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者,又名“太平燕”,福州风味小吃也。
肉燕由来,众说纷纭,有传言此乃明嘉靖年间,有一御史告老还乡回至福建浦城,尝百味而不足,家厨百思之下,取猪腿瘦肉,挥木锤锤打成泥,掺番薯淀粉,和成肉泥粉团,如擀馄饨皮般上案擀成纸片般薄,切三寸见方薄片,内包肉馅,做成扁食即北方之人称之为馄饨者,煮熟之后,御史尝之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追问何名,家厨师因其形如飞燕,信口称之“扁肉燕”。
后因福建多海,渔业繁盛,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故民间习俗,喜将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寓意“太平”,而故肉燕又有“太平燕”之说。
自此以后福州之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取其“太平平安”之吉意也。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
以前肉燕的传说听说的多矣,无奈无缘一见一尝,有一年,带队拍摄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来至福州,在三坊七巷一家叫“同利肉燕”的老店一睹肉燕的制作过程,并一尝此味,如偿所愿,有口福,有口福。
店主老陈,人颇豪爽,中式打扮,须浓髯长,说话声若洪钟,指挥十余个伙计,皆一身短衫打扮,膀大腰圆,未己,架设肉墩数个,选猪后腿精肉,置于墩上,老陈一声令下,众伙计挥舞木锤,此木锤长二尺,头约一尺,为圆柱状,后一尺为把柄,木锤上下翻飞,耳边只闻叮当叮当之声不绝于耳,锤打看似简单,然细观之下,却甚是讲究亦颇有技巧,右手手持木锤,每锤一下,左手需伸食指中指将肉泥按顺时针搅拌一下,捶一下搅一下,如此方可使肉之纤维上劲,锤打片刻,老陈又开始领呼号子,嗨呀咦呦,嗨呀咦呦,号子声夹杂木锤击打声,如听拉纤船工般,甚是豪迈。
待新鲜精瘦的猪肉锤打成肉泥,再撒上薯粉,如同和面般,揉和成肉泥粉团,置于案板之上,手持擀面杖,反复压碾,擀成薄片,此法类于擀馄饨皮,待擀至其薄如纸,取一圆棍,将圆皮缠绕其上,或折叠刀切,或用剪刀裁剪,此中尚有讲究,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则称为"燕皮"。燕丝可如面条般煮熟食用,因含鲜肉,清水煮之亦美味。而燕皮则包裹肉馅,称为肉燕。肉燕形若馄饨,然相较馄饨,肉燕中馅少而皮香。
肉燕包法,亦讲究,同利肉燕一小姑娘,将肉燕皮置于手上,一角放馅,用筷子顺势卷起,手紧握,用拇指食指环绕捏紧,一只肉燕成矣。包好后的肉燕肚鼓尾散,形若燕状,下锅煮熟,老虎尝之,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光滑细润,而肉馅口感软嫩,汤鲜燕美,味蕾之上,肉燕纷纷飞!
如偿所愿,有口福,有口福。
坚持原创美食文章,央视《味道运河》《吃货传奇》美食顾问,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总策划王老虎与你共同搜寻舌尖上的“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