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书丐丨多一点文人的酸气,尽管老婆不喜欢

,说不清也说不尽的味道。

,有一点怪异,有一点警醒,有一点回味,有一点少不得,但又差强人意……

,是一种文化。如同文化人,抵不得饭菜,抵不来金钱,似乎没什么大用。然而,只需一滴,就可以提味儿。哎,仅此就够了。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1)

酸文人代表 陶渊明

文人喜欢酸。上等文人的酸得高级,或兼有多种味道,酸之外又香又醇,绵长入理。久而久之,你就被他的酸气所包围,反而不以为酸。

比如陶渊明。本来一个被官场抛弃的县令,现实当中不会有人再高看他一眼,毕竟已经丢了官职,返乡劳改了,谁还稀罕?至于文人种庄稼,那点儿“利巴”手艺就更没什么炫耀的了。

然而,陶渊明一味地酸下去,写诗喝酒交朋友。于是很多人也入了他的酸味,使得陶渊明在身后却好评如潮。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2)

长衫文人 孔乙己先生

小文人也酸,不酸不文人。典型的是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那是投奔过孔夫子的有身份的象征。

酸文人的名字也往往复杂,有名有字有斋号有图章等等,显得更有风骨。

曾经有个酸文人,常给别人写字,而生活又不宽裕,也少人救济,于是写完字后经常盖一枚闲章——不值一文。意思是:我的文、我的字都不值钱。可见其腹中的酸楚。后来惊动了一位老者,老者问:“想不想再酸一点呢?”酸文人一脸懵懂,但是直觉告诉他遇到了高人,脱口而出:“想!”老者取过他的印章,怀中取出刻刀,轻松地铲了几刀。这枚闲章变成了“值一文”。相比之下,原来的粗野,眼下的才雅逸。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3)

酸庐胡嘉梁的精神与画作

河北有个老画家胡嘉梁,算起来还是我正儿八经的老乡,祖籍沧州泊头。胡嘉梁,号梁公,诗书画俱佳,是“河北八家”之一,书斋的名字干脆就叫“酸庐”,堂而皇之地酸一把。

我没有“值一文”的刻刀,却也附庸风雅。我的斋号一度叫“沧州书丐”,这是独属于我的酸气。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4)

河北省书协理事江书学题字:沧州书丐

首先,河北沧州,是举世闻名的武术之乡,也是我的家乡,走到哪里也不能忘记,一个只仗义、不行侠的沧州人。

书丐,缘于我对书的情感。喜欢藏书,喜欢读书,也偶尔著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尚书》,有史料,有文采,最耐咀嚼。《尚书》的早期书名只有一个字——《书》。这是我最近几年的忠爱。

起名字的时候,我也想加一点酸味,就用了这个“丐”字。大款不在乎一个馒头,只有乞丐最在乎。用乞丐一样的心态去热爱书籍,应该能读好了吧。实话实说,读好一本书始终是我的理想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5)

著名书法家李亚光先生题字:沧州书丐

文人固穷。估计富翁绝没有时间和心情像我这样爬格子。当把爬格子作为职业的时候,才发现写了这么多,出版还需要钱,这个时候感觉自己更接近乞丐。

朋友笑着劝我:“好端端地,为啥偏叫乞丐呀!不是太卑微了吗?”

我就笑着回答:“三教九流,都不卑微。普通要饭的,你可以瞧不起,但是乞丐分好多种。丐帮帮主,谁也惹不起。”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并不觉得名字起得小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6)

吴昌硕先生自称“印丐”

前两年,与著名教育家曹桂芳先生谈起斋号。我专门提到的“丐”情节,曹老先生告诉:“这个名字并不小。吴昌硕名字很多,曾经自称印丐。与他同时期的书法家高邕称书丐,跟我的名字一样;还有一位叫闵泳翊称兰丐。”

不想还跟吴昌硕撞了车。“丐”字,真的不小。吴昌硕丐得天地灵气,丐得古今精华,何其了得?

沧州书丐,我的书,无论是我读的还是我写的,都好似乞丐手中的馒头,珍惜,审视,不浪费一点一滴。即使穷,拿到馒头的那一刻也是幸福的、富有的。

穷是物质上的,精神上不能穷。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7)

别挡住我的阳光

两千年前,西方有个乞丐似的大哲学家——第欧根尼,蜷缩在街边的木桶里度日。一天他遇到了号称“征服者”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告诉他:“我是大帝亚历山大。

第欧根尼依然躺在木桶里,懒懒地告诉亚历山大:“我是乞丐第欧根尼。”乞丐的淡定让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肃然起敬。

亚历山大恭敬地说:“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

“好啊。那就离我远点,别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悄悄地对下属说:“我如果不做亚历山大,就做第欧根尼。

姑且不研究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却十分欣赏这种精神,一如既往的从容与豁达。这也是丐者的精神,世俗称之为酸、臭、硬。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8)

文人的楷模 林则徐

林则徐是文人里的成功者,满清一品大员,虽然不穷,但依然保持着那股酸劲儿。“不识时务”地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是成功文人的典范。孟老夫子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的骨头和脊梁!

老沧州的民间故事(沧州市书丐多一点文人的酸气)(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敢仰视先贤,实不能企及,惟心必向往。依然做我的沧州书丐,做书前一丐,留住一点酸。

有幸认识河北省书协理事江书学(大江)和著名书法家李亚光,两位书法大家先后为我题字:沧州书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