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不得随意放牧牛羊,不得乱砍滥伐……”这是通州区潞城镇谢楼村村民参与修订的《村规民约》中提到的;“爱家园,自身起。倡勤俭,杜奢靡。”这是潞城镇东前营村与村民的“美丽约定”……现如今的通州区潞城镇,一个个集纳了村民建议及智慧的村规民约正在悄悄深入村民生活。

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依法运行(用村民的话管村民的事)(1)

谢楼村村民在讨论《村规民约》。通讯员 张娜 摄

村村量身定制“美丽公约”

通州区潞城镇谢楼村地处胡郎路两侧,村内外绿树成荫,让路过的行人、司机也能感受到一丝乡村生活的惬意,但之前,常有当地养殖户将自家牛羊赶到草地上,不仅因为牛羊长期啃食导致草地裸露,还堆积了粪便影响环境卫生。所以,此次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便新增了“植树造林、美化家园、不得随意放牧牛羊,不得乱砍滥伐”等更加细致、规范的内容,以消除村子生产生活陋习。

新京报记者发现,正如谢楼村的《村规民约》一样,潞城镇各村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都是结合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不再追求内容多,而是强调内容实,留下来的都是结合各村特点、当下乡村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依法运行(用村民的话管村民的事)(2)

潞城镇东刘庄村的《村规民约》。通讯员 张娜 摄

比如,潞城镇东前营村的“美丽约定”是一篇“三字经”:“爱家园,自身起。倡勤俭,杜奢靡。环保事,多鼓励。和为贵,让为福。求进取,享其福……”爱护家园、勤俭节约、低碳环保、邻里和谐等新时代文明乡风,凝缩成了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被东前营村民念在口里,记在心里。

夏店村的《村规民约》则将房前屋后及周边环境都划归为村民的“责任田”,村两委与街巷长共同进行监督。大东各庄村则在新建房屋、日常卫生整治、垃圾投放、文明停车等多方面做了明晰的规则,例如其中规定:“垃圾必须倒入垃圾箱,凡倒入箱外的,一经查实,按垃圾大小罚款50-200元,明火倒入垃圾箱的,罚款200元,并取消村内福利一年;建筑垃圾不可倒入垃圾箱,另行清理。”

村民组建团队修订《村规民约》

新京报记者还发现,各村正式修订的《村规民约》最少的只有10条,这让《村规民约》不再是需要藏在抽屉里的一大本,而是成了方便张贴在门口的一张纸,最厚的也不过几张纸。

薄薄的几页纸张,为何能发挥作用?“只有老百姓认可,村规民约才有执行力。”通州区潞城镇宣传部长潘玉霞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些约定,都是由村民共同讨论、商议而订立的,具有很高的公信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村规民约的修订,以农村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激发了群众参与农村管理的积极性,让《村规民约》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法宝’。”

潘玉霞介绍,在修订过程中,各村广泛招募对《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感兴趣的村民,建立修订团队,以分组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为主,对于平时工作忙或不在村内居住的村民,则以村委会设点及电话征询等方式,了解村民的意见,各村实现参与率100%。

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依法运行(用村民的话管村民的事)(3)

村民填写《村规民约》意见征集表。通讯员 张娜 摄

修订团队作为村内的一支志愿队伍,每天早出晚归,用一张张征集表,串起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文明议事会则将村民的参与成果落于白纸黑字,通过广泛讨论和举手表决,将村民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和完善。当家家户户都同意了,才能形成最终版,变“村两委拍板”为“村民的话”管“村民的事”。

“村民相互约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就自然形成了。”潘玉霞举例说,在谢楼村,为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这一“活法律”的作用,村两委把村民集中反映的“红白喜事办理、公共环境卫生治理”等提议纳入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同时围绕“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移风易俗”等村级事务和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的框架。

“草根宪法”奖惩分明

新京报记者从通州区潞城镇获悉,下一步,潞城镇全镇33个平房村《村规民约》确立后,将分别通过设立公示牌、印发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等便于查阅、使用的形式,推动《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村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公开准则。

而在这其中起到牵引作用的就是奖惩分明的条例。例如有的《村规民约》中就明确规定了处罚,包括罚款及取消村中福利等措施;而对于认真遵守的,则可以进行文明积分,能兑换用品、服务,年底还可享受表彰等荣誉。各村将奖励和罚则同步写入约定,并通过即时的监督和信息公开,让村里人人有数,增加《村规民约》这部“草根宪法”的约束力。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