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的读音是啥意思(古诗词里的裳)(1)

古诗词里的“裳”,到底读什么音

网上有条友论证李清照《一剪梅》“轻解罗裳”里“裳”的读音,从先秦《诗经》到唐代杜甫白居易,从裙子研究到裤子,最后得出结论读音应为“商(shang)”,轻声。愚以为未必如此。

轻声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音现象,是连读时产生的音变,只有在双音节词、多音节词或语句中才出现这种情况。即使语气词中的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等,单独出现时,它们也都读各自带阴阳上去声调的本音,而非读轻声,如“的、地、得”,它们在句中做语气助词时都读“de”。

古汉语除了连绵词、专有名词、某些固定结构的词以外,多是单音节词,因此不存在轻声情况。“裳”在古汉语中,只有“cháng”一个读音,更不用说轻声的shang。

裳的读音是啥意思(古诗词里的裳)(2)

“裳与常”二字同音,是同源字,条友论证说《说文》解:“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说法诚然不错,但“尚”的读音却不能理解为当下现代汉语的读音。古时候“尚”的读音,声母不是sh,而是t。这一点清代钱大昕总结得很清楚: “古无舌上音”,即古汉语中没有“zh、ch、sh、r”这几个声母,代替他们的是“端、透、定、泥 ”这些舌头音(现代汉语称为舌尖音),这是汉语声母演变规律。这个说法的旁证是现代汉语中用“尚”作为声符的形声字“淌、躺、趟、倘”等,其声母都不是“sh”而是t。

当下受过系统教育的语文教师不会把古诗词里的“裳”读作“shang”,规范的语文教本、语文网站也不会如此注音。

李清照词中出现的“罗裳”,以及古诗词中的霓裳、蹇裳、裳服、裳帏等词语,其中的“裳”全部读cháng,即使出现“衣裳”一词也毫不例外,不能当作现代汉语读轻声shang。

裳的读音是啥意思(古诗词里的裳)(3)

古诗词里“衣裳”二字连用的情况非常多,下边选择几个典型者以供参考:

《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孔雀东南飞》: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

曹丕《燕歌行》: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序》: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江淹《望荆山》: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李白《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白居易《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令狐楚《塞下曲》:雪漫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桁挂新衣裳,盎弃食残糜;

元稹《春月》:款关一问讯,为我披衣裳;

杨万里《黄菊》:鶑样衣裳钱样裁,冷霜凉露溅秋埃;

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歌》:起来立泥涂,一笑褰衣裳;

苏轼《定风波·感旧》: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

周邦彦《解语花》: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范成大《卜算子》: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

杨维桢《老客妇谣》:上天织得云锦章,绣成愿补舜衣裳。

裳的读音是啥意思(古诗词里的裳)(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