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是晚清诗人吗 梦中的化学反应(1)

周末读诗064期

本期诗人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学者,也是近代开风气的启蒙思想家,对后人影响极大。他出身学者官员之家,父龚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等。母段驯,是大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科举之途不算顺利,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军机章京、礼部主事等微官。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三百余篇,诗词近七百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是晚清诗人吗 梦中的化学反应(2)

1792年(乾隆57年)七月初五,龚自珍出生于杭州马坡巷

龚自珍:梦中的化学反应

江弱水

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不能做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写出,来到沁芳亭……

这是《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日间做诗入了迷,哪怕睡了,大脑也不休息,还在运转,梦中得句是常有的事,还有得整首诗的。梦神赐予了柯勒律治长篇名作《忽必烈汗》。博尔赫斯做梦写了一首短诗,只需要改一个字。马雅可夫斯基得到过两个白天想不到的好句子。连香菱梦里得的八句,众人看了也都说好,说新巧有意趣。

龚自珍惯于写梦,更写他梦里写诗。曾于梦中得句“东海潮来月怒明”。而《梦中作四截句》第二首,更是惊采绝艳的代表作: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飘萧”是稀稀拉拉的意思。岂有文章惊海内?但无富贵逼人来,事业无成,年华已逝,而天地之间没有泯灭的,仍有那未染的童心。(据《周易》孔疏,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六九即阴阳。)

以下两句,非实境也,乃是心象,但泼辣雄劲,又玄妙神奇,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代感性。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盛赞为“奇语”,并特别拈出后七字,详析细品道:

“潮”曰“怒”,已属陈言;“潮”喻“影”,亦怵人先;“影”曰“怒”,龃龉费解。以“潮”周旋“怒”与“影”之间,骖靳参坐,相得益彰。“影”与“怒”如由“潮”之作合而缔交莫逆,“怒潮”之言如藉“影”之拂拭而减其陈,“影”、“潮”之喻如获“怒”为贯串而成其创。真诗中老斫轮也。(钱锺书《谈艺录》462-463页)

我解释一下。将潮水形容为怒潮,将影子比喻成潮水,都不新鲜。愤怒的影子呢?新鲜但矛盾,也难懂。那么,把“影”“潮”“怒”三个字放到一块儿去,彼此借力,互相沾光,就厉害了。“骖靳”(cān jìn)是三马并行,“参坐”是三人同坐。“影”与“怒”原是两种化学成分,相互不起反应,等来了第三种元素“潮”,好了,一下子就激活了,元素起反应了,语言成创获了。龚定庵真是《庄子·天道》里那个得心应手的老匠师呀。

但我认为,钱锺书这段话只聚焦于“四厢花影怒于潮”七个字,犹未尽其妙。若无前句“叱起海红帘底月”七个字预作牵引,后面的“影”“潮”“怒”的力量就发挥不出来。

我的意思是——

“影”承“月”来,“潮”承“海”来,“怒”承“叱”来。“叱”本来就跟“怒”是一体的。

《说文解字》段注云:“叱,诃也。诃,大言而怒也。”帘子一揭开,一轮月亮如被怒叱而升空。“海红”是西府海棠。明以后常把从外国来的东西都冠以“海”字。“海”是虚字,但有实效,它造成一种错觉,将其自身的特质投射在相邻的词上。

总之,有了“月”,“影”就有了出处;有了“海”,“潮”就有了背景;有了“叱”,“怒”就有了来由。这些虚虚实实的字眼,缜密地勾连映射,一个一个互相晕染,好像印象一层一层叠加,最后形成融洽的整体效果。两句诗,十四个字,精彩绝伦地为我们演绎了词语的魔术。

龚自珍是晚清诗人吗 梦中的化学反应(3)

杭州龚自珍纪念馆

“四厢花影怒于潮”这一不世出的古典名句,与一句现代诗惊人相似。张枣《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之九中有——

空缺的花影愤怒地喝采四壁

你看,“四壁”相当于“四厢”,“花影”原封不动还在,“愤怒”也出现了。这句现代诗,简直就像龚自珍那个名句的现代汉语翻译。这说明什么呢?是古典诗一样可以有现代性?至少证明现代诗与古典诗的相通相应吧。

那么,我们会好奇:张枣难道读过龚定庵的这首诗?或者读过钱锺书的这段话?不一定。我相信这是一次不谋而合的邂逅,一次相互都不知道对方存在的遭遇战。可以说,龚自珍的那句诗如此富有现代感,张枣应该“怵他人之我先”了。但张枣别有创获,是把“愤怒”与“喝彩”奇妙地压缩到一起去。可是,即使这个“喝彩”,“喝”字也似乎从龚自珍的“诃叱”来。

龚自珍为现代中国思想导夫先路,从这两句诗的前呼后应中,也透出了一二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