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发展以清朝为分界线可以看成是从北方为发展中心转变成了以南方为发展中心,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的发展中心出现了很大的迁移,其中岭南地区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谓的岭南指的就是两广地区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这里可以说是我国最南边的城市群了,如今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也是现在的经济特区。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岭南地区并不是这样,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的发达和重要,所以说在古代岭南地区一直都有“蛮裔”之称。

只不过到了新中国时期,我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于是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以岭南地区为主体的一带沿海城市就成了我国的重点发展对象,甚至一改往日“蛮裔”形象,成为了“神州”。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1)

其实岭南地区的发展转变并不是新中国改革开放而一蹴而就的,要在宋朝时期朝廷就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十分重视了,也可以说岭南地区的真正的改变的开端是从宋朝开始的。

一、宋朝时期朝廷已经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在宋朝之前岭南地区因为远离朝廷所以一直处于一种“山高皇帝远”的状态,因此朝廷对于岭南地区的管理也是有心无力,这也是导致为什么岭南地区在古代社会时,发展相较北方地区来说确实非常落后。

所以说朝廷政府对一个地区发展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到了宋朝时期一直处于放养状态的岭南地区终于迎来了一个扭转局面的机会。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2)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朝统一之后,虽然还是沿用了前朝留下来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上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凡五十余所,推其长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

从上述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宋朝朝廷对于岭南地区的管理实行的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政策,对于岭南地区的官员任用或者是领事的选拔,还是采用岭南地区的土著为主,而且还可以沿用世袭制度,只不过要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颁发了“文帖朱记”才可以。

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持岭南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还能达到收拢民心的效果,至于如何防止岭南地区的官员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宋朝朝廷还专门派遣了经略使、提举使等监察官员。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3)

由此看来宋朝朝廷对于岭南地区的管理已经十分地看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了集权的目的,相较于前朝来说更是将岭南地区牢牢地掌握住。

二、宋朝为了稳定岭南地区而作出的努力

宋朝虽然加强了对于岭南地区的管理和治理,但是岭南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在宋朝初期,岭南地区的治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史料记载宋朝初期岭南地区的农业状况为“民田计口给民,不得典卖,惟自开荒者由己,谓之祖业口分田”。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岭南地区的农民是自耕农的一种。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4)

这种自耕农不仅要负责领主的俸禄,各种劳役和兵役等也要他们来承担,而且他们只是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土地的分配权。

另外还有记载“以攻剽山僚及博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给田耕种,教以武伎,世世隶属,谓之家奴,亦曰家丁。”从这则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宋朝初期岭南地区的阶级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

很多被称为“洞丁”的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可言,一直受到领主的严重剥削,所以总体而言在岭南地区积贫积弱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宋朝要想发展岭南地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不然很容易引发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成战乱扰民的情况。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朝廷就实行了“收买人心”的妙计,首先第一步就是释放掠夺而来的牲口,让这些牲口回到农民的手中继续工作,之后又采用了“招之内属”的方式,赏赐耕地耕牛等等一些列惠民政策。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5)

光是惠民政策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所以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为此宋朝政策采用了“以民官治理之,以兵官镇压之,以诸洞财力养官军,以民丁备招集驱使,上下相维”。

除了对岭南地区内部的人员进行重新的整理之外,宋朝朝廷还想到了人口引进的策略,也就是从北方地区召集移民进入岭南地区,为岭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三、宋朝治理后的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变

宋朝时期虽然经济发展很发达,可是宋朝却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原因就在于宋朝时期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其他的政权一直存在,因此宋朝大力发展岭南地区也有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南方相对稳定很多,更加地适合发展经济。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6)

这也是特殊的时代所赋予岭南地区的特殊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连绵不断的战乱,使得北方中原人民纷纷背井离乡,来到了岭南地区寻求发展。

中原地区的人相对于岭南地区的人来说,掌握着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所以大批量涌进的中原人士给原本落后的岭南地区带来了很多的先进生产力,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来到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自然就得到了提升,这时宋朝朝廷也抓住了机会,提出了屯田和奖励机制。

根据《宋史》记载“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今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络之。”

有了朝廷的政策以后,岭南地区的官员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所以说这也是岭南地区经济发展得到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廷制定出了好的发展策略,基层官员严格执行毫无懈怠所以在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7)

比如说在苎麻种植方面就有资料记载“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由此可见自从政策出台以后苎麻的收成非常地乐观。

除此之外在矿产方面也有空前的发展“隋改为铜陵,以界内有铜山也。”“梧州生铁,在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类纸,无穿破。”“生金,出西南州峒山谷田野沙之中,不由矿出也。”

以上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之丰富,开发力度之大也可说是史无前例。除了这些自然资源的发展空前繁荣以外,我国的一大骄傲瓷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8)

根据史书记载在宋朝时期,岭南地区随处可见宋窑,粗略估计有六百多处,根据每窑产量在2到5万件可以知道,在宋朝时期每年的瓷器产量应该是在1.3亿件以上。

不仅是数量上巨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在品类上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说有日常用品的碗、盘、瓶;还有文房类的砚、水注;工艺品有瓷像、雕塑等等。

四、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经济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紧随而来的自然就是文化教育的提高,众所周知在宋朝以前,我国主要是崇尚武将的,也就是说在前边都是重武轻文的发展模式。

可是宋朝却改变了这一社会模式,变成了重文轻武,根据史料记载“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从这可以看出,宋朝是吸取了前朝武将乱世的教训,所以对武将有了一定的忌惮,因此文人就受到了朝廷的欢迎。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9)

再加上隋唐时期已经完善的科举考试,所以宋朝更加地重用文臣,毕竟文臣的选拔有着严格且正规的途径。这些经过层层选拔而来的官员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对宋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整个宋朝都是大兴教育的氛围,岭南地区自然也就会连带地大兴教育“兴学校,立贡院,视事三年,以教养为务,未尝逾逸。林守全州,日偕诸生讲明道学,勉敦实行。”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10)

而且根据资料记载在宋朝时期光是广西就设立了41所学堂,广东地区更是达到了63所,可见文化教育在宋朝时期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之所以要在岭南地区大力地发展教育,除了协助岭南地区的发展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人生其间,率皆半羸而不耐其苦,生齿不蕃,土旷人稀,皆风气使然也。”

由此可知,虽然宋朝时期岭南地区得到了发展,但是相对先进一些的中原人士还是对于岭南地区有着忌惮的,毕竟岭南很远,发展也不去中原,移民到岭南地区生活还是不太能被人所接受。

宋朝以后的文化(从蛮裔到)(11)

所以说大力发展教育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岭南地区,开发和发展岭南地区,为此宋朝朝廷也实行了“南选”“摄试”等选官手段,为岭南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综上所述岭南地区在宋朝时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宋朝之前岭南一直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所以发展非常落后,而到了宋朝,不管是处于北方战事不断不得不大力发展岭南地区。还是因为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总之岭南地区的发展终于被统治者提上了日程。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

[2] 《文献通考》

[3] 《宋史》

[4] 《岭外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