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渐进,何来顿悟?

文/孙海云

不曾远航何以至远方(没有渐进何来顿悟)(1)

  采风中原,不知不觉就上了嵩山,也就自然而然谈起了禅宗的南派北派之争。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暮年,欲选法嗣,乃令门徒各作一偈以试之。大弟子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寺中舂米的行者慧能,也来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一见,大为赞赏其顿悟观点,认为这小僧深得禅宗真谛,即指定慧能做自己的法嗣,传袈裟与衣钵于他,并秘授《金刚经》。后来,慧能带袈裟衣钵辗转回广东韶关老家传法,以“顿悟说”广收门徒。神秀则仍在北方传授“渐悟说”。从此,禅宗便有了南派北派之争。

  南北禅宗的分歧在于:北派主张“渐悟”,主张从外在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而艰苦的修炼,才能悟得佛性;而南派则主张“顿悟”,主张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认为只要心中有佛,立时即可悟得佛性,甚至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北派与讲究自身修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时时勤拂拭”的意思。而佛教的核心在于一个“空”字,万物皆空,唯心为上,慧能的主张更切近。南宗以简约的修行之道,深受底层民众的欢迎,后来皇帝下诏,确认南宗为禅宗的正宗。至此,南宗奠定了在中国佛教界的主导地位,沿续至今,而慧能大师,也戴上了禅宗六祖的桂冠。

  两派境界迥然不同,一“渐”一“顿”,高下立现。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那两篇名偈的高低早有了定论,这个定论使得“顿悟说”的影响如此深远。

  应当承认,没有顿悟便没有佛的觉悟,渐悟不足以达到成佛觉悟的境界。仅有渐悟是不能引起觉悟上的突破的,学佛和修行只是成佛的预备,仅靠这样的渐悟积累远不足以成佛。成佛还需要有一个突变的心灵经验,使人跳过深渊,由此岸到达彼岸,在一瞬间完全成佛。

  然而,“顿悟”真的是排斥“渐悟”的吗?对于一个人而言,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没有渐悟,何来顿悟?

  “一悟成佛”,是一种身心的直观体验,是通过去除尘世的迷惑,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但是,渐悟是顿悟的基础,没有渐悟的存在与积累,便不可能会有顿悟机会的产生和出现。“一悟成佛”,应该是知性的长期积累,意志的长期磨练,素质修养的不断提高,最终在境界上的突破,是修行过程进展到最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禅宗为中国文化土地上的人们大开方便法门,然而,明心见性入得前庭的人们,却未必个个都能穿越堂奥。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不重事修而唯求“顿悟”,不是成佛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