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消保委发布信息指出,春节长假期间,一些“爷奶辈”账号频繁深夜上线引发关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防沉迷最新规定能打什么游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防沉迷最新规定能打什么游戏(账号频繁深夜上线引关注)

防沉迷最新规定能打什么游戏

近日,上海消保委发布信息指出,春节长假期间,一些“爷奶辈”账号频繁深夜上线引发关注。

上海消保委呼吁,家长在给孩子玩游戏前,要注意检查账户的身份证信息,避免防沉迷系统失效,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爷奶辈”账号频繁深夜上线

春节期间,不少消费者选择宅家打游戏,网络游戏需求升温,与此同时,青少年防沉迷的问题又再次引发关注。

据上海消保委消息,长假期间,全市各级消保委共受理网络游戏相关投诉185件。投诉中反应出,在国家相关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后,一些未成年人为绕开游戏防沉迷系统,用爷爷奶奶辈的身份证件注册,“轻松”打游戏。

事实上,在春节前,各游戏企业曾发布新规对未成年人做出游戏限玩规定。

例如,腾讯游戏发布的《关于寒假暨春节假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表示,2022年寒假暨春节假期前后,腾讯游戏旗下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营的网络游戏,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限玩时间,都进行了具体规定,除周末和春节假期的每日20-21时限玩时段外,其余时间未成年人均无法进入游戏体验,可登录总时长不超过14小时。

此外,针对头部游戏也有更严格的措施:所有55岁以上成年人账号夜间游戏每次登录都需要人脸识别。显然,游戏企业也注意到了前文中提到的“爷奶辈”账号频繁深夜上线问题,以此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从上海消保委发布的投诉情况可知,各游戏企业所发布的“限玩令”并未有效阻止未成年人玩游戏。一名80后家长告诉财经网科技,孩子可以利用长辈身份证注册,或者央求长辈代替其“刷脸”来通过人脸识别的监测,以此达到玩更长时间游戏的目的。

据羊城晚报报道,家长李先生发现,未成年人游戏过程中触发人脸识别的几率较低,仍存在可借用他人账号玩游戏的情况。

此前,网上就曾热传“60岁老奶奶深夜赵云5杀”的新闻。当时,腾讯称经3天的筛查比对,最后成功锁定到1个游戏账号,该账号曾屡次被判定为疑似未成年人操作,前后共计通过17次人脸识别,系统反馈结果比对公安数据源均保持一致,是否属于 “他人代过人脸”无法判断,如属于“家长代孩子过人脸”,希望家长提高警惕,不要被骗刷脸。

不可否认,无论是防沉迷系统脆弱,还是长辈代替“刷脸”,防沉迷系统的漏洞一直都存在。产业时评人张书乐曾指出,尽管防沉迷漏洞一直都存在,但总有破解的方法,不能因此否定游戏厂商的努力。

他认为,要在游戏系统层面真正进行防范,而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以及更多支付保护技术加持下,防沉迷应该越来越不是问题。

另外,在防沉迷之外,张书乐向财经网科技指出过,国内的主流网游都是成人向的,由于没有游戏分级,所以容易导致青少年玩游戏不可控的现象,或许应该真正推行游戏分级,这样可以驱动游戏公司开发真正青少年向的游戏。

退款争议问题依然存在

上海消保委发布的投诉情况还指出,这些用爷爷奶奶辈的身份证注册的账号,不仅在春节期间在深夜频繁上线,还偷偷摸摸“充值”“酣战”,引发退款争议。

事实上,未成年人充值退款难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问题。

根据中国青年网最新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指出,花钱购买或打造游戏装备成为网络游戏中最普遍的设置,且花费较大。在测评的2131款游戏中,货币消费度指标达到3度的游戏有1079款,占测评游戏总量的51%。

财经网科技梳理发现,在全国多地都出现过未成年人高额充值网游的事件,涉及的金额几千至上万不等。2020年4月2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报告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江苏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

2021年,上海市消保委3月发布信息指出,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类投诉580余件。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亦有不少投诉指出,未成年人悄悄充值,但要求退款时却存在慢、难的问题,尤其是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亲属账号作出的打赏、购买等行为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也成为值得讨论的问题。

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流程复杂,除了要求家长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账号等证据外,甚至有游戏方要求提供未成年人充值时的监控视频等证据,同时很多家长遭遇游戏企业拖延等问题。

腾讯游戏称,对于疑似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他们有一套完善的受理渠道,一般情况下家长需要提供未成年人充值的证据。

此前,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对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约谈强调,要强化“氪金”管控,杜绝擅自变更游戏内容、违规运营游戏等行为,坚决遏制“唯金钱”“唯流量”等错误倾向,下决心改变诱导玩家沉迷的各类规则和玩法设计。

值得留意的是,目前人脸识别是防止青少年沉迷以及防止其大额消费的一个技术路线,但要靠人脸识别阻止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还需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为人脸识别在当前仍存在种种问题。中国青年网创新产品中心总监邵德海对媒体分析,人脸对比库的法定来源和费用成本、识别规则的设计、技术开发难度、用户使用体验、隐私和信息保护,以及孩子习惯人脸识别后会不会降低对游戏内别有用心人士的视频要求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此,防沉迷、防止青少年大额消费或许不应只寄托于技术手段。对于青少年沉迷游戏、大额消费,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职责,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取消免密设定或仅限于小额支付免密,在给孩子玩游戏前,要注意检查账户的身份证信息,避免防沉迷系统失效,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防沉迷需多方共同治理

仅仅靠越来越严苛的系统,或许并无法完全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

据2021年11月伽马数据发布《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防沉迷”政策落地后,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过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仍然有两成未成年人可以绕过防沉迷系统而不被识别,未成年人防沉迷举措仍面临一定挑战。

报告也指出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措施中,用父母或长辈信息直接解除防沉迷限制、用父母或长辈账号登录游戏的不在少数。报告显示,有42.8%未成年人直接向家长索要过身份证,甚至有11.3%的家长并不了解未成年人索要身份证的目的。

另外,在伽马数据的调查中,尽管有70.5%的受访家长认为,管控孩子游戏是家长的重要责任,但家长认同的必要性防沉迷举措中,占比较高的是人脸识别、游戏分级、课外兴趣班、限制充值与注册,乃至加强家长培训,教家长如何正确防范孩子沉迷游戏等。

但在张书乐看来,面对孩子的“破防”套路,防沉迷系统已经做到了设计理论的极致,而如果家长没有察觉、并主动联系有关方面,则防沉迷至少在这个家庭的现实层面上,将再一次失效。

他指出,结合伽马数据的报告中11.3%家长对未成年人索要身份证的一脸迷茫,防沉迷系统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比较明显。他认为,家庭教育要达成的疏导,也就变得任重道远。

从伽马数据的报告来看,“防沉迷”政策落地后,有四成家长显著感知孩子游戏时间减短,这说明相关措施对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邵德海也认为,防沉迷新规已发挥了一定作用,从各手机应用商城里的应用评价就可知道。以某款热门游戏为例,由于推出人脸识别功能,对未成年人起到了限制,不少未成年人玩家因此给应用打了1星差评。

互联网观察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游戏分级的推进以及社会多方的协同参与,未来的游戏机制会更合理、健康,当游戏不再利用人性弱点绑定玩家意志,当中小学生及不适合的人群被限制进入特定游戏,当违法、违规运营举报机制更为完善之后,未成年人防沉迷将不再是个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