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囧妈揭露心理学分离

徐峥的最新电影《囧妈》免费给全网观众看,这应该是春节最大的惊喜了,徐峥的电影为什么这么受大家的喜欢?他总是能描述出中年人的窘迫,那种无奈而又不得不拼力向前。

徐峥的电影接地气,自然观众能感同身受,情绪能够为此调动,在《囧妈》中,徐峥饰演的伊万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同时还面临着和袁泉饰演的妻子离婚,家庭关系一地鸡毛。

为了拿回护照,伊万和母亲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这一路上状况频出,伊万的母亲把儿子像孩子一样照顾的无微不至,可是伊万早已结婚,头发都有些花白。

但是她还是会喋喋不休的指导伊万的人生,不断的给他喂食,当她看到同一包厢的俄罗斯美女后,又担心儿子和她走的太近,害怕伊万无法正确处理男女关系。

囧妈怎么包容自己的父母(心理拒绝长大的成年人)(1)


这一路上伊万的母亲不断的唠叨,伊万不断的解释,母亲却自顾自的认为,完全没有倾听伊万的话,依然把伊万当小孩看待,这让伊万感到痛苦,最后他鼓起勇气对母亲说了她的这种控制对他来说是伤害和痛苦,不是爱。

母亲伤心的中途下了火车,跑到荒郊野外,伊万紧随其后,在大雪纷飞的树林里,母子二人第一次心平气和的坐了下来,母亲像他解释了她和伊万父亲在他小时候婚姻就出现了问题。

年幼的伊万并不知道父母的婚姻状况,母亲说当时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坚持下去,有一次年幼的伊万对母亲说:长大后我保护你,就是为了这一句,母亲决定以后为了伊万而活,她因此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经过这一次谈话,母亲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把伊万当孩子,开始让伊万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在影片的最后伊万和母亲回到了家,母亲脱下了浓密而又黑亮的假发,认真的梳着自己苍白而又稀少的头发。

囧妈怎么包容自己的父母(心理拒绝长大的成年人)(2)


伊万的母亲开始面对自己的衰老,对着伊万离去的背影说:当年的伊万是个孩子,现在的他已经是个大人了。

母子两个人关系回归到正常,走向温情,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两人在树林里的那次谈话,伊万向母亲表达了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也希望母亲能够放手让他去做。

母亲也向他袒露心声,为什么自己喜欢控制伊万的生活,因为她在为伊万而活,经过那次谈话伊万的母亲明白了真正的母子之情是什么,反而找到了自我,开始到处巡演,这是她年轻时的梦想

2.你不长大,父母不敢老

在亲子节目《爸爸去哪了5》中,节目组问陈小春的儿子jasper怕不怕爸爸变老,jasper直接说不要,他说没见过爸爸变老。

而节目组开始描述人变老后状态,说爸爸以后会走不动路,眼睛会看不到,jasper抗拒的说不要,我要爸爸,作为孩子jasper要的是现在年轻有力,一个为他遮风挡雨的父亲,而不是一个年老无法带他继续前行的父亲。

这时候的陈小春的眼角有些湿润,随即掩面哭泣,说道你不长大,我不敢老啊。没有长大的孩子,父母连老去的资格都没有,需要不断为子女操劳,为孩子谋划。

囧妈怎么包容自己的父母(心理拒绝长大的成年人)(3)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母亲查出癌症,时日不多,想到孩子还在上学,什么都不会做,她非常担心以后孩子是否能够照顾自己。

女儿得知母亲患癌,因为过于担心,患了心理疾病,母亲看到这个状况,开始积极接受抗癌治疗,一步步帮助女儿走出心理障碍,还不断的教会孩子洗衣做饭打扫等等。

这位母亲痛苦的接受化疗,5年后女儿可以独自生活,她才安心的离去,本是没救的母亲,为了孩子苦苦坚持多活5年。

为人父母,孩子未长大,不敢老去。为人子女,羽翼未丰满,怕父母老去,那么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孩子,为什么很多自己却不愿意长大了呢,为什么自己不能选择和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离?

3.无法选择家庭教育,却可以选择自我教育

这几年讨论就是原生家庭,说的最多的是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不可否认。

发展心理学上有一种“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发展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统。

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写了一本书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作者的自传,是她的真实生活。

小时候的她出生在山谷,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父母都不记得她的生日,有一次她涂了口红,被她的哥哥骂作妓女,甚至抓着她的头发,拖着她从客厅到卫生间马桶,直到她承认自己的错误才放手。

有一次干活,她因为热把衬衫的长袖卷起,父亲骂道这不是妓院,父亲的理论是女孩不应该露出脚踝之上的任何部位,厨房才是女孩该呆的地方,甚至不让塔拉上学,觉得那是被魔鬼操控的地方。

直到有一次她的另一个上了大学的哥哥泰勒回家看到她的情况,对她说想过离开吗,并且劝她尽早离开这个奇怪的家庭,否则呆的越久越无法离开。

就这样16岁没上过学的塔拉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后来还成为了剑桥历史学博士。

有研究表明,25岁之后,我们有能力成为自己的父母,自己弥补童年的缺失,你的人生不能全部都由家庭教育背锅,成年人谢绝成长的背后,是一个不想成长,安于现状的人。

4.主动和父母完成心理分离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聚集,只有一种爱是不同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最终的目标是分离。

作为成年人,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需要照顾的孩子,很多时候出于爱,他们意识不到这种爱的伤害,而作为我们想要和父母有正常的亲情,就需要像《囧妈》中伊万一样,对于父母多余和不正确的爱说不。

刚开始的伊万也是万分纠结,除了和母亲吵架,很少关心母亲外,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母亲对他错误的方式,他选择了逃避,就是少接触,帮母亲请了保姆,让保姆代替他照顾母亲。

囧妈怎么包容自己的父母(心理拒绝长大的成年人)(4)


而莫斯科和母亲的旅途,迫使他正视了这个问题,完成了和母亲心理的分离,而我们身边有一些人甚至还不如电影中的伊万,他们经济都不能独立,需要靠父母的帮助,让他们完成心理的分离,那更是难上加难。

我一个朋友的家庭和伊万很像,有一个爱唠叨的母亲,朋友已经36岁了,离婚后,现在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劝说她离开父母。

虽然每次她都会吐槽这种情况,却不做任何实际的行动,原因很简单,她需要父母的帮扶,她有车贷和房贷,自己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她住到父母家可以减少自己的生活开支,吃住不用花钱。

前不久她的经济已经无力承担物业费,白天工作完毕后,晚上还会兼职工作几小时,她的母亲看不下去了,觉得女儿太受罪,直接帮女儿垫付钱。

囧妈怎么包容自己的父母(心理拒绝长大的成年人)(5)


一个没脱离父母经济扶持的人,她的心理很难脱离父母,父母掏钱要看这事他们愿不愿意付钱,说到底父母因为经济可以对她的生活做出决定,一个成年人完成与父母心理的分离的前提,是可以负责自己全部的开支。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提到后续如何脱离,就是要懂得与父母划分心理界限,明确哪些事是父母可以参与和给出建议的,哪些事情需要自己面对和克服的。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一位同样也面临和上文提到朋友类似的问题,她刚结婚时,每天她妈妈有时间都要给她发微信,问她生活的境况,询问她哪时候回家,指导她的生活。

这位女性却没有选择认同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孝顺不是一味的附和父母的想法,于是她对母亲果断提出不要经常性联系她,她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她这么大了可以照顾自己。

囧妈怎么包容自己的父母(心理拒绝长大的成年人)(6)


她的母亲刚开始还是没有改变,甚至有些生气,但是随着她与母亲的沟通和当机立断的拒绝,反而现在和母亲的关系更加和谐,也没有了以往对母亲过度干涉自己的怨气。

拒绝就是界限的代名词,懂得拒绝父母,可以更好的让父母明白与孩子的界限。拒绝父母就是像他们展示你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对自己负责

5.不要以爱为名,拒绝成长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孩子在长大离开家以后,才是自我成长的开始,这个任务并不包含向父母讨伐,而是自我承担起百分百的成长和修复创伤的责任。

小时候父母以爱之名,绑住你的手脚,但是成年之后,很多人却以父母之爱为名,绑住了自己的手脚,害怕走出舒适区,害怕成长,因为任何剧烈成长都伴随有阵痛,成年后你的选择可以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