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由于纬度的原因,总体气候是偏冷的,绝大部分地区无霜期都很短,冬季比较漫长。同时东北各种地形齐备,很多地方河流纵横,山川绵延,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在这样的气候影响下,东北地区一些动物、植物很有自己的特色。今天翰白要介绍的是活在铁岭宇宙中的一种动物,外号黄皮子小舅子的一种动物——豆杵子。
赵本山在小品里面有过一句台词叫:黄鼠狼它能下豆杵子吗?东北也有一句歇后语叫黄鼠狼下豆杵子—一辈不如一辈。有些老人也会略带贬损地说一个人像豆杵子,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比较亲痛仇快,且每天出溜出溜的,有点像街溜子的意思。在东北民间也有一种传说,豆杵子是黄鼠狼的小舅子,他们是亲戚,甚至在外五仙里面都有它一号。
其实所谓的豆杵子就是黄鼠(没有狼),也叫达乌尔黄鼠,东北一般叫大眼贼、豆鼠子。网上有一种说法:豆杵子就是东方田鼠,其实这是不对的。豆杵子原本的意思是北方的一种工具,正式的名称叫怼豆杵。所谓的杵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比如经书中讲的伏魔杵,这个怼豆杵就是用来压碎熟豆子的工具,在东北就叫做豆杵子。之所以把叫达乌尔黄鼠从豆鼠子叫成了豆杵子,估计和它脑袋很小,身体圆柱形,肚子很大的样子有关。
豆杵子属于啮齿目,松鼠科的动物,松鼠科动物是啮齿动物依据生活方式,松鼠科动物分为3类:地松鼠、飞松鼠和树松鼠,豆杵子就是其中的地松鼠类,在中国的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它的头和“平头哥”有点像,嘴里有颊囊,但不像松树那样有到处贮存食物的习惯。
小时候见过的豆杵子一般都是10多厘米,大的有20多厘米,一般身上的毛都是土黄色的,它的尾巴也不长毛还短,这也是翰白区分它和黄皮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尖嘴小耳朵相比,豆杵子的眼睛不仅大还往外突出,估计大眼贼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总体说来,和黄皮子相比,豆杵子不仅要小很多,而且颜值严重不足,估计这也是黄鼠狼下豆杵子——一辈不如一辈这句话的来历。
翰白小的时候偶尔可以看到豆杵子,那时候只记得豆杵子一般都在河堤附近出没,但一般不太会去捉它,主要是捉不到。看到它大多是在草丛附近,一般都是竖起身体,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警惕性很高,确实有几分贼眉鼠眼的样子。一旦有人经过就会迅速地躲到洞里,待确认没有危险之后又会跑出来,真的有点像街溜子的气质。
豆杵子除了繁殖季节之外,一般都是独居,是个不折不扣的打洞高手。由于豆杵子冬眠,它的洞还细分出了冬眠洞和临时洞两种。冬眠洞的洞口圆滑,经过一段斜向下的通道后,近乎垂直向下,然后再接着再斜行一段才会到它的主洞穴。豆杵子的洞很深一般为一米到两米之间,据说少数的有2米多的,依据地形不同略有不同,但都要深入到东北的冻土层以下。
豆杵子的主洞穴非常讲究,洞中有巢室和厕所,相对于它的身材它的巢室很大,里面还用很多细纤维的草和羊毛之类的东西做成一张保暖的睡袋,在巢穴的另一侧还会开一个当厕所的大洞。豆杵子的冬眠洞冬眠、产仔和哺乳时使用。除此之外它还会打多个临时洞作为逃跑的或者临时避难的洞。因为不考虑保暖且方便逃跑,豆杵子的临时洞口比冬眠洞的洞口大,虽然也有斜向的甬道,但挖得远比冬眠洞粗糙。除此之外豆杵子还会有一个夏季栖息洞,基本上会把临时洞整理一下,做夏天的休息用。
豆杵子主要以植物的幼嫩部分和种子为食,因此对于庄稼有一定破坏,由于它不喝水,所以每当遇到干旱时候,取食植物嫩茎更多,对植物的危害更为严重。由于挖的洞特别多,对于植物和水土也有一定的破坏。
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百度搜索,如有侵权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