆丘玺”,而不是“豐玺”。

借助历代考古成果,可知酆丘之地,在秦代为上林苑旧地,萯阳宫就是上林苑重要宫苑之一。秦统一后,瓦文记载的酆丘之地或入上林苑或入鄠县。故而与“豐玺”对应的地望,仅剩下一处,那就是西汉高祖刘季的家乡丰县。所以,王辉教授与史念海先生关于“豐玺”封泥来自于为刘邦的家乡丰县的推断是极其正确的。

战国时魏国有没有称作丰的县呢?《史记》与《汉书》的记载恰恰很好的证明了魏国丰县的存在。《史记·高祖本纪》有云“周市使人谓雍齿日:“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史记集解》引李斐文云:“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梁,即魏国,因魏国徙都大梁而被后世学者称为梁。班固《汉书》引用丰县人刘交的后代刘向的文字更说明了问题:“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原来刘邦家族是随着魏国迁都大梁时东迁到丰县中阳里居住的,刘向是西汉王朝的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博学多识,对于自己先祖的故乡在战国末期的历史,他是具有发言权的。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2)

丰县古城河

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所著《战国史》,记载丰县属于魏国方舆郡。民初著名学者缪荃孙所著《江苏通志稿》同样认为:“丰为魏县,汉高故里。”

此封泥应该为秦始皇二十三、四年占领丰县,收缴原魏国丰县官印,在往中央投送文书时所加盖的印章痕迹。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废原战国各地官印用玺字,改属帝王专用,这也是丰玺封泥断代的一个基本要素。秦统一后,豐字改写为酆。

单一的丰玺封泥,是无法串联战国到秦代丰为县这个史实的。无独有偶,在这次考古发掘之前,收藏界与历史科研单位已经搜集并收藏了一枚同地出土的“酆印”封泥以及“酆丞”印泥。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3)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4)

谭其骧教授《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秦内史无酆县;近期陕西本土学者根据对秦封泥的研究成果,绘制出新的秦内史图,也没有列入酆县,其内史图丰都旧地为鄠县(即今户县)。既然从先秦到秦统一后,丰镐之地从没有设过酆县,所以,秦封泥中的酆印与酆丞封泥的来源也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秦四川郡下属的酆县,即今江苏丰县。

既然秦内史没有酆县了,还能不能证明丰县在历史曾经使用过“酆”字呢。答案是肯定的。

1983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有这样的记载:“栎阳、长安.....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雍、好畤、沛、颌阳,郎中司马, (卫)尉司马,秩各千石,丞四百石。”。

在此《秩律》特别中规定“酆、沛、新丰”等县的县令“秩千石”,这里的“酆”,学者总口一词,即指刘邦的家乡丰县。可见,西汉初丰县仍然写作酆县。

从传世《史记》的记载,可知至少在武帝时期,丰县恢复使用了原字“丰”。其实,即使在西汉后来恢复了丰县旧写,但一些古籍中还是保留了一些使用酆字的痕迹。如三国魏时成书的《三辅黄图》载:“上皇游酆沛山中,寓居穷谷。”看来,短暂的秦代十几年间,丰县确实被写作为“酆县”。

丰玺、酆印、酆丞封泥的出土,结合《史记》记载,丰县战国时代、秦代、西汉使用丰字的演变过程清晰可见,可以确知,丰县在战国时期的魏国时为方舆郡丰县,秦代为四川郡酆县,西汉初期为汉内史酆县,至少在武帝时恢复为丰县。所有的封泥与传世汉印中,都没有“丰邑”这个写法,《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丰邑”的“邑”字存疑,或为后世学者缀补《史记》时赘加,要么“邑中阳里”是指城中阳里,即丰县首乡之中阳里。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5)

丰县,坐落于徐州市西北一隅,为汉高祖刘邦及名相萧何、孝惠帝刘盈、楚元王刘交、齐王刘肥、燕王卢绾等西汉帝王将相群体的生长故乡。此丰玺、酆印、酆丞封泥,虽是一个小泥块,但其所承载的丰县为战国魏县的历史信息,为史学界研究刘邦故里丰县的沿革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