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燧、金燧取火

在汉代以前,阳燧因取火于日,近于天也,所取之火属于天火,故多为占卜与祭祀时使用;而木燧取火于五木(柳、桑、槐、檀等),近于人也,只是烹饪用之。

“燧”为取火的工具,有木燧和阳燧之分。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时卫士皆佩火燧。」胡三省注:「燧,取火之木也。」

木燧即钻木取火的工具,发明较早;阳燧发明比木燧晚,又名金燧,可利用日光取火,是一种曲率很大的凹面铜镜。取火时,用阳燧光滑的凹球面将太阳的直射光线反射聚成一个焦点,进而产生高热,引燃艾草等易燃物。

由于当时大部分阳燧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又称做“金燧”。

据《礼记》记载,古人在行军或打猎时,“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时用金燧(阳燧)向日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

就是说,古时人们行军、打猎,总是随身带着取火器,晴天用凹面镜取火于日,阴天则钻木取火,可见我国古代阳燧的制作和使用还是比较早的。

明末清初,刘宝楠《论语正义》:「周氏柄中《典故辨正》:‘钻燧之法,书传不载。’揭子宣《璇玑遗述》云:‘如榆刚取心一段为钻,柳刚取心方尺为盘,中凿眼,钻头大,旁开寸许,用绳力牵如车,钻则火星飞爆出窦,薄煤成火矣。此即《庄子》所谓木与木相摩则燃者。古人钻燧之法,意亦如此。’今案揭说颇近理。若然,则春取榆柳者,正用两木,一为钻,一为燧也。其枣杏桑柘,意亦然矣。」

图 “钻木取火”方法

古代太阳取火装置(古代的引火工具)(1)

根据《文物》1960年第6期“海南岛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一文的记载,黎族人民在解放前有些地区就使用钻木取火这种非常古老的方法。

它的操作大体上是这样的:用一根木头(如山麻木)弄成扁平形,在上面挖一小的凹穴,把它放在地上固定好(如用双脚压住);再用一根一端稍尖的木棒,插在小穴上,手掌用力把木棒来回搓摩,棒端与凹穴接触处就会由于剧烈磨擦而生热,并在周围产生一些木屑粉末。在不断磨擦的作用下,最后就会因热而产生烟火,点燃了木屑粉末。

把冒烟的木屑粉末放到事先备好的干茅草等引火物里,并用嘴吹气,就会燃起火焰。

这种方法不断改进,就可用绳索或皮条缠绕木棒,绳索的两端系在弓的两端,把弓往返拉动来转动木棒。于是,从黎族人民的取火方法中就可以对古代钻木取火的操作过程略知一二。

这样古老的方法,据说在英国,直到19世纪还被人采用来为家畜治病。

火镰、火石取火

雷电、火山喷发所产生的自然之火,毕竟偶然、少见。而如何将自然之火长久地保存下来,对于先民来说也决非易事。因此,古人可能很早就尝试人工取火了。取火的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但在古代社会确是举足轻重的事。

古人主要有木燧、金燧和石燧三种取火法。

木燧就是通过两木相互摩擦生热,钻木取火。金燧,或称阳燧,是使用铜、锡等金属制成的凹面镜,面对日光,取太阳之火。

石燧是通过用铁块敲击坚硬的燧石,生成火星,称为“石火”。在这些取火方法中,都必须使用一种助燃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古人在所有能够燃烧的植被与作物里最终选择了艾草,并且以研细的艾绒为最佳。

火石:火石也称燧石,是一种坚硬的含磷硅质的石条或石块,形状不规则,与铁器碰击后会迸出火星。

火绒:火绒是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人们将新鲜的火草采摘回来,趁潮将“火草”背面的条状绒棉撕下,晒干后捻成团,再蘸上硝或硫磺,这样的火绒遇到火星便能引燃。火绒也可用棉絮等做成。

在淮南王刘安底下方士所撰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以下的方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影就是日光,这是把冰加工成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艾草取火的方法。艾草又名“冰台”,其渊源可能追溯于此。

大概到战国时期,艾草才被确定为专门的施灸材料。《孟子·离娄篇》所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明确是用陈年的艾叶施灸。

宋·林洪《山家清事》里就有“火石”的记载:

“○

火石                                  

  《语》曰:“钻燧改火。”《化书》云:“阳燧召火,方珠召水,燧日中取    

  火镜也。”入夜则当以石,今昆山石也。或竹木相戛,如锯木然亦可矣。必先焚    

  纸在于钵中候之如法,烛及灯皆所当备,若能拾干薪扫落叶以储之,尤见有彻桑    

  未雨之意。”

火镰也是一种古人普遍使用的取火工具。火镰因其击石取火用的铁条形似镰刀而名,与它配合使用的火石称燧石,为坚硬的石条或石块,与铁碰击会迸发火星。一般情况下,火镰上固定一个用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荷包,荷包内平时存放火石和火绒。火绒是用蒲绒棉絮等易燃物沾硝或硫磺制成,一沾火星就可点燃。火镰的荷包上面有一个金属环,人们可以随身佩戴,使用方便。

图 “火镰”取火工具

古代太阳取火装置(古代的引火工具)(2)

图 “火镰”取火用法

古代太阳取火装置(古代的引火工具)(3)

火镰又名火刀,主要部分是一块长约5到8厘米、口略带弧度而且光滑的铁条,形似镰刀,因此得名。火镰的铁条一侧通常固定一个用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荷包,荷包内平时存放火石和火绒。火镰的荷包上面一般有一个金属环,以方便随身佩带。

不过,打火石引火的办法,也运用到了枪械之中。因为,在枪械发展史中,后来燧发枪把火绳引燃,变成了打火石引燃,用打火石打出火花,引燃火药,打出弹丸。

能够想出这个改进办法的只能是当时有各种取火工具历史的中国了。

发烛引火→火柴

“早期火柴”,也叫“发烛”,然后被西方火柴取代而消失了。顺便说下,中国古代发明的“发烛”它就是原始形态的火柴。

根据记载,“发烛”实际上是这样做成的:在松木小片的顶部涂上一分(3毫米)来长熔融状的硫黄。宋代一本书说,晚上有急事,又来不及点灯,有聪明的人会将杉木劈开制作成条状,然后将杉木一端染上硫黄,这种东西一与火遇,就有火焰的穗苗,又被称为“引光奴”,也被人称为“粹儿”,因为可以用来粹火。

中国南北朝(420~589)时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

北周时代(西元557年--581年),中国就有了火柴。

《资治通鉴》中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950年前后,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夜里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时间做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后来,它成为商品时,便更名为火寸条。

这是说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这也说明了原始的火柴,应该是在《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就已经发明,也就是西元950年前。

据一则重要史料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的法烛就是后来说的发烛,都是火柴的前身。

按照高承的记述,我们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西元2世纪,由早期的炼丹家所发明的。我们也知道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所以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古人发明的“劈檾淬硫”的办法,制造引火工具。

关于这种引火物的制作方法,在《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中有具体的描写:“杭州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亦曰焠儿,盖以发火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其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岂即杭人所制欤?陶学士清异录云: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劈杉染硫黄,遇火即焰,呼为引光奴,今遂有货者,其名颇新。”

《委巷丛谈》中的这些话,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一是引火物的材料用松木或杉木片,其薄如纸,再劈成签条;同时将硫磺熔化后,蘸一点在签条的尖端。二是用它在炭火上一接触,立即发出带光的明火,可以点燃灯烛照明。三是这种引火物的发现时间,有文字记载的是北周武帝建德六年,也就是西元577年,而且由宫廷中的贫穷后妃带头制作,成了一种“产业”。至于发明的时间恐怕还要早一些吧。

这里提到的“劈檾淬硫”中的“檾”字,今天已经改写作“苘”字了,是一种叫做苘麻的锦葵科纤维植物,它的麻秆可以做“引光奴”的,还有一种是桑科的大麻,麻籽叫“火麻仁”,可以入药,麻秆上的纤维,可以搓麻绳、捻麻线,麻秆蘸硫磺也可做“引光奴”。

宋代和明代也见记载。

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发烛”、“粹儿”,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

“发烛”的出处之一是元代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书中提到:“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碎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明代杭州削松木为片,尖端涂上硫磺,名曰“发烛”,无论形状和作用,都类似今天的火柴。

这种中国人的“引光奴”火柴,都非常接近现在的火柴,比瑞典人发明的黄磷火柴,起码要早1256年,比起赤磷的安全火柴更要早1278年。

图 火柴图

古代太阳取火装置(古代的引火工具)(4)

19世纪初期,黄磷火柴才发明出来。这种火柴一经摩擦就可以被引燃,但容易出危险,而且燃烧产生的烟是有毒的。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和德国人用黄磷、硫磺和氯化钾为混合原料制作火柴。

到了19世纪中期,被称为“安全火柴”的火柴品种被发明出来。之所以说它安全,是因为这种火柴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然后将红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这种火柴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就能点火。由于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

但是唯独到了满清,人们不识得自家火柴反而认为是“鬼物”,是外来的东西。

私人著述中最早提到火柴的进口,应该要数晚清文人孙玉璋在他的书《异闻琐录》中的记录了。他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这段文字描述了道光年间,被称为“自来火”的火柴被英国进贡到中国的事情。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一种东西很神奇,简直和鬼物一样神奇惊骇。而这种“自来火”在各大商埠也有贩售,只是价格高昂,平常人买不起。

但是,又有说引火奴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绝迹。光绪年间修成的《雄县乡土志》说:「城东二里曰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矣。」这里所说的促灯就是引火奴一类引火用品。

那到底当时的中国人在惊奇什么呢?还是满清百年文字狱愚民下,已经变得非常无知了,所以,对这些东西都不认识了吗。

西方的火柴究竟是怎么来的,恐怕它们自己知道!

毕竟,西方只有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故事,只有中国才有“钻木取火”的传说,还使用“阳燧”取火,要是西方真懂得取火的话,“古希腊”阿基米德就不会闹出用反光物品烧毁战船的假故事了!

估计是想说“古希腊”有阳燧,不过,也已经看到有的故事里改成阿基米德用“阳燧”烧毁战船了,可这不就与希腊神话“盗火”故事矛盾了嘛!既然早就会用了,干嘛费劲“盗火”呢!

图 国产火柴,成都火柴厂火柴

古代太阳取火装置(古代的引火工具)(5)

我们知道,国人叫做“洋火”的火柴据说大约是瑞典人在1833年时发明的黄磷火柴,直到1880年,这种火柴才传到中国。而这种火柴是源自中国的“发烛”改进而来,只是更换了更好的引燃物!

但是,据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欲得唐货”条:在当时的真腊(今柬埔寨),曾有来自中国的金银品、漆盘、瓷器、纸札、硫黄、焰硝等“唐货”,其中的硫黄、焰硝均是制造火药的原料。

起码,这些中国火药原料一直是阿拉伯、欧洲都无法轻易得到的东西,那么制造火柴用的硫磺,西方当时是怎么想到的呢?

而中国为什么没能继续发展这种原始火柴“发烛”,以至于需要引进西方火柴,恐怕只能去问满清统治者了吧!二百多年的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呢?!都用来让中国落后,让西方盗窃中国财富技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