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翻译的问题使基督教在我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而广义的基督教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广义上的基督教广泛分布于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信众高达20多亿,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实际上所谓基督新教其实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教派,而是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外的所有基督教派的统称,实际上基督新教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福音派、英国圣公会等诸多教派。为什么会将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呢?这是因为这些教派诞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在此之前基督教只存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教派,而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派就被统称为新教。整个基督教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分化:一次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分化出各自不同的体系,再一次就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派从罗马天主教会的体系中分化出来。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分化就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化,那么天主教和东正教是因何而分化的呢?两者的教义有何异同呢?这需要从基督教的诞生及其演化历史说起。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1)

在今天的国际新闻中耶路撒冷绝对是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共同的圣地而成为各方势力博弈交锋之地,别看三教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交锋,然而事实上这三教都有着共同的起源。事实上《古兰经》中的真主安拉和《圣经》中的上帝耶和华其实只是翻译时的读音差异而已。根据三教共同的创世神话: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他们的后代日渐繁衍成为后来的人类。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曾爆发过一场险些毁灭全世界的大洪水,所幸诺亚造出方舟带着配对的生灵成功躲避了肆虐的洪水。洪水过后诺亚带着人们重建世界,在诺亚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闪“的,据说他的后代繁衍形成了闪米特人。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说法:在闪米特部落中诞生了一位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尊奉的圣祖先知,他被视为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犹太教和基督教将这位圣祖先知的名字翻译为亚伯拉罕,而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将其翻译为易卜拉欣,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多国之父。这位多国之父迎娶了撒拉作为自己的妻子,撒拉因此被称为多国之母。然而多国之父与多国之母之间却长期未能孕育出爱的结晶,于是撒拉将自己的侍女夏甲引荐给亚伯拉罕(易卜拉欣),随后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与夏甲生下长子以实玛利(古兰经称为伊斯玛仪),以实玛利出生后身为正妻的撒拉也生下了儿子以撒(古兰经称为伊斯哈格)。以撒的儿子雅各曾梦见与天使摔跤的场景,于是他的后裔被称为以色列人(意味与神角力的人)。雅各有十二名儿子和一名女儿,其子均为一族族长,这十二个儿子各自的部族就形成了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以实玛利也生了12个儿子,也繁衍出12个部族,12个部族被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追溯为阿拉伯人的祖先。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2)

大约在公元1800年前三教共同尊奉的圣祖先知——亚伯拉罕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巴勒斯坦),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王,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亚伯拉罕99岁时上帝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亚伯拉罕迁徙之前他的故乡信奉的是萨比教——这是一种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的多神教。亚伯拉罕在故乡时就曾与人争执:宣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亚伯拉罕迁徙到迦南后彻底放弃了多神教,改为敬拜唯一的上帝(真主)。尽管亚伯拉罕确立了一神教义,但这时还并没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亚伯拉罕的嫡长孙雅各的子孙繁衍出了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这其中雅各的幼子这一派后来迁徙到了埃及,而雅各的幼子也得以成为埃及宰相。晚年的雅各为躲避饥荒率领族人前往埃及与幼子重聚,此后雅各的子孙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以色列人的信仰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埃及宗教的影响——埃及的神权一度大于王权,祭司阶层以神的名义凌驾于法老之上。于是法老王进行了一次宗教改革,此后埃及人只被允许崇拜唯一的太阳神阿吞神(在此之前埃及是多神崇拜,而太阳神是最高神),宗教改革之后埃及取缔了所有其他神。虽然这一宗教改革在后来遭到反弹而导致失败,但仍大大强化了以色列人的一神信仰。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以色列人在部族领袖摩西的率领下走出埃及,重新回到迦南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以色列人曾在西奈半岛辗转逗留过40年。据说在此期间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赐予的法律,由此正式创立了犹太教。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3)

公元1世纪犹太人耶稣开始宣扬一直新的教义,这种教义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犹太教的诸多传统,同样也尊奉《圣经》。然而传统的犹太教尊奉的是《旧约》,然而耶稣创立的这种新教义同时尊奉《旧约》和《新约》。最为关键的是:犹太教视以色列人为神的“特选子民”,强调以色列民族的独特性;然而耶稣宣扬的这种新教义宣扬只要信耶酥基督就都可以获得拯救。耶稣向世人宣传:上帝不只拯救犹太人,而是拯救世人。同时他声称:上帝与他订立了新约。耶稣所传播的这种新教义就是后来的基督教,在基督教的体系之中耶稣被认为是神的儿子,是救世主,以自己的血替人们赎罪;然而在犹太教中是不承认耶稣的地位的。由此可见: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的,耶稣本人也是犹太人,不过已发展出独立于犹太教的独特教义体系。从基督教诞生之日起就与犹太教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而在这场竞争中基督教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犹太教只是犹太人内部的小众宗教,而基督教却宣扬拯救世人的普世价值。基督教千方百计吸引信徒,而犹太教对此并不积极,他们甚至很反感吸纳异教徒皈依。当时的犹太教信徒是这样评价异教徒的“不要去相信异教皈依者,因为他们仍心存罪恶”“皈依的异教徒如无赖般让人恼怒、不易相处”。犹太教的这种做法使其在于基督教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传说耶稣选召了12名门徒,又差遣470个人去各地传播福音。耶稣的言论与行动触犯了犹太教中占统治地位的大祭司。逾越节前夕耶稣被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出卖,被犹太教大祭司和差役拘捕后交给罗马的犹太巡抚彼拉多,最终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4)

早期基督徒曾受到罗马帝国的10次大迫害,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米兰敕令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92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当时罗马帝国在罗马城以及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这五个地区分布设立了主教区,这五个地区的主教在职权上是平等的。然而仅仅3年后狄奥多西一世于就在米兰去世,临终前他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至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而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在各自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城都发展出一套相对独立的宗教体系。以罗马城为核心的西部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东部教会由于所在的地域文化不同使其在对教义的理解上逐渐出现分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开始与涌入原西罗马帝国领地的日耳曼统治者合作并趁机掠夺土地。公元555年东罗马帝国从日耳曼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全境,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将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授予罗马主教,也就是从这时起”罗马主教“的称谓开始逐渐被”罗马教皇“所替代,象征着教皇权威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丕平将自己征服的拉文纳 、利米尼 、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从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从此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从此教会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张,成为中世纪欧洲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轻易挑战这股势力。随着罗马教皇权力的膨胀就使其萌发了一个念头:统一整个基督教世界。这时天主教和东正教实际上还没正式分家,东西方的基督教会在形式上是一家,然而实际上君士坦丁堡教皇和罗马教廷处于平级地位,而双方在教义上又有不同的理解,事实上已然形成两派体系。罗马教皇所想实现的目标就是迫使君士坦丁堡的东部教会服从于自己。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5)

君士坦丁堡的教会和罗马城的教会都是基督教会,双方在教义上其实是想通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不乏争议。实际上这已不是基督教内部的第一次分化了:可能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以为基督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宗教,可实际上在基督教早期的传遍历史上亚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首先基督教的诞生地巴勒斯坦地区就位于亚洲。基督教在亚洲的传播历史其实一点不晚于欧洲:今天土耳其西南部的乌尔法如今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城市,可在当时却是基督教的宗教圣地。在今天的格鲁吉亚、巴林均发现了古代基督徒的墓葬。根据当时一份名为《各国法律之书》的文献记载:基督教的踪迹不仅遍布整个波斯,甚至一直向东延伸到今天的阿富汗。正是在这一时期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相比当时还处于原始状态的西欧日耳曼人更早接受了基督教。大约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亚洲腹地已有了自己的地区主教:巴士拉、摩苏尔、提克里特等地均聚集着大批基督教信众。当时波斯帝国的都城泰西封附近的科赫城有不下五个主教辖区。从梅尔夫、贡德沙普尔一直延伸到我国新疆地区的喀什都分布着基督教的据点。我国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东西文化交汇之地——这里是全世界唯一同时融合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地区。根据近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亚邻近国家的考古发现证实:事实上基督教文明也曾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这一地区,事实上早在基督教传入美国的一千多年前喀什、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早就生活着大量基督徒了。早在君士坦丁大帝确定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时就把当时东方民族所信奉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视为异端。这一教派先后在叙利亚、波斯等地宣教,与罗马、君士坦丁、安提阿、亚历山大诸教会断绝了关系,成立了独立的教会——东方亚述教会。该教会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左右沿着丝绸之路一直传入我国境内。由于这一教派是由波斯传入我国,也就是我国典籍中所称的景教。严格意义上景教的分化才是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分化,不过由于西方人从一开始将其视为异端,所以正统的史籍中关于基督教历史上的分化是以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化作为开端的。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6)

如果说景教被排斥在基督教主流体系之外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反映,那么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化则是拉丁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矛盾体现:东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恰恰是当初古希腊文明所在的地域,因此东罗马帝国的教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希腊文明影响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和西方的拉丁文明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在对教义的理解层面有诸多体现,不过最为核心的争议在于对圣父。圣子、圣母的定位问题上。在基督教的体系中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人物,而当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会最大的争议就集中在圣母身上。当时最大的争论是圣母究竟是赋予圣子神性和身体,还是仅仅只是赋予他身体呢?君士坦丁堡教会认为圣母只是赐予圣子身体而并没赐予神性,而罗马教会则认为圣母赋予了圣子神性,以此衍生出来的是很多宗教上面的不同。早期的教会是不允许搞偶像崇拜的:理论上教徒应该在内心侍奉天上的主,而不是在教堂参拜一尊泥塑的耶稣像。这实际上还不是基督教的特例,因为早期的佛教徒也是反对立像的:早期的佛教徒认为人们应该礼拜佛法而不是参拜泥塑的雕像。也许这些早期宗教都认为一个具体的偶像是对神的亵渎,然而缺乏这样一个具体的实物总是使信徒感觉不踏实,久而久之各种圣像就出现了。圣像的出现满足了信徒们参拜实物的心理,然而又引起了关于教义的新争端。公元726年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发布第一道关于捣毁圣像的诏书。东罗马方面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过是恢复《圣经》中的传统,在他们看来自己捣毁的只是泥塑的雕像,并没丝毫对上帝不敬,然而罗马教会方面不这么看啊。双方就此问题进行了几番交涉,然而谁都不愿让步,最终当时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的教籍。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会的第一次分裂,也被视为是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的正式分野,不过这时天主教和东正教还尚未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教派体系。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7)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8)

​表面上看是否礼拜圣像的问题导致了东西方教会的第一次分裂,然而说到底这种争议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事实上东罗马朝廷和教会内部对是否礼拜圣像也存在争议:此后东罗马一个皇帝上台宣布要捣毁圣像,另一个皇帝上台又宣布要保护圣像。要说尽管早期基督教不提倡礼拜圣像,可礼拜圣像这种事在东罗马也有悠久的历史,之所以这时东罗马会出现大规模的捣毁圣像运动固然有对教义的理解问题,不过更为关键的其实还是利益问题:在捣毁圣像运动中那些不配合的修道院的土地钱财会被没收,然后转手进入东罗马皇帝和新兴贵族手中,这样一来东罗马自然会出现一群至此捣毁圣像运动的既得利益者。罗马教会的反对其实更多也是想趁机迫使东罗马教会服从于自己。简单来说当时东西方教会的分歧在表面上是关于教义的争执,实际上是围绕权力的博弈。1054年导致两边正式分家成为各自独立的教派体系的事件发生了——这次不是因为圣母的定义或是圣像问题这种重大核心问题,而是因为看似不起眼的一张饼引起的:当时罗马教廷的圣餐礼用的是没发酵的面饼,而君士坦丁堡教会用的是发酵的面饼。当时的罗马教宗就为这事派自己的代表前往君士坦丁堡交涉。这次交涉过程中罗马教皇把自己当成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上级,他派来的代表几乎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君士坦丁堡教会服从,这种行为遭到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抵制。当时的罗马教宗利奥九世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斯鲁拉里乌斯态度都极为强硬,双方争执不下的结果是:罗马教廷率先宣布开出君士坦丁堡教长的教籍;君士坦丁堡方面随即宣布开出罗马代表团所有人的教籍。从此君士坦丁堡教会宣布自己才是正统教会,由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罗马教会的东面,所以称之为东正教,至此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野正式形成。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9)

天主教和东正教区别和联系(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史)(10)

早期天主教和东正教尽管在对教义的理解上有所区别,到真正导致双方分家的还是权力博弈。那么时至今日两者还有什么不同特征呢?对欧洲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欧洲的中世纪时代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教会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生活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不过这更多是指西欧天主教国家。实际上信奉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皇权是高于教权的,从东罗马帝国引入东正教的俄罗斯在沙皇时代同样是一个皇权高度至上的国家,东正教从来没像天主教一样对国家政治生活发挥决定性影响。如今的东正教有严格的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用任何方式宣扬其政治立场。理由是“教会是所有人的教会,不应被属于世界而不属于上帝的政治绑架”。两者在教义和宗教仪式上也有所区别:东正教主张圣神只来自圣父,而天主教主张圣神来自圣父和圣子。东正教的教义中没关于“天堂”和“地狱”之间存在“炼狱”的说法;而天主教声称二者之间有“炼狱”。东正教准许除了牧首以外的一切神职人员结婚、离婚、再婚;天主教一般规定一切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天主教用整个手掌划十字圈;而东正教在改革以前是用两个手指划十字,现在则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划十字。东正教的教堂采用的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模式——也就是俄罗斯那种顶着“洋葱头”的建筑风格,在造型上比较容易与其他基督教堂区分。1582年罗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对传统的儒略历法进行改革后颁布了新的格列历法,这种历法从此被天主教沿用,如今这种历法已被多数国家使用,因此被成为公历;然而像俄罗斯这种东正教国家在法定官方活动使用公历的同时,在宗教事务上使用的仍是传统的儒略历(也就是所谓的俄历),俄国历史上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实际上都是俄历的算法,实际上这两场革命发生在公历的三月和十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