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无事,家里大扫除收拾旧物,把尘封两年的高中课本都翻了出来重新归类放置。书的扉页上已经积了灰,我拿着湿纸巾小心吹拂擦拭,一页页的翻过去,空白处或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或是走神时无意的随笔,或是不知从哪听来的歌词,或是充满少女心事的矫情句子。我看着这些不自觉的就笑了起来,没想到当时没有目的潦草字迹,再翻看时竟成了青春里最宝贵的回忆。

各科教材中保存最好的就数语文书了,书页难得的没有窝角折痕,课听得认真笔记也记得最齐全。翻着翻着就翻到了那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页面有一小块像是被水洇过,摸起来皱皱的,我知道那是被我泪水滴过的痕迹。那一瞬间,关于那堂语文课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给我的感动回忆纷至沓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为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死伤惨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去年春天我求亲告友大费周章,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寒舍虽然简陋也算有了个栖身之处,乱世之中哪怕能在这间茅草屋了却残生我也知足了。

八月正值深秋,这天风大的吓人,呜呜狂风似在怒吼悲鸣。狂风卷走了屋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随风四下飘散越过浣花溪水散落在江对岸。飞的高的茅草被风吹的挂在了树梢上,飞的低的则飘荡到池塘深处泥洼地里。没想到南村的一群儿童看到此情此景,他们欺负我年老体弱没有力气,竟然忍心当着我的面做出强盗般的行为,抱着我家的茅草就往竹林里跑。我腿脚不方便追也追不上,把嗓子都喊哑了也喝止不住,只能默默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罢了。

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停了,天空一片黑云压城的样子,大风刚过的秋日傍晚时分迷蒙混沌,一切事物都蒙上了一层阴郁的昏黑色。家里仅有的这床布做的被子已经盖了很多年了,布料单薄早已不再柔软,坚硬粗糙盖在身上如铁一般冰冷,小儿睡觉不老实睡姿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一旦下雨屋顶缺少茅草,雨水如麻线一般密密的砸落下来,整个屋子泛着潮气没有一点干燥的地方。自从安史之乱后,我就睡眠不佳,再加上屋漏床湿夜里寒,这漫漫长夜我任凭风吹窗棂雨打屋顶,更是整宿整宿的睡不着。

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千万间如大厦般宽敞舒适的房子,能庇护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和为谋生计不幸困苦的人民,让他们喜笑颜开活得快乐自在,房子坚固任风吹雨打都稳如泰山。哎!什么时候能出现这样的房屋,哪怕只有我一个人住在破败的茅草屋里,独自忍受风寒活活冻死也在所不惜!

老师讲到最后这句时我真的肃然起敬,我不是个泪点低的人却瞬间潸然泪下。我感动于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杜甫不愧为诗圣,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反观现代社会,杜甫渴求的广厦早已不止千万间,经济发展高楼林立。但人心似乎越来越冷漠,有的人忙着生活,有的人忙着生存,再难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记在心中,更别提落实于行动。看着那些或发生在身边或出现在新闻中,为一己私利争得头破血流的上不得台面的丑陋事件难免心寒。我常在想,这盛世真的如杜甫所愿吗?

所幸,纵然人性存在阴暗面,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如杜甫一样让我重拾温暖。桃李满天下,将毕生积蓄捐献作为教育基金的卢永根;用生命守护群众,永远活在27岁的消防烈士杨科璋;把重活累活揽在肩上,带领政和县脱离贫困奔小康的人民樵夫廖俊波;每月有五千块退休金的优秀教师却全数匿名捐给贫困生,捐掉所有可用器官将骨灰撒向江河的拾荒老人韦思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为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割肉喂鹰舍身喂虎,这种跨越物种的大爱或许只有普度众生的佛祖才能做到。 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们安乐生活的这方土地,是心怀天下的前人拼尽性命打下的江山。望君莫负厚恩,生而为人,请你务必善良。

本文由古诗文网原创发布,欢迎关注,共同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