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详细讲解(上)

弟子规全文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1)

第一集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第二集

大家好!我们现在继续看《弟子规》,请翻开课本,第四条: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茍擅为,子道亏』。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不能做。万一你去做,这个「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品学都要兼优,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我们再看底下:

【物虽小。勿私藏。】

这里也讲到凡是所有的物品,虽然很小,可能一颗糖果,但是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你统统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变成己有。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

【茍私藏。亲心伤。】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所以为人子女的,从小我们在家里,凡事应该请示妈妈,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

尤其在学校工厂或者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东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这种偷盗的行为。所以,从小我们在这些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请看第五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所以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应该要尽心尽力为他去准备。

『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

我们再看下一句:

【身有伤。贻亲忧。】

『伤』就是身体有受伤,或者有病痛,我们都可以称为「伤」。『贻亲忧』,「贻」就是遗留,会让父母留着牵肠挂肚,「忧」就是挂心。我们想一想,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知道要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德有伤。贻亲羞。】

这一句是父母他们最大的期望,无非将来小孩在社会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贤,那是父母最期望不过了。假使我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为什么?从小我们在父母这么辛苦养育之下,才能养育长大。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打紧,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这个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说在外面跟同学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在外面游荡,肯定没有好事;年纪轻轻就跟人喝酒,这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赌博、打电动,输了很多钱,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严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而已。

我们再看底下: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我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我的父母,将来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会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说的「衣冠禽兽」。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肯定他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克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为贤。「贤」叫圆满的意思。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顺从,逆来顺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因缘,这个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能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一个人如果发自内心真诚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动父母的。所以,最后这里也提到了,父母亲这么爱我,我们同样用父母亲爱我们的心,我们也能来爱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大小,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则,请看第六条: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这里就讲到在家里,假使父母亲有过失、有不对,为人子女基于尽孝,我们也要劝父母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在劝勉父母的时候,这个「谏」就是劝谏。在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神情,我们的表态,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气?是不是我们的脸色也和颜悦色这样来劝勉?这个「过」,『亲有过』,这个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这种行为。谏就是劝勉的意思,劝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我们晓得,这种事情相当难为。可是我们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说染上恶习,好饮酒,或者沉迷赌博,这些为人子女的要来劝解、劝谏,也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举止。古人说,如果劝勉三次之后,这里就有讲: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就讲到,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的劝谏,劝谏父母让他及时能更改,或者能停止。万一父母不能接受,『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的再劝谏。古人告诉我们,如果劝谏三次之后,我们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在这个时候,说不定我们第四次劝谏的时候,就会『号泣随』,就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这样的建议?所以这个时候难免会伤心、会落泪,「号泣随」,就会跟着下来,眼泪鼻涕,讲到伤心之处,难免会掉下来。

如果这样父母还不能接纳,『挞无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也不应该有所怨恨。在此地,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一个人如果发怒的时候,往往他手出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没有办法节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时候,我们也要衡量当时的情景,应该要躲避的时候,我们也要赶快离开现场。

像历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过失,于是当时就拿着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头,就打他。结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子就昏迷。孔老夫子针对这一件事情,他就说是曾子的错。为什么?你昏迷了,万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亲杀人的罪名吗?所以我们在此地,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

当我们对父母有所劝解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要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用义正辞严,这种脸色很凝重,或者好象是很有正义,然后那种脸色好象是以大来说服小,这样是完全不对的。所以晚辈如何用和颜悦色的声音,还有委婉的神情来告诉长辈,来为他们建议、分析。千万不可以以大人的这种角色,用训勉的话这样来对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朋友的规过,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尊重我们。最先的接触一定是看到你的脸色,如果你的脸色很难看,表情非常的严肃,而且是一派指责的言语,或者这种态度,肯定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更何况此地所讲的是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然我们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为人子女的应该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时机。时机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时机不对,我们所说的话不但别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所以在这一条里头,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也要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不良的习惯,我们也应该要及时赶快把它改正;不能一时戒掉,我们也应该要慢慢的来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七条: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七条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我们晓得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起来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吃、端给长辈吃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这个一瓢,一小瓢试试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昼夜侍,不离床』。昼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么要做到这样?我们晓得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

我们现在医药发达,现在父母吃药就方便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按时让父母服药。这个时间我们要经常注意,不可以服错药,就是照顾的时候不可以服错药,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所以在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个时候为人子女应该要很细心很仔细的来服侍。能让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他所期望的,同时为人子女有这样的机会为父母尽孝,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一段因缘,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奉侍自己的双亲。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古人有守丧三年的美德。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在过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哺乳都有三年,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围庐,就在那里居住。

尽孝,不在一时,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终身仰慕父母。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它只是形容父母刚过世的时候,我们因为思念他,经常不自禁的眼泪会涔涔下来,这也是为人子女所经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经过世,即使已经多年,我们想到当年父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也不免会伤心落泪。

『居处变,酒肉绝』。这里就提到当我们生的人,面对家里有过世父母,在这个时候我们生活应该要简朴,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茹素,那是最好不过的,为父母祈祷。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到平常父母跟我们一道吃饭,此刻一个位子空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象,往往是咽不下饭,吃不下食物。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真的也无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守孝的期间,应该要遵从古人的礼节。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饮食、我们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父母生前如果他留下很多财物,我们在这个时候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我们再看底下: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在庄严肃穆当中,我们也要树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们也看到一般民间的这种丧礼很铺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这样才是尽到丧礼,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

『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彷佛就在我们旁边这样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好象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这样就好。我们说「祭神如神在」,虽然他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在祭拜他,就好象我们呼请他回来一样,这样的亲切,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为人父母的,你能这样做给你的子女看,让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对父母的一种礼敬。

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过世的父母,这样我们就不敢胡作非为,我们有父母在,我们有祖先在,我们不敢贻羞祖先,我们不敢丢自己祖先的脸。所以,如果我们祭拜的时候,能用这样的心,很诚敬,就好象他们就在我们周遭,跟我们在一起,这样的祭拜才有意义。

『事死者,如事生』。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他所指导我们,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这个很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因为我们要禀承父母所教我们的,能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辜负父母他们养育之恩,也才不辜负古人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弟子规全文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2)

第三集

大家好!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弟子规》。前面讲到「入则孝」,从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讲: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

如果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从小我们要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的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透过电话,我们可以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透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请看第十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的叫唤。儿女从小他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难免做儿女的他也会,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做为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好象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很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

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我们今人,我们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全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我们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做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或者有人要进出,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了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有离开的时候,散会要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对、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是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的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还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的来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象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看完了第十二条,我们继续再看:

【谨】

前面「出则弟」已经告诉我们一些行仪,日常行仪应该如何。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于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请看第十二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可以说精神最好,最抖擞的这个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们对于子女非常重视,要早起。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因为毕竟环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这样子的,父母还没有睡的时候,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们目送父母就寝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没有门窗哪里没有关好,或者东西没有处理好,等检查一切没有安全顾虑之后,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觉。早上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为人子女就已经先起来问候父母。跟我们现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老易至,惜此时』。这里就讲到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这一条很多人从小父母就已经教得很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净。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特别的一定要落实,才能保健牙齿。

『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所以这一点一般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落实,而且做得很好。

第四集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弟子规》第十四条: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冠必正』,在工厂工人一般带安全帽,我们戴帽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没有正。没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说是轻率的感觉。所以这个「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们戴帽子要戴得整齐。

『纽必结』,纽就是纽扣,没有纽扣的是拉炼的,我们也要把它拉好。纽扣要扣紧,有时候我们纽扣松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时候,我们也要检查自己的衣服,纽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觉;有松的话,应该把它缝好,免得穿出去之后不晓得掉在哪里。有时候参加重要的活动,因为纽扣掉了是很失礼的事情。所以平常我们对于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别注意整齐,穿戴好整齐之后再出门,免得有很多状况,我们没有办法感觉的。

『袜与履』,袜就是指袜子,履就是鞋子。『俱紧切』,如果有鞋带的鞋子,应该要把它绑紧。袜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脚高,一脚低,这样穿出去就非常没有礼貌。「切」就是要把它绑紧。「俱紧切」,「紧」要绑紧,要绑得牢。我们也看过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齐,非常的端庄,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细端详他的鞋子,你会觉得非常的不搭调。为什么?鞋子很脏。所以我们要出门之前,的的确确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没有整齐,穿戴是不是自己已经觉得整齐了再出门。这个整齐并不是要穿得非常的华丽,而是没有失礼于别人,自己也会懂得尊重自己。

我们再看下一条: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这里就讲到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放。『勿乱顿』,这个「乱顿」就是随便摆置。『致污秽』,以致于衣服脏掉了。

生活的有序化,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有序化。而且能有效的使用时间。

一个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懂得善用时间。一换下来的衣服,你就把它叠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皱皱的不好看,同时对衣物的保存也会减低它的寿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时也应该很善于整理这个家庭,把家里会打扫得很干净。过去这一个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于在很快的时间,就把家里整理好。她讲,她是得力于母亲小时候的教诲。可见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们再看第十五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这一条也是前面第十四条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们穿著更要得体。所以,这里就讲到穿著打扮不应该华丽。『贵洁』,最主要是在整齐干净。

『不贵华』,不重视华丽,不重视流行。为什么?因为你重视流行,你要走在时代的尖端,你就要花很多钱,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这些都有偏颇于奢侈跟浪费。

衣着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重要,得体与否。我们在出门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们这样的穿著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他们很重视衣着,所以才讲到『上循分,下称家』。这个上,还有下,有两个意思:如果你是长辈,你应该怎么穿?「循分」,应该按照你的年龄、按照你的地位来穿著,不可以穿得不得体。「下称家」,如果你对待晚辈,或者晚辈的穿著,我们也要注意。年纪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过老成,年纪大的人也不可以。我们在家里穿著,对子女也是一种教育作用。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里就讲到饮食不可以挑剔。为什么?均衡的营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小孩从小他就会挑剔食物,孩子的发育就很难均衡。

所以,不好的习惯,要及时改正。还有吃饭的时候,饮食的时候,声音太大声也不可以。除了吃饭不能吃过量,不能说他爱吃就尽量给他吃,吃了不节制,这个也不好。『食适可,勿过则』,也就是说对饮食,要节制。不可以说今天饭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饭菜不好吃,不喜欢吃,他就少吃。从小养成他定时定量不挑食,才能长得健康活泼,身体抵抗力才会增强。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如果年纪轻轻,在少年的时候,他经常饮酒。我们晓得,酒喝多了会伤身。自古以来的酒,它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我们看以前的酒杯,它旁边有两个耳,高高的耳,你拿起来斟着喝的话,你大口就会碰到你的脸颊。所以,古人他喝酒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他不是饮酒作乐。

我们晓得,现在人喝酒就不一样了!往往有牛饮的这种习惯,而酒后又经常乱性,酒后丑态百出。所以这里就告知,我们从小子弟在家里头,小小的年纪不要让他学会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这个时候不宜给他喝,即使浅尝也不应该。为什么?因为喝酒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要戒除就很难。

我们晓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欢喝酒,我们知道很多家庭会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赌。所以,既然酒它的危害性有这么强,有这么高,尤其孩子出门,可能三五成群,喝酒闹事。因为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一旦养成喝酒的习惯,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都知道『饮酒醉,最为丑』。我们看到酒醉之人,他的丑态是不堪入眼,同时也伤害到我们的身体。你肯定看到过大街上的醉酒之人,倒在路边。酒精对人体和大脑非常有害,伤神伤智。它是破坏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十六条: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步从容』,我们走路的仪态要从容不迫,就是很缓和,很端庄,很稳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们晓得,这个人肯定他的性子就是很急。这样的人给人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是没有耐性之人。

一个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连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付轻浮的感觉,轻浮的样子,这都是很不好的。

我们再看『揖深圆,拜恭敬』。「揖」,古人讲「打恭作揖」,这是很恭敬的一种礼节。以前的衣服,我们知道袖子很长,所以打恭作揖怎样才标准?一定要圆,不能挤在胸口,一定是圆的。「圆」,也代表圆融,代表恭敬。我们现在不讲这样的礼节,我们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们也要发自内心,从内心做出你的和颜笑容,一定会让对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礼。

『拜恭敬』,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参加一些聚会,有礼拜的时候,我们在行拜的这个礼节,也要特别与人有恭敬的感觉。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首长,或者参加一些祭典的时候,我们从电视画面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拜法,他与人是恭敬的。

凡是碰到祭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诚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弯下去,代表我们用身体恭敬的向对方,向这个祭拜。譬如说祭拜的话,是对亡者的一种恭敬、一种礼仪、一种礼貌。我们从这样的电视上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也看过,很多人就是头轻轻的一点,很快动作就起来。虽然他没有感觉,但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好象不恭敬的样子。所以,怎样是恭敬?我们可以试验看看,腰没有弯跟有弯,速度很快跟缓和,有很大的差别。对旁人看起来,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没有恭敬,你有没有从内心发出来。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就是不可以,『践』就是践踏,『阈』就是门槛。过去我们的房子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里头,每一间房间一入门都有门槛,因为要关木门,所以都有高高的门槛。我们现在房子的建筑结构大不同于前,所以门槛已经很少见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庙或者比较传统的建筑,它还是有门槛。

以前的人,他会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对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后再下来,一定是要跨过去才有礼貌。我们现在没有,如果要进房门之前,如果我们去拜访别人,当他们家里外头有一个踏垫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鞋子有没有脏掉。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这个踏垫上踏一踏再走进去,就不会让人感觉你带来了一些灰尘、脏的东西进来。所以同样,不一样的时代,但是我们同样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礼节。也有很多人说礼节是吃人的,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观念。我们与人相处都希望对方有礼貌,同理,对方也希望我们也遵守礼节,礼尚往来。所以,有节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

「勿践阈」,我们现在即使没有门槛,但是如果有机会到寺庙里头,我们在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爬上去践踏,然后再跳下来,这个都是很不礼貌的情形。

『勿跛倚』,就是两只脚不同时的站立,就是站一只脚,一只脚斜放着。我们这样两只脚不能同时的着地,肯定身体会歪一边。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视,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自己的姿势。姿势不好看,不良的习惯,从小都要教好。所以这里讲的「勿跛倚」,就是身体不能经常的歪斜,或者靠在墙壁上。你靠在墙壁与人讲话,多么没有礼貌!

所以,我们读到这样的字眼,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个跛倚的情形可以说经常的发生。有时候会觉得先站一只脚,一只脚休息,或者靠在墙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给人感觉是相当失礼的。

『勿箕踞,勿摇髀』。指坐相端庄。摇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两只脚翘起来,然后大腿一直抖动。什么叫「勿箕踞」?箕踞,就是这两条腿坐的时候张开的,很难看。

我们再看第十七条: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动作要细腻,不可以很粗鲁。细腻的动作就从窗帘做起。并不是只有这个帘子重要,包括其他的事情,譬如说整理家事、搬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很大声。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持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专心。所以,此地只有指「缓揭帘」,不能有声音,其实其他的也都不应该出很大的声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时候大人也会偷懒,拉椅子,靠近桌子一点,往往是用拉的,然后就发出很大的声音,吱吱的叫。因为图一时的方便,却没有感受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很安静,你这样的动作就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从「缓揭帘」开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谨慎,不应该很粗鲁,动作不应该很大;细心的人,它的声音往往微乎其微。

『宽转弯,勿触棱』。这个也讲到走路的时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们要稍微让它有空隙一点,不要距离得太近,撞到桌脚。有时候,我们也看到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时候难免也会撞到墙角,受伤。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小时候我们就要学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轻盈,步伐不但要轻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轻盈。

我们讲到「勿触棱」,我们都晓得这个棱角很危险。走路是如此,开车碰到棱角的地方,碰到转弯的地方,我们更要注意。如果平时我们懂得任何环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话,有很多灾祸都可以避免。此地只有举到「缓揭帘」,还有「宽转弯」,这里都再再的告诉我们,从家庭生活当中,我们就要学习动作、态度都要轻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鲁,动作很大,也就是说从小就要培养仔细的心、恭敬之心。

所以这里有讲: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执』就是拿的意思。我们拿空的东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觉好象我拿很满的东西。为什么?如果你没有很专心的端这个东西,有可能你不专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吗?

『入虚室,如有人』。到没有人的房间里头,也不可以随便。为什么不可以随便?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也要感觉有人在。有很多人对于别人的东西,他都很随便。所以这里也再再的告诉我们,拿东西都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亲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这种细心的行为,这种细心的精神、专注的精神,从小就要养成。没有人的地方,更应该谨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起了偷盗之心?是不是起了不应该起的念头?随便碰别人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态度,所以要特别的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