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产房里,一对中产夫妇看着他们的宝贝儿子,全家沉浸在幸福中。在当班护士眼里,却是在炫耀,一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她心中燃起了怒火,并做了一个决定:趁洗澡的时候,把他们的儿子庆多和隔壁的琉晴调换了。

6年后的某一天,医院突然打电话通知他们,抱错孩子了,要尽快做亲子鉴定确定血缘关系。

当两家人陷入不安与焦虑,对该不该进行调换等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时,其中一个小孩-庆多的父亲-良多,却松了一口气,原来孩子乐感差、心思细腻不够大胆,是因为这不是他的孩子,没有遗传到他的优良基因,他迫不及待想把孩子换回来,如果可以,争取养两个。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1)

这是日本当代电影大师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面对命中注定的血缘与日夜陪伴的亲情,骄傲又脆弱的良多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他能如愿以偿把两个小孩争取过来吗?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2)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3)

良多,青春时期开始就看不起父亲。因为父亲,他和哥哥不得多次搬家,他还因此放弃了钢琴。且为了反叛到底,他勤工俭学,靠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住进了顶层公寓,也从未叫过继母一声母亲,甚至在儿子庆多出生时,也是象征性地通知一声,“生了。”

偏偏这样一个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像父亲那样活着的人,却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4)

为了回避家务事,他以工作为借口,早出晚归,使妻子绿过上了丧偶式生活。

因为交换孩子导致妻子绿变得越来越敏感,他干脆玩起了冷暴力沟通游戏,一回到家就钻进书房,躲避绿的眼神。

儿子庆多为了入学面试,撒谎暑假最开心的事情是和父亲去放风筝,而他面对另一个孩子父亲的请求,“以后多陪琉晴去放风筝”时,良多大言不惭地回答,“我的父亲也没有陪我放过风筝”。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5)

他的种种行为,使我想起了武志红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即使解释的是中国人为什么会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但仍应景,他说:

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他都没有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婴幼儿时期不亲密,长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6)

另外,他在家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就像这一件小事,庆多不喜欢练琴,但为了赢得父亲的肯定,他告诉妈妈,他不会放弃,因为练琴能让爸爸开心。可这样一个小孩,却在被交换当天,拒绝了良多想要送他的礼物——一路见证庆多成长的相机。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7)

在良多百思不得其解时,琉晴的离家出走找妈妈,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

当天晚上,琉晴被良多强行带回了家,琉晴不愿意回去,几乎一直哼哼唧唧哭个不停,最后在爸爸妈妈的说服下,才坐进车里,一直不愿服输的良多软了下来,“你不用马上叫叔叔、阿姨为父亲、母亲。”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8)

后来一天晚上,他向妻子绿敞开心怀,“我也离家出走过,想要见母亲…那时,我被父亲带了回去。”

良多的父亲罚他下跪,要他叫信子阿姨母亲,他在心里较起劲来,坚决站在父亲的反对面,一下子就过了30年。但他对琉晴的做法,却与父亲曾经的行为如此一致,一不小心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他也开始动摇了,“血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让他彻底放弃交换的念头,把琉晴送回去,接回庆多,是他在庆多的镜头里看到了自己,原来心思细腻的庆多,是用相机表达了他对爸爸的爱,所以他拒绝把相机带走。

且发现最后一张合照里,他和庆多都是微微偏着头,表情相似,直到此时此刻,良多才恍然大悟,陪伴的岁月,是“亲生”二字无法轻易取代的。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9)

说实话,良多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父亲。他的前半生都在与原生家庭作斗争,甚至将战火延续到自己的家庭,让妻子和儿子被迫进入压抑的生态圈中。

就像鲁迅在《寡妇主义》中感慨道的:可怕的是那些争得独立的人,反过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

鲁迅也在《我们要怎么样做父亲》中告诉我们,我们自己遭受过扭曲的教育,所以更应该要给别人留出光火。

除了实现经济独立外,精神上与原生家庭断奶,做一个精神自由的大人。出生是没得选的,无论我们多么羡慕别人的人生剧本,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对自己的快乐负责。

父亲将孩子关在山洞让他后悔一生(把儿子当作拖油瓶)(10)

有时候,能渡你上岸的,刚好是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