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临床工作间隙,看电影是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之一。最近看了一部新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感触良多,认为十分值得向父母推荐。

这部电影长达2.5小时,但剧情并不复杂。

马皓文(邓超 饰演)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事业有成,对儿子马飞疼爱有加,一直被马飞视为心目中的偶像和最亲近的人。不料,马皓文因一次单位事故背黑锅入狱,夫妻离异,也错过了儿子7年的成长时光。

马皓文出狱后,缺乏关爱的马飞已成为家长、老师眼中的“蠢材”“败类”“坏学生”“学渣”。但马皓文从未放弃,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满满的关怀,鼓励孩子不懈努力,积极思考,不要停止学习和追求理想。

最终,“学渣”马飞迅速成为“学霸”,最后还当上了宇航员,为国争光,成为真正的英雄。

简单而言,这是一个优秀的父亲教育儿子如何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反败为胜的励志故事。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一些过于戏剧化的剧情和细节被有的观众视为“毒鸡汤”:一个成绩倒数第一的“学渣”,在短短一个月竟考进全校前十,中间还逃课去旅游,这可能吗?马皓文把儿子的辅导书、习题书都扔掉,让他只需要读透课本,这科学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银河补习班》的本质其实是关于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思考。我长年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对这两个问题本来就有非常深刻的感触;而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和观点与我的感受不谋而合,感到非常难得有一部影片谈及了这些教育问题!

因此,写下此文作详细分享,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01

电影中的马飞是个悲惨的孩子:父亲入狱,双亲离异,被老师辱骂,被“小混混”欺凌、殴打,母亲经常骂他笨,教导主任在全校面前批评他、开除他……

从专业上讲,这一连串遭遇已经对马飞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他厌学、叛逆、孤独、自卑。如果放在现实中,马飞很有可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被污名化为所谓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某种程度上,马飞的遭遇就是平日到我们机构就诊的青少年的真实经历。我们接诊的青少年患者,表现症状多为有抑郁发作病史,但又偏执敏感,对父母经常发脾气,对外界有敌意,因行为过激被其它机构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成了所谓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但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下,我们发现这些孩子背后都遭遇过来自原生家庭、学校、网络等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压抑,情绪低落,继而出现学习障碍,敏感多疑,脾气暴躁等表现。

那为什么马飞并没有情绪崩溃,而是勇敢地渡过了难关?主要是因为其父亲的教育——父亲与他建立了积极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并懂得引导他建立越挫越勇的“逆商”,在这个过程中,马飞的创伤被修复,迎难而上,最终逆袭成功。

马皓文是如何跟马飞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呢?以下这几点值得一提。

第一,从情感上关注孩子,而不是物质。

电影刚开始不久,就交代了马皓文是一个极其重视孩子内心感受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制作地球仪,他差点忘记了传递奥运火炬的任务;在传递火炬的现场,他亲手将地球仪送给了儿子。前一秒还被老师当众批评的马飞,瞬间成为全场焦点。这小家伙内心的惊喜和满足可想而知。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是(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是)(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一个真正懂得情感关怀,发自内心地关注孩子的父亲。

相反,一些父亲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给孩子买最昂贵的礼物,但疏于陪伴和沟通,还抱着一种“我已经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你居然还不好好学习”的错误观念。

没错,孩子的物质虚荣心是一时得到了满足,但这样的亲子关系是疏离而脆弱的。这样的家长可能是孩子的物质依靠,但往往不是精神依靠;而且,当孩子的物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学业、品行方面又达不到家长的理想时,双方容易产生激烈的矛盾。

第二,当孩子被外界否定时,不说教、不打骂。

在诊疗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家长:孩子被学校批评,父母得知后不分青红皂白,也对孩子一顿臭骂,对孩子而言,这是伤口撒盐;有的即使内心不太认可学校的做法,但也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老师是为了你好……”

但电影里的马皓文不是这样。

当马飞告诉他,教导主任认为自己无药可救的时候,马皓文张嘴就喷:胡说八道!当教导主任当着全校师生否定马飞时,他大声说:马飞可以的!当得知马飞作文被判0分,他马上带着儿子寻找真相。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是(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是)(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强调,看现象要看本质,在此不是鼓励各位家长公然与学校叫板,在现实中这很可能是很不成熟的做法。我想强调的是,马皓文懂得,当儿子被否定而感到低沉、烦躁时,其内心需要的是情感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说教。就算需要引导,也不是在那个时候进行。

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什么都听不进去,而且容易从负面解读——这是非常浅显但经常被父母忽视的心理规律。孩子被批评、否定而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时(恐惧、郁闷甚至愤怒等),只会从负面角度理解责骂和说教,火上浇油,激发更大的不满和激烈情绪。

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甚至给予必要的肯定,这能大大的缓和孩子的压抑和负性情绪。待他们情绪缓和后,再耐心地倾听事情的经过,了解真相,然后再引导孩子反省自己的不足。

如果的确是孩子有错,与孩子一起面对,该罚当罚,但对事不对人,不要上纲上线,不要翻旧账。这样的处理,孩子才能积极吸取教训。

而且,不要盲目认可老师、学校或者长辈的权威,不要强行营造“他们是为你好”的善意。如果真的认为学校方面有不妥,可理性地与孩子分析原因,商量应对方法。这有利于令孩子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但不必挑起双方矛盾。

第三,父亲犯下了错误,及时认错、道歉。

成年人所需要承受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难以总是在孩子面前保持克制、理性。在电影中,马皓文也曾失控。

他想为自己的冤案平反,但处处碰壁,苦闷又愤怒;此时,马飞拿着航展宣传册,兴高采烈的邀请他看。马皓文心烦意乱,一下子夺过宣传册撕得粉碎,并责骂儿子怎么不知上进。孩子自然也生气,转身就跑。

马皓文立马就后悔了,使劲捶自己脑袋。事后,他主动地、真诚地向马飞道歉,称“自己也是第一次当父亲”,父子俩和好如初。

在现实中,亲子间的矛盾固然没那么简单;有的甚至积怨已深,已不是一两句道歉能解决的问题。可是,家长要持续反省自己,与孩子相处时保持平等和谦卑的心态,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应真诚道歉,并提出改变方案,这个意识非常重要!

02

除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马皓文对待应试教育也有独到的观点,对儿子的学习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马飞一个月内从最后一名成为全校前十,这个剧情确实相对夸张了些。但我们可以将此简单地看作:如何让孩子愿意学习,并持续地有所提高?

马皓文做对了:激发孩子的动力,而不是逼迫。

他首先认可儿子的能力,增强其信心;再通过量化的、分成小目标的形式,告诉儿子一步步实现梦想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虽然电影里的表达相对理想化了一些,但思路是正确的。马飞听完父亲的一番鼓励后,打心底相信了,他眼里放出光,跃跃欲试,他说:“平生第一次,我有了想马上翻开书本学习的冲动”。

从专业上讲,马皓文就是让儿子把学习和积极的、兴奋的情绪结合在一起,想到学习是充满干劲的。

在临床中,我曾治疗过一个罹患学习障碍的初中男孩,他学习时总容易分神,开小差,想学好又学不好,所以每当学习就感到焦虑,自然更加学不进去。

在深入沟通中,我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学习动力源于父亲的一句承诺:只要考好了,就带他全国各地去旅游!

我便利用他对旅游的期待,调整他在学习中的情绪,令他一学习就开心、兴奋,自然就能高效学习。最后,这孩子在一个学期之内,在班里提高了20多名次,令老师大吃一惊。

所以,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情绪和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当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及时肯定。

电影中,马飞好不容易从倒数第1考到倒数第5,马皓文不但没有失望,而是一番“彩虹屁”把儿子夸了一通,并指出只要这样努力下去,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建立了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努力付出--有所进步--及时肯定--有成就感--继续付出--继续进步,这也是促进高效学习的状态关键之一。

第三,引导孩子寻找到真正有意义的奋斗目标。

电影看似抨击应试教育,但其实不完全是。电影里的一些台词,发人深省。

马皓文说,对于必要的课本学习、复习和预习他表示认同,只是不认同在应试教育中磨灭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他对马飞说,进了重点的高中,考进了大学,那然后呢?世界上那么多好玩的、有意思的工作,挑一个去,努力去干。(大概原意)他让马飞懂得,好高中、好大学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达到目标的途径,而非目标本身。

电影里有一句话非常精彩。马皓文对儿子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是(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是)(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箭靶子在哪里?马皓文带儿子去寻找。他乐意带他去看航展、去旅游,拓展孩子的眼界,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马飞心里有了真正的目标(当飞行员),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

这就相当于我们临床心理干预中的“人生规划”,也是我在诊疗中向父母、患者不断强调的一点。

学习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上一个好的高中和大学也很重要,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考上了好大学之后是什么,要找到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的路线图。

只不过,在临床中,我除了引导青少年找到目标,还会鼓励他们要有跨学科的意识,要保持不断探索、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03

最后想谈的一点,是关于“逆商”的塑造。

电影里的马皓文就是个“逆商”超强的人,在监狱里不服输,平反冤案不服输,面对生活的窘迫也不服输;他对自己有信心,有底气。他告诉自己和孩子,不要放弃,不要懒惰,要一直想,竭尽全力找解决的方法。

他不仅是这样教育马飞的,他也是这样做给马飞看的。

马飞即使努力,但仍一再被教导主任歧视,被欺凌。他想放弃了,他说“太难了,爸爸”。

此时,马皓文被小混混打的遍体鳞伤,还被冲进来的邻居羞辱。他的悲愤到了极点,情绪失控,一下把柜子翻倒,大声地对羞辱他的人咆哮:我不会认输的!

一旁的马飞被吓住了。第二天,他给父亲留了张纸条:爸爸,我也不会认输的。马皓文掩面而泣。那是很动情的一幕。

正是这样的示范和教育,令马飞的心里也充满了勇敢和坚韧。电影中,在1998年的洪灾里,马飞命悬一线。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直面生死,这很容易成为一个巨大的创伤。但马飞在父亲的鼓励下,沉着、机智地实现自救!

可能电影篇幅有限,未就此深入展开。但我认为,从心理规律上讲,马飞的这次成功自救,脱离险境,是创伤疗愈、内心迅速强大起来的关键——连生死我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挫折能打败我?!

所以,马飞一开始以为自己没有考进前十名,确实失望,但并没有就此消沉。他迅速调整心态,大声对家人说:我自己考(别的优秀学校)!

看电影时我联想到了自己。我两岁时父亲去世,十岁时母亲去世,这种痛苦很多人体会不到。我是由哥嫂养育成人,而哥嫂给予了我无条件的爱。我一直在不断努力奋斗,现在我一路创业,在临床中摸索,遇到无数的险阻,而幼年的人生经历给我很强大的力量,以至于有人评价我说“有股打不死的小强精神”!

所以,我认为父母最需要注重塑造的是孩子的“逆商”,第二是情商,第三才是智商。逆商高的孩子,遇到挫折不容易形成心理创伤,而是迅速走出低沉,并从失败中总结不足和经验,快速提升!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我这是无视了客观现实因素,强行灌“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毒鸡汤”。

并不是!

诚然,要取得具体的成功、成就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自身的努力,客观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单凭一腔热情就能达成。

但强调“逆商”并不是为了达到具体的某个成功和成就,而是指不要失去对人生的信念,不要失去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心里有目标,就一定要付出努力,积极争取;但对于结果,这不是我们能够完全左右的,就要抱着平和的心态对待。

积极努力,顺其自然!这是我经常鼓励青少年患者,也鼓励我自己的一句话。

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展开,比如马飞母亲和教导主任的错误理念和教育方式等。但受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叙述。

建议父母们能带着孩子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看完分享各自的感触,并自我反省,总结教训,改善家庭关系。愿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感谢您的关注,如需答疑请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