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立寒秋

出生在湖南韶山冲普通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如果按照父亲毛顺生的设想,长大后应该是一个有着稳定产业、小富即安的普通农民。

而少年毛泽东则志不在此,他通过不断地读书、打开新窗,了解到闭塞山村之外的世界,走上了与父亲不一样的道路。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这个使他命运发生转折的地方。在这里,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5年春节前,已在大革命时期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回到了家乡韶山。

在韶山,他一边养病,一边创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

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很快惊动了当时的一心反对国民革命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替,他秘密派兵前往韶山,企图抓住毛泽东。

幸好有人给毛泽东透露了消息,如此,毛泽东才能提前转移,化险为夷。

然而,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令赵恒替想不到的是,毛泽东这一走就走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长沙。

重回长沙,站在曾无数次畅游的湘江岸边,望着滚滚的湘江水,毛泽东感慨良多,在革命的风浪中又该如何游向胜利呢?

他写下了他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1)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的诗词作品之一,从诗作中,我们看到一位热血青年的不同凡响和志存高远。一九六三年在编选毛泽东诗词时,他特意把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为开卷之作,其分量不言而喻。

毛泽东还曾特别解释“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意思是在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二、我自岿然不动

1928年8月30日,井冈山北侧黄洋界哨口,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派出三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进行“会剿”。

然而,此时井冈山黄洋界哨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只有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驻守。

此时,军长朱德、党代表兼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已下山,恰好不在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危在旦夕。

当时,负责守卫井冈山的是第四军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银亭、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他们率领所属部队和当地赤卫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井冈山上唯一的重型武器,一门迫击炮被修好,抬到了战场上。

这门大炮总共只有三发炮筒。

第一发炮弹发射,没炸。

第二个炮弹发射,还是没炸。

如果第三发炮弹还是不炸,黄洋界将会失守,井冈山根据地也将保不住。

只剩最后一发了。

第三发炮弹发射,炮弹恰好落在敌人的指挥所,引燃了旁边的弹药库。

与此同时,留守在井冈山上的贺子珍,带领乡亲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点燃,造成枪声密集的假象。

山下的敌人彻底慌了神,他们误以为主力已经赶回来,再加上又没有了弹药,只好灰溜溜地撤退。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2)

九天后,毛泽东回来,听闻这场战争,欣喜不已,不由得涌起诗情。

《西江月·井冈山 》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对于这场以少胜多的艰险之战,毛泽东所描写的诗词以西江月为词牌,并用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旌旗鼓角,围困壁垒、好生萧顿!

这些描写战争的词汇,第一次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此后他的诗风转入纪实风格。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的鲁迅辗转看到了毛泽东的西江月冈山,他对当时的地下党员冯雪峰说:颇有山大王的气概!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3)

这是人们所知道的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为一品。

一九三四年一月,冯雪峰在江西中央苏区把鲁迅的这个评价转告给了毛泽东,没想到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看来“山大王”这个评价,颇合毛泽东心意。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逐渐开辟出了一大片根据地——中央苏区革命割据地。

1933年9月,蒋氏出动军队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在当时党内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毛泽东早已被实践证明的正确打法,遭到了批判和舍弃,而且被迫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

事实证明,本本主义害死人,​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下节节失利,越打越困难。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4)

1934年4月,广昌失守,红色政权危在旦夕。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带着警卫员离开于都城,走上了凶险难测的长征征程。

在这一征程中,红军官兵翻越这一座又一座山,跨越这一条又一条凶险的河流,这些山川湖泊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也成了毛泽东创作诗词的灵感源泉。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余人减员至三万。全军将士对左倾领导的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走在红军队伍中的毛泽东一直沉默,也一直在思考。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5)

陡峭的悬崖峭壁、急流险滩都是这支军队前进的障碍,敌人的围追堵截使得路程中充满着凶险。

然而,毛泽东似乎已经看到事物正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历史辩证法正在显现出它强大的力量,似乎正在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做出悲壮的铺垫。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得42岁的毛泽东真正地掌握了领导权,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1935年1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红军进入吴起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长征中,随中央红军行进的毛泽东先后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之险,而这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的七律长征,有五十六个字,回顾了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长征史书。

长征的结束,意味着毛泽东又将以陕北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为起点,向中国革命更高的艰难之峰攀爬。

四、​宜将剩勇追穷寇

1945年6月11日,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毛泽东发表闭幕词,这篇著名的闭幕词就是著名的《愚公移山》。

在给与会代表讲过愚公移山的寓言之后,毛泽东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6)

我们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此时的毛泽东提到的是推翻两座大山,但仅仅过了三年,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从推翻两座大山到推翻三座大山,这期间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将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全新的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当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南京,进而解放全中国后,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历史终于取得了胜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翻越无数山峰的毛泽东,曾经踩出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而希望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又催促他继续努力前行。

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22日,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毛泽东,再次回到井冈山看望这里的人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少有的特意重新踏上的革命圣地。

到了黄洋界,汽车刚停下来,毛泽东便快步走向山顶,望着山下观看良久。

他深情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黄洋界。

如今这里已经是莺歌燕舞,但当年战斗的遗迹依然被精心保存着。

已经72岁他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望着黄洋界,神色凝重。

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诗词里的历史情怀)(7)

此时的毛泽东心里会想什么呢?

是在寻找昨日的硝烟,还是在回味马背生涯的感觉,又或是在构想新的战略征程?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或许是这首念奴娇井冈山,揭开毛泽东对当年井冈山斗争生活的深情回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又或许是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向我们展示着毛泽东永不服输,敢于挑战任何艰难险阻的豪情和意志。


欢迎转发关注“良知堂”(微信公众号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