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对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下简称固危废物)和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类新污染物,必须实行从严管控、从严治理。

一、保持定力,坚定加强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的信心决心。

开展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防治是生态环保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国的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整体上看,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在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从调研和观察到的街头巷尾、大院商场垃圾桶处和城乡接合部的情况看,人们对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尤其是医疗废物的危害性危险性认识不足,不分场合、不分时段地随意处置、随手丢弃现象严重。

强化对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的科普宣传,虽然在声势上有了新的加强,但在宣传教育广度深度上缺乏细致深入具体化,在入脑入心入行上还缺少实实在在的有效细化可行的举措。

生产生活中,“超量盲目消耗、无量奢侈浪费、大量无序废弃、过度耗材包装”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和固危废物、新污染物产出模式尚未根本扭转,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的增量和存量、体量还依然处于历史高位。

为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咬紧牙关、攻坚克难,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定增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加强固危废物及新污染物治理的定力、信心、决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不断增强。

二、强化法治,依法开展固危废物、新污染物治理。

要狠抓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一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要法律的贯彻落实工作。抓好这部法律的落实,就是既抓住了减污防污清污,又抓实了降碳减排法治。要不断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过程中持续增加的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种类,继续抓紧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快研究制定出台“十四五”期间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织牢织密固危废物、新污染物污染防治的法治网。

要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朝着集中化、一体化、规范化处置方向发展,确保国家法律确立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的贯彻落实不打折扣。要加强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持续推动有定时性、针对性、突击性地开展对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生活垃圾、口罩类医疗废物、洋垃圾入境等重点、难点工作,依法进行有效整治。要强化集中统一领导,严格管理,尤其是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带头担责作为,压实压紧法律责任,决不能懈怠手软护短,搞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要持续加大依法打击力度,充分彰显法律威严尊严,增强法治威力压力。要加大依法打击惩处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的宣传力度,把宣传、科普、法治有机结合好,把宣传教育落实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过程、各环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践行。

三、加大力度,全面深入精准开展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处置工作。

2021年5月,国务院印发《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明确的政策法规举措。学习和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应性等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都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科学规范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才能确保有效防控风险。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196个大中城市产生近4500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近2500万吨,处置超过2000万吨。

从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看,要尽快扭转固危废物、新污染物蔓延势头,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环境管理监督惩处工作,尤其是要重点把住涉及固危废物、新污染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等重要环节及节点,把握好严格遵循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管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原则,紧紧盯住提升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监管能力和利用处置能力的不足短板两个突出问题。

要由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专项行动,把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作为常态化工作,始终保持严管严监严打态势。要把住从源头减量抓起这个首抓重点,将固危废物、新污染物产生量大、毒性强、处理难的行业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硬举措、列出时间表,督促其朝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下大决心从源头上减少固危废物、新污染物产生量和危害性。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支持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帮助企业解决固危废物、新污染物收集难问题,推进收集转移高效能、便捷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环境监管电子信息网络系统,简化跨地区跨省域转移审批程序,有效降低企业收转成本,提高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安全转移效率,解决企业固危废物、新污染物收集难、转移难等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对一些特殊类别的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建议由国家统筹协调省区市采取统一监管利用处置,有效解决好特殊类别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利用处置能力短板问题。

四、健全体系,做细做实做好回收利用处置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回收体系,加强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等废物件回收利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相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建设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回收利用体系,更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再生资源利用。

要让国民清楚懂得,人们自行卖出或丢弃的废电池、废电脑、废冰箱、废汽车、废手机、废沙发床垫等经回收环节流入旧货市场后,如果缺乏统一规制管控处置,就很容易流入没有正规资质的企业、民间小作坊,一旦被任意拆解,其拆解场所及产生的二次废弃物件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环境污染和对拆解员工身体健康的严重侵害,对土壤、空气和水环境等也将造成极大危害。与此同时,这些废物件中,尤其是一些废弃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退役的废旧动力电池、废旧汽车等,含有可回收利用的多种贵重金属和芯片等资源,会充斥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成为“三无”产品,这种无人管的黑市买卖交易给公民社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隐患和安全生产风险,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起来,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管理体系和规范运作机制,以确保再生资源利用的绝对安全、可控可靠。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例,据报道,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通过正规渠道回收来的动力电池仅占全行业回收电池数的1/4,而流向非正规渠道的民间小作坊之手的回收电池数有一半以上,2020年我国电子电器产品理论报废量约为7.16亿台。如此大的回收电池数和电器产品报废量,若缺了政府对市场的有效规制和宣传引导及有力有效调节管控这只手,势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带来环境损害及安全生产风险。

因此,应尽最大努力把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特别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建立健全数字回收网络平台系统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有效调动和发挥生产企业在相对应的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回收利用中的作用,规范和引领生产者与固危废物、新污染物回收企业利用数字回收网络平台,共享掌握回收数据信息,加强全周期监督管理,形成高效实用又便捷可控的回收利用体系,起到指导支持规范回收利用拆解企业提质增效、改造拆解工艺技术的作用,推进企业拆解的规模化、精细化、智能化、无害化。

推动企业和社会将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全方位融入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全过程。一方面,促使新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的全过程贯彻绿色制造、绿色生产理念,充分考虑到产品使用周期与回收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延缓报废周期,减少报废量;另一方面,促进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等回收拆解企业转变观念,变“吃干榨净”向高质量、高值化利用方向发展,使拆解工艺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环保无污染要求,推进固危废物和新污染物回收处理深加工能力和再利用、再制造水平有明显提升。

要认真规范拆解行业发展秩序,重视支持加强规模规范、绿色拆解企业有充足废旧物品货源和改善拆解环境,防止员工职业污染成职业病。取缔非法拆解的污染企业和小作坊,营造健康有序的拆解经营秩序,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规则规程,推进固危废物、新污染物的再生资源生产规范化、清洁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14日 第 06 版生态周刊)

特邀委员记者:凌振国

版面编辑:王菡娟

新媒体编辑:莫愁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产生的问题(如何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