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才知道,本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还是百度涨知识,键入“普通话宣传周”,秒得科普: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已经是第25届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话百年征程诵时代新篇普通话大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话百年征程诵时代新篇普通话大赛(普通话诵百年伟业)

话百年征程诵时代新篇普通话大赛

看新闻才知道,本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还是百度涨知识,键入“普通话宣传周”,秒得科普: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已经是第25届了。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推广普通话,对于消除语言隔阂、增进人际沟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使得各种重要信息得以保存,促进了文化发展,思想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中国人,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应有的情怀。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看似稀松平常,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落实起来有时还真不容易。

我上大学之前没有正儿八经地说过普通话,读大学时,因为我们是师范生,将来要上讲台教学的,要求说普通话。教学楼里面,“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宪法》语)做成宣传板张挂在醒目处。但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讲方言习惯了,一时间多数人还真不好意思说普通话,也说不标准。辅导员就想了个招,学生干部带头,凡是组织集体活动,必须讲普通话。尽管大学离家也就五十多公里,我算是当地人,但也学着说普通话。毕业后入伍当了政工干部,经常组织官兵进行政治教育,官兵来自五湖四海,说方言有人可能听不懂,就一直说普通话。结婚有了孩子后,培养孩子说普通话更是硬性任务,我夫妻俩坚持说普通话,连50多岁的保姆也试着和孩子说普通话。

现在城市里的年轻父母给孩子交流都用普通话,甚至说了一辈子方言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为了孩子也学说普通话,但和大人交流还是用方言,甚至前一句和孩子交流说普通话,后一句和大人说话就是方言了,能做到自由切换、无缝链接,感觉很是辛苦,有时非用普通话把一些方言的词语别扭地说出来,成为笑话,甚至出现了:白(bai)菜的bei。

遇到陌生人开口一说普通话,人家就以为我不是本地人,得尴尬地解释半天。国家推广普通话都写进宪法了,怎么模范遵守宪法就尴尬了呢?其实有时不说普通话,交流起来会更尴尬,作为鲁西南人,不要说上海话、闽南语、粤语,就是山东胶东方言也听不懂。记得大学报到第一天晚上,我们济宁、临沂、枣庄的五个同学基本无障碍地用方言聊天,最后来报到的是胶南籍的同学,对于我们热情的问候,他可能听得似是而非。他用方言说什么,我们感觉比听英语还难,最后还是普通话救了场。

再说一下写字。写字很简单,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写,但能写好字就不容易。现在上班族多用电脑打字,手写字机会少了,用心练字、写字的更少了。好像出现了两极分化,少数喜欢写字的多拿起了毛笔练习书法,我们济宁市政协还在全市牵头成立了书画协会,掀起了书法热,不少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拿起了毛笔,一有空地挥毫临帖。有的人钢笔字也写得歪歪扭扭,有的只练个签名。

想当年我上学那会,庞中华字帖风靡一时,有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很让人羡慕。老师板书写得好也很让人尊敬,看起来就赏心悦目。尽管现在电脑普及率很高,但学生还是应该好好写字,写规范的字,毕竟作业、考试还是要手写。为了规范我儿子小时候的写字姿势,不知提醒过多少次,上三年级之前还让他上了一期书法班,练了一个暑假,结果学费花了,还是字迹潦草,不成样子。

我们当前使用的简化字,比起繁体字好写好记,但有的人书写经常笔顺不对,是童子功没练好;有的人喜欢使用1977年公布、1986年被废除了的简化字(二简字),有时会造成误会,甚至会在重要场合(比如高考、名人题词)、重要文书(比如合同、文件)造成负面影响,因为那不属于规范用字。曾见过某些领导人题词,既有繁体字、又有简体字、更有二简字,有失庄重和严肃。

由此可见,规范语言文字大有必要,也必须规范,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有法律依据的,《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更是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语言文字作为社会性的人文符号系统,其日常使用是需要规范的,也是可以规范的。汉语和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其规范工作的历史也同样久远。历史上的规范工作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自觉的,也有非自觉的。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规范当属秦朝推行的“书同文”运动,秦始皇最大贡献就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文字的统一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历史上的一些字典、韵书,比如《尔雅》和《说文解字》等,对于当时及后世语言文字的使用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语言文字之所以要规范,是因为语言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社会成员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任何社会行为都必须遵守共同的社会契约,接受共同的社会准则的约束。作为社会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使用标准,则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交际混乱,继而使其符号系统失去应有的功能。

规范语言文字也是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文字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所凭借的基本工具。并且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典籍需要人们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历史形态、语义演变等方面的知识予以解读、领悟和化用。同时,保存和传承人们创造出的文化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有些文化本身就是靠语言文字来呈现的。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并努力推动世界文明相通和文化交融,促进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语言文字之所以可以规范,主要在于语言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符号,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人类作为语言文字的主人,既然创造了语言文字,那么当语言文字出现一些不合标准甚至有损其系统平衡的变异用法时,就可以对其进行人工干预,比如纠正不当或错误的用法,分析新出现的变异形式,根据语言文字系统本身的规律,参照表达的目的和环境,做出取舍,及时调整,正确引导,以保证交流顺畅,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对于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获得了“无声的老师”“智慧的扁舟”的美誉,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已有7个版本,售出7000多万册,在海外也有多种版本发行,不仅对语文教育、语文应用以及文化普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82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韩敬体,1964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语言研究所工作,曾参与《现汉》全部7个版本编修工作。据他回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发展迅速,反映到语言生活上,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涌现,也有一些原有词语因为过时,人们不再运用。”

1996年出版的《现汉》修订本(《现汉》第3版),一方面增补新词语,一方面删掉原有陈旧词语。增补的词语主要包括:反映新事物的,如信用卡、集装箱、连续剧等;反映新思想、新观念的,如代购、减肥、安乐死等;反映新科技发展的,如微机、硬件、软件等,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的一般词语和新的简称。删掉的词语主要包括:一些文言词语,如屏营、携贰、匝等;使用地区狭窄的方言词语,如炒更、港纸、开瓢等;过时的普通词语,如厂丝、撤佃、承重孙等。熊德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羡林、叶圣陶、王力(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语言文字学家)等知名大家都曾对《现汉》编纂提出过修改意见。

语言文字的规范相伴语言文字始终。当前汉语普通话处在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特别是网络用词层出不穷,但也良莠不齐,规范化工作不可懈怠。变化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导致语言的退化或恶化,有许多变化恰恰是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前奏。从本质上说,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生事物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涌现,人际交往、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所造成的语言接触也愈加增多。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科学地审视、分析社会语文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保证所确立的规范标准既源于语文生活,又高于语文生活,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