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cardi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心脏骤停是否常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心脏骤停是否常见(识别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否常见

心脏骤停(cardi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心跳停止不能超过10秒,正常情况下,心跳停止4~6分钟,大脑会出现严重损伤,甚至无法恢复。如心跳停止10秒,脑氧储备耗尽;20~30秒,脑电活动消失;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5分钟,提供能量的物质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病理变化;6小时,脑组织均匀溶解,患者最终死亡。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可分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终末事件期)、心脏停搏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部分患者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发病期

又称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最常见。因心室纤颤(VF)猝死的患者,常先有VF。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1)心音消失。

(2)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s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s内。

(5)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s后。

(6)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s出现。

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4、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CPR)和尽早电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出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

诊断依据

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刺激患者有无意识的方法是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呼喊:“喂!你怎么啦?”若无反应立即手指甲掐人中5s,若仍没反应就可认为意识丧失。

2、呼吸骤停或由抽泣样呼吸逐渐减慢继而停止。

3、颈动脉搏动消失。

4、其他如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双侧瞳孔散大可作为参考指标,有利于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治疗方法

1、判断意识状态及呼吸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在头部两侧大声呼唤患者。

2、启动急救系统

呼叫他人准备用物,记录复苏开始时间。

3、判断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

时间应小于10秒。

4、胸外按压

患者应仰卧平躺于坚实的平面,抢救者跪在患者胸部的一侧,按压胸骨下半段,按压点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抢救者应将一只手的掌根部置于按压处,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使两只手重叠并平行,指端上翘。两臂垂直,两肩按压点正上方,借助身体重力向下按压。下压胸骨至少5cm,然后使胸部完全回弹,下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有效的按压对提供血流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用力和快速按压。要尽量减少因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其他事情导致按压中断。在抢救人员到达之前应该持续进行CPR。

5、开放气道

将患者仰卧于坚实的平面,使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左手放在患者的额头向下压,左手的示指和中指放在患者的下颧骨,将下巴抬起,使头向后仰。开放气道时保证两手力量足够大,以保持气道完全通畅。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气道开通后,如有气道异物,应先行气道异物清除。

6、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方法,用按压额头的左手示指和拇指捏紧患者的鼻孔,右手的示指和中指继续抬起患者的下颌,保持气道通畅,平静吸口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持续1秒钟。有效通气的标志是看到胸廓起伏。单纯进行通时,通气频率10~12次/分,每次通气1秒钟。两人进行复苏时,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时数出数来,胸外按压与救生呼吸的比例按照30:2进行(即30次按压,2次救生呼吸)。每次通气时应中断心脏按压。当建立了进一步的气道辅助装置后,通气频率应减少至8~10次/分,通气时不再中断按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