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踏雪寻梅。自古以来,咏梅之诗数以万计,然盛传于世者,不过聊聊。儿时便会背诵的有王文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年岁渐长,遂知“煮石山农”王冕的“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陆放翁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些诗句中傲骨、清高之梅总是若隐若现,然总给人抽象之感。直到遇见林和靖先生的《山园小梅》,惊叹咏梅之诗词,细致入微,描摹至臻境者,非此莫属。“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志趣高洁,淡泊名利。年少饱读诗书,游遍江淮之地,于不惑之年,归隐于西子湖畔,结庐孤山,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其一生未娶妻,酷爱梅花与仙鹤。一生画梅无数,写诗随写随扔,并不在乎虚名。流传至今的诗词并不多。以《山园小梅》(其一)而名满天下。尤其是该诗颔联,冠绝古今,堪称千古咏梅之绝唱。
这首七律中,颔联便是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其实脱胎于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也就是仅仅改动了2个字,那就是把“竹”改为“疏”,把“桂”改为“暗”。区区2个字为什么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无人知晓的诗句变成人尽皆知的千古名句呢?
原来江为所用二字为“竹”“桂”,分写竹影与桂花,意象不集中且过于直白,一眼让人看出写竹与桂,缺乏含蓄婉曲之美。显然不太符合朦胧诗意的诗词美学原理。另外,因是残诗,也无法推断作者意欲如何。故甚少人知晓。林和靖先生博览群书,于何处读到此诗句不得而知,但其化用功力可见一斑,其点睛之能力更是炉火纯青。
何谓“疏影”?乃梅之枝干的影子,作者不直接写梅本身,而从水中倒影入手,再辅以清浅的水,更突出其疏朗、峻峭的风骨,和清澈、澄明的水相映成趣,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接下来,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梅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嗅觉。“暗香”之用词,极为高妙。想象一下,一缕幽幽的香气从远处飘来,沁人心脾,欲寻确切之处,方知乃疏影之梅所发。“浮动”一词言梅之淡香是款款而来,犹如一位仙风道骨之人,飘然而至。
而“月黄昏”之用词,更是让人浮想联翩,黄昏之际,月上柳梢,水边疏梅,暗香浮动,若能徜徉于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赏心悦目?若能与佳人相约漫游于此,夫复何求?怪不得诗人自然吟出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用白鹤和粉蝶对梅之喜爱,更衬托出诗人对梅的情有独钟。
由此观之,林和靖先生以梅为妻更甚于妻,其笔下之梅饱蘸深情,无不带有其浓浓的喜爱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梅之风骨自然是蕴含着深意的。能写出如许雅致风物的人,其修养自非常人可比。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连一代大师苏轼尚且如此推崇林和靖先生,其人格之高尚,品行之高洁,万人景仰自不为过也!
至此,诸君想必对《山园小梅》(其一)整首诗有了兴致。附录其后,供诸君一起品读: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