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小丑》在朋友圈爆火,在一向严苛的豆瓣也斩获了8.8的高分。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1)

片尾处,在节目主持人的诘问下,小丑情绪崩溃,再度举枪行凶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2)

影片中小丑的悲惨经历,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任谁经历这样的悲惨遭遇,都难免情绪失控,更何况是小丑这样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士? 回忆一下,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关于情绪失控的社会新闻频繁发生。 今年四月,一位深夜骑车逆行的小哥被交警拦下后爆发,一边是要求他加班的公司,一边是催着他回家送钥匙的女友,自己却因为逆行被拦在路上。

小哥情绪崩溃摔了手机,在交警面前痛哭失声。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3)

今夏上热搜那位重庆保时捷女车主,因为违规在斑马线上掉头与另一位车主发生争执,情绪爆发,冲上前掌掴另一位车主,没想到却被反扇耳光。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4)

而前不久的一条新闻更加令人痛心——一对情侣在马路中央发生争执,男生在情绪失控状态下击倒女友,导致女生被驶来的汽车撞伤,在送医途中不幸身亡。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5)

像案例中这样突发的情绪失控,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通常是个体受到应激源的影响,自动开启了“情绪应激”模式。

在生活中,应激源可能是来自外部的任何一种刺激性事物,包括但不限于: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同样是受到应激源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出现情绪应激反应?情绪应激总是突然发生,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前应对吗?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情绪应激背后深层的心理机制,以及应对它的3个关键方法。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6)

01.情绪应激的背后,有哪些心理机制?

王尔德有句话,可能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我想使用它们,享受它们,支配它们。”

但现实是,我们中的仍有很多人,经常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尤其是在外部压力较大时,非常容易出现情绪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又称一般性适应症候群。虽然叫这个名字,但它并不是一种病症,而是一系列的身心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1. 警告反应期:当应激源出现时,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战或逃”模式,准备应对压力或刺激。

比如,一想到要比赛或是上台演讲,你首先感到的是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等等。

2. 抗拒期:在一开始的警告反应过后,我们的身心开始对外部刺激做出抵抗。

情绪应激也多出现在这一阶段,比如,在压力状态下,你可能变得易怒、烦躁不安,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3. 衰竭期:如果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我们难以继续抵抗,将会导致身心失衡;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身心疾病。

比如,感到疲惫、倦怠,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在应激源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思维、情绪、行为各个方面都会做出反应,以应对压力。适度的、一般性的情绪应激是健康的,也是很正常的。

但有时,情绪应激反应也可能是过激的,超出与当前情境相适应的程度:

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背后深层的心理机制,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类:

1. 见诸行动

简单来说,见诸行动是指一个人在未觉察的情况下,受到情绪驱使,做出无法控制的、冲动的行为。

包括一些情绪化的冲动行为,比如像小孩子一样突然暴怒、暴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摔东西、或是做出暴力行为。

精神分析师Maria Ponsi指出,会将内心冲动见诸行动的人,对于冲动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后果也是漠然的、不在乎的。在见诸行动时,ta是行动先于思考的,甚至完全没有思考。行动替代了ta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7)

而从情绪调节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频繁出现见诸行动的情况,也意味着ta缺乏足够的能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2. 关系中的“扮演”或“共演”

Enactment也是一个来自精神分析的概念,泛指无意识幻想的“实现”或“见诸行动”。与简单的见诸行动有些微不同的是,“扮演”更多地出现在关系双方的互动当中。

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扮演”:它表现为一系列强烈的、无意识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其本质是“一场移情与反移情的合谋”。

在治疗关系中,当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建立了移情-反移情的关系,ta们之间潜意识层面的互动就可能会以情绪的形式呈现出来。

而在日常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中,情况是相似的。我们与周围人之间也可能会发生“扮演”的情况;双方强烈的情绪互相被激发,共同进入应激反应,进而引起冲突。

和前任当时就是经常吵架。有一次我随口说了一句让他吃饭别看手机了,他突然就特别大反应,说让我别烦他。然后我当时也火了,觉得他不知好歹,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冷静下来之后,他跟我说,我当时的语气让他想起小时候,父母一举一动都管着他,他就感觉以前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压力又回来了,所以特别烦躁。

—— 斯万家的猫,女,25岁

过去那些遗留下来却未能修复的微小创伤,在当下的关系中再次触发,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产生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

这种状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一种场面:两个人都在激烈地发泄情绪,但彼此并不是对方情绪的真正对象——双方都在为不在此时此地的某人某事而激愤。

*长期、频繁地受到情绪应激困扰,会有怎样的后果?

长期、频繁地出现情绪应激,不仅会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更可能会造成实际的破坏性后果,包括:

  • 冲动行为导致的自伤或对周围人的伤害;
  • 对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的损害,尤其是对信任的破坏;
  • 让人总是情绪紧绷,无法真正地放松;
  • 反复承受突如其来的、激烈的情绪起伏;
  • 因为冲动情绪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策;
  • ……

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使知道情绪应激可能带来不良后果,调节情绪依然是道难题。

我们在后台也收到过这样的留言:“我发现自己越是在亲近的人面前,越容易情绪爆发,控制不住的那种,我该怎么办?真的不想总是让在乎我的人受伤。”

为什么情绪调节有时候这么难?对于哪些人来说,调节情绪是尤为重大的挑战?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8)

02.为什么情绪调节有时候很难?

除了基因、人格障碍、注意力缺陷等先天因素影响,童年与养育者的关系以及创伤经历,都可能影响我们情绪调节的能力。

1. 童年时期被溺爱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则热榜话题: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9)

几乎每个让人烦得牙痒痒的熊孩子,都有一对溺爱孩子的“熊家长”。但“熊家长”们恐怕想不到,孩子一直被溺爱,长大后也很难发展出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

在童年时期,人的情绪发展尚未成熟。当感受到外部压力而出现情绪应激时,小孩子可能会很容易大哭大闹,激烈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适。

这时,如果父母溺爱孩子,就会在不经意间强化孩子不良的情绪应激反应。

一方面,孩子发现在有情绪冲动时,付诸行动是被允许的,大哭大闹就会获得即时满足;而付诸行动带来任何后果,父母都会帮忙摆平,自己完全不需要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对于溺爱孩子的家长来说,顺着孩子就对了;这也意味着ta们没有了解过孩子产生强烈情绪的原因。

基于这两点,孩子会习惯性地回避自己情绪应激背后的动机,任由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Ta们可能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调节情绪、管理情绪的技能。

成年后,ta们可能经常发脾气,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也完全不在意他人的需要;自己想要什么,就会立刻马上去要。即使人际关系不顺利,ta们依然会依赖于这种情绪模式带来的权力感与控制感,从而缺乏调节情绪的动机。

2. 童年时期遭到忽视

虽然处于被溺爱的相反面,但童年时期遭到忽视的人,同样很难发展出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

Ta们的父母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诈尸型父母”:平时忽视孩子的情绪,只有后果严重时才对孩子稍加关注。这样的养育模式也容易强化孩子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Gewitz, 2019)。

孩子逐渐会发现,自己只有一直哭闹到停不下来,才会有人回应自己、帮助自己。表现情绪的后果,可能是责罚,但也可能是作为弥补的短暂关怀;无论哪一种,在情绪失控的尾声里,才会有来自父母的回响。

另外,忽视孩子的父母,通常也很少关注孩子情绪应激的原因。长此以往,孩子自己也开始回避情绪应激背后的深层需要(尤其是,这种需要可能就是养育者的陪伴和关怀)。

与童年被溺爱的人不同的是,童年遭到忽视的人通常能够意识到,ta们在情绪方面是有困扰的。Ta们可能平时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表露,但是一旦进入情绪应激状态,ta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很难停下来。

3. 经历过反复、深刻的创伤

我们曾在旧文中提到过,童年经历过创伤的人,会在长大后的关系中试图修复自己的创伤。一方面,应激源本身就会让人更容易回到过去的行为模式中;另一方面,对于童年经历创伤的人来说,重复创伤关系中的强烈的情感冲突,可能是ta在关系中的情绪需要。

也就是说,ta会找寻能够和ta以旧有模式相处的人,与ta进入一场“合谋”般的“共演”关系,触发情绪应激反应。

另外,有些人可能反复经历创伤。精神病学教授Dr. Sandra Bloom认为,那些受到严重或反复创伤的人可能会失去调节唤起水平的能力,从而一直处于过度警惕的应激状态中。

对于这些人来说,微小的刺激也会引发ta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旁人无意间踩到ta的脚,但ta可能会像对方恶意欺负ta一样暴跳如雷;即使没有任何危险发生,ta依然很容易感到害怕,不得不时刻保持警觉。这种警觉状态是被动的、不受ta控制的。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10)

03.经常出现情绪应激,如何应对?

如果你经常有情绪应激反应,感到自己被情绪左右,难以调节情绪,那么,你需要在应激反应出现之前,就为自己做一些准备,来应对情绪的“突袭”。

1. 为自己准备“情绪急救箱”

很多人家里都会备一个急救箱,不小心划伤时,可以在里面找创口贴和酒精棉。应对情绪应激反应,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绪急救箱”。

回想自己的过往人生经验,有哪些体验是特别美好的?做哪些事、想到哪些场景时,会让你有正面的感受?

试着把这些事写下来,这样你就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正向活动清单”。

接下来,你可以按照做这些事所需要的时间,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入你的“情绪急救箱”。在每个时间组里,把最有效的前三名排在前面。

例如:

30秒

15分钟

1小时或以上

深呼吸;

吃巧克力;

回忆人生的高光时刻;

……

做瑜伽;

听一首让自己愉快的歌;

洗个热水澡;

……

看最喜欢的电影;

和好朋友通话;

出门散步;

……

当情绪袭来,进入应激状态时,马上做急救箱中前三名的活动。

2. 如果你总是在关系中陷入“共演”,你需要调节不属于当下的情绪

当我们感受到某种情绪时,它往往是混杂的,既包含当前的情绪应激,也包含过去的创伤、针对其他人的情绪,等等。

要想调节不属于当下的情绪,你可以尝试以下步骤,打开情绪的“包裹”:

1)辨识、收集那些触发你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的线索。比如:伴侣说了某句话;

2)觉察自己具体的情绪感受和需要。比如:我感到愤怒,是觉得ta在攻击我,我感到害怕,想要防卫和反击;

3)回忆过去类似的情绪体验。比如:小时候父亲讲这句话后,接下来就会训斥我;

4)回到现场,破解“共演”。你可以思考“真的是眼前这个人说的这句话/这个动作让我不舒服吗?还是我自动联系到了过去的情绪经验?”

3. 如果你总是见诸行动,你需要降低情绪应激的负面影响

当你发现,自己的情绪应激反应总是过激的,你可以将自己的情绪与事实进行核对,检验事实与自己表现出来的情绪强度是否相符合。

不妨多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 我想要改变的情绪是什么?
  • 是什么触发了我的情绪应激反应?
  • 我对这个触发事件的解释、想法和假设是什么?
  • 最糟糕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 事实上发生了什么?和我的想象一致吗?差别在哪里?

无论过去你被情绪应激困扰了多久,无论你需要面对怎样令人懊悔的苦果,从现在开始,探索自己情绪应激背后的原因,积极练习应对技巧,永远都不会太迟。

就像精神科医生Judith Orloff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你如何做出情绪反应,都是一种选择。”

愿你能获得更多选择的自由。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11)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