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我们与恶的距离》,女主角贾静雯参演了Netflix制作的台剧《罪梦者》,制作人林昱伶在做关注底层群体的新剧《做工的人》,编剧吕莳媛的新剧则瞄准社工群体。她们都面对着大众的期待:下一部台剧是什么?

2019年春天,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下简称《与恶》)爆红。该剧3月24日首播后,很快成为大众话题,豆瓣评分高达9.5,6月25日在大陆视频平台上线至今累计播放1.7亿次。

如果没有《与恶》,许多大陆观众对台剧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偶像剧。台剧曾经在两岸三地电视剧产业中处于领军地位,进入21世纪更是迎来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众多台湾偶像剧席卷华语地区。然而自2011年的《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台剧似乎陷入低迷,罕有精品输出。

《与恶》的热播,被许多人视为台剧复兴的信号。真的如此吗?

“台湾偶像剧越来越难卖”

在台湾影评人、学者郑秉泓的印象里,上一次引发全台湾热烈讨论的本土剧还是2017年的《花甲男孩转大人》,再上一次则是2009年的《痞子英雄》。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反应(我们与恶的距离爆红半年后)(1)

2009年的《痞子英雄》是过去十年为数不多能引起全台湾热议的台剧。 (资料图/图)

“台湾偶像剧有自己的调性,比如小清新、小确幸,但现在大陆也能够制作偶像剧了,不需要靠台湾。所以台湾就是要赚版权,但如果你是为了台湾市场制作的,做完之后想要卖版权给大陆,也越来越难卖。”郑秉泓对南方周末说。

风头一时无两的台湾偶像剧是电视台思维的产物。《与恶》导演林君阳认为,由于偶像剧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导致电视台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偶像剧。“如果没有外来刺激或者是必须要外走的压力,它就会形成一种怠速运作,就是一部接一部。”林君阳对南方周末说。在他看来,韩国偶像剧近年来开发出了许多新的类型,而台湾偶像剧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提升,这是台剧很可惜的地方。

《与恶》是台湾演员贾静雯的回归之作,她阔别台湾本土电视剧市场已经15年。贾静雯感叹,15年前和今天台剧的制作环境完全不一样。大环境的变迁,台剧的市场萎缩,平台锐减,都直接影响着台湾从业者。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反应(我们与恶的距离爆红半年后)(2)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主角贾静雯(左)时隔15年后回归台剧市场的作品,她感叹行业环境的剧变。 (资料图/图)

“就15年前的制作环境来说,大家为了赶时间,不会太去抠内容,很浅表。”贾静雯告诉南方周末,“而15年后,你会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更认真,因为他们的机会更少,所以他们更努力去珍惜,而不只是怨天尤人。”

“不一定要受限于电视台”

《与恶》的成功,得益于Catch Play和HBO Asia两大国外流媒体平台的参与。一度萎缩的台剧市场,目前正被国际流媒体巨头盘活。翻开今年的台剧片单,HBO、Netflix、FOX在台的计划剧就将近20部,加上韩国LINE TV的几部剧,外资剧已经占据台剧市场的半壁江山。

《与恶》编剧吕莳媛的观察是,这些平台上的剧集还是很类型化,比如恐怖、灵异或耽美等。《与恶》热播后,从业者发现,观众其实可以接受这么沉重的戏。而一开始没人相信观众会捧场。

“OTT(Over The Top的缩写,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即流媒体平台)平台的进入,当然让我们有了一线生机,你不一定要受限于电视台。”吕莳媛对南方周末说。

制作人林昱伶也有共鸣。流媒体平台的进入给了她更多的创作空间,有机会把作品推到和国际接轨的地方。“我的下一个剧叫《做工的人》,这个题材如果要在一般的电视台制作播出,还是有一点难的。”林昱伶告诉南方周末。

此前台剧过多受制于电视台。吕莳媛之前做的《出境事务所》讲一群殡葬业礼仪师的故事,因为死亡的主题过于沉重,剧本完稿后,兜兜转转,没有制作单位愿意接。最后终于由客家电视台接手,改用客语发音制作。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反应(我们与恶的距离爆红半年后)(3)

以殡葬礼仪师为主角的台剧《出境事务所》因为“题材沉重”,一度没有电视台愿意要 (资料图/图)

由于客家电视台受众有限,这个叫好的电视剧没能被大部分观众看到。“台湾太流行叫好不叫座了,大家都觉得那部戏好,可是看过的人没几个,圈内人觉得好而已,很可惜。”在《出境事务所》和《与恶》里与吕莳媛都有过合作的台湾演员吴慷仁对南方周末说。

在《与恶》导演林君阳看来,《与恶》刚好遇到了一个对的时间点——OTT平台的兴起,许多以往不具备商业价值的题材因此被看见,而不是像之前20年里那样,资源被偶像剧垄断。据他介绍,OTT平台可以做到分众,因此一个剧可以面向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市场。而过去,电视台一直想抓住最有收视率价值的受众群,投其所好,因此,过去近二十年里都在做偶像剧。但如今电视台已经丧失了这群人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了。

“OTT平台可以不用照顾所有人,只要一小群人感兴趣就可以了,我觉得是放宽了限制。”林君阳说。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反应(我们与恶的距离爆红半年后)(4)

《我们与恶的距离》热播后,受益最大的不是吴慷仁这类资深一线演员,而是林哲熹(右)、陈妤等年轻演员。 (资料图/图)

林君阳预测,流媒体平台的进入,电视台会被压到二线,但会继续存在,因为除了《与恶》这样更多元化甚至更有社会批判力的剧集,还有一大批观众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观众需要过去那种动辄上百集的八点档连续剧。

OTT平台的进入,给了台湾影视工作者更多工作机会,对此吴慷仁深有体会。吴慷仁是当前台湾影视剧一线演员里,少数从未在大陆拍过戏的。在2016年金钟奖的颁奖礼上,获得最佳男主角的他在发表得奖感言时说:“我们在台湾拍戏很辛苦,赚不到什么钱。很多人跑去大陆,也很好,可是留在台湾演戏的人,我希望长官可以给我们更多资源,我希望电视台开发更多不一样类型的戏剧。还有很多演员,他们赚钱不多,但是他们在等。”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反应(我们与恶的距离爆红半年后)(5)

吴慷仁在2016年获得金钟奖最佳男主角时希望,电视台可以“开发更多不一样类型的剧”。 (资料图/图)

吴慷仁说下这番感言时,HBO Asia、Netflix等平台还没有真正进驻台湾市场。要到2017年,《通灵少女》的问世,台剧才开启了与国际流媒体平台合作的新时代。

《与恶》是台湾制作,国际流媒体平台购买,而这些平台也在尝试和台湾制作单位合作的可能性。而接下来,这些平台会直接请台湾的导演、演员甚至大陆的演员来拍,这也给了台湾影视行业从业者更多的工作机会。

郑秉泓认为,受《与恶》成功帮助最大的不是吴慷仁这类具有多年从业经验且地位已经稳固的一线演员,而是像林哲熹和陈妤这类25岁上下的年轻演员,大家忽然发现,原来有这个年龄段的演员其实很有潜质。

“很多经验需要打破”

Catch Play和HBO Asia为《与恶》投注了过去台剧所不曾有过的行销资源,比如办试片会、公交车和地标上的大幅海报等。

播出前,《与恶》在电影院里做第一集试播,这通常是电影才有的行销规格。饰演宋乔安的贾静雯笑着问林君阳:“导演,你有想过会搞得这么大吗?”

“这些行销手段撑起的是一个格局吧,你很难计算到底有什么实际效应。”林君阳说,“但是会撑起一种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会让大众知道,这是一部大戏,然后大家会提升兴趣度。”

吴慷仁刚参演了一部Netflix在马来西亚拍摄的电视剧《彼岸之嫁》,他认为国际流媒体平台给台湾的电视剧产业带来影响之一,可能是眼界。比如,这类平台的操作模式是,做第一季的时候,已经开始考虑下一季怎么操作;但台湾没有做第二季、第三季的概念。

“坦白说比较短视,我们就把眼前做好。之所以会短视,也因为偶像剧的关系,观众喜欢什么角色,我就写什么角色。我们边拍边播也行之有年了,但其实要拍好一部戏,不应该边拍边播,那不是一个正常的操作模式。”吴慷仁说,“所以,其实我们很多经验要被打破。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从《与恶》开始。”

吴慷仁提到的要被打破的经验,也包括编剧的角色在制作过程中被隐形这一现实。《与恶》是编剧先行,在台湾影剧界,这是一个特例。“编剧是被我们摆在最前面的。”林昱伶说。

已经修炼成知名编剧的吕莳媛感叹,她现在比较有话语权,而大多数时候,编剧不容易被看见。据吕莳媛介绍,一些优秀剧本被人看中购得版权后,只能听制作人的意见,剧本的原创部分很容易因此丢失。

“你现在看台湾很多剧,编剧名字出来得越多,就表示越多人经手过。很多剧出来挂了八个十个编剧,你就会知道那个过程肯定是一个悲剧。”吕莳媛说。

台湾的公共电视试图改变,想让剧本先行。吕莳媛对效果表示怀疑:“说是呼吁剧本,但当导演进来的时候,(编剧先行)这件事就已经不见了。”

吴慷仁也提到,在台湾的产业链条里,一开始编剧就已经被打折扣了。“比如说,资方要你写什么,那就不再只是以创作为主。国际流媒体平台的编剧可能有时候只给你改三次剧本的机会。你买了我的剧本以后,你可以改我三次剧本,这就是原创性。”

“下一部是什么”

大陆剧的制作成本动辄千万乃至上亿元,台剧难以望其项背。林昱伶认为,台湾从业者需要认清自己擅长的是什么。关注社会或更具现实感的题材,可能是台湾创作者们可以着手的方向。

林昱伶在做的新剧《做工的人》,关注的就是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师、外劳、工地大嫂等底层群体。

吕莳媛则一直自称“社教派”,她目前赶工的剧本瞄准了社工群体。她的创作通常先想到要写某一个群体,再去找可以介入的角度。

提到“台剧复兴”,吕莳媛觉得,关键在于整个产业能不能复兴,能不能把观众拉回来。这需要很多机缘,而目前还有很多变数,不能指望一两部剧就会改变这个产业。

“很多资方会认为,我投一百多万,收视率也照样两三个点,长寿剧一样在做,还是有它的观众。但这件事对产业到底有没有帮助,有待观察。”吕莳媛说。

演完《与恶》后,贾静雯又参演了Netflix制作的本土剧集《罪梦者》,将于2019年内面世。演完这两部剧,贾静雯看到一批认真的年轻团队,以及国际平台的影响,她真切感觉到,“那个台剧希望的火光,在我眼前闪了好几闪。剧集的环境在变得更多元,不同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不同的好戏”。

但是要说“台剧复兴”,贾静雯觉得很难说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我个人还是战战兢兢,小心经营。大家也在期待《与恶》之后,台剧下一部是什么,会不会只有《与恶》?可能十部之后,大家看完觉得,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所以圈内的同行都觉得,还是努力站好自己的岗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沈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