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1)

“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这么铿锵有力地告白透着大度与长情,说实话,中国男人挺小气的,大多数要求伴侣没有复杂的过去,最好是初恋,大多数也没有白头偕老的决心,鸡贼的很,但余秋雨却在作品中给了人们无限憧憬。

浙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从古至今皆如此,富裕就能让更多子弟脱产考功名,所以明初第一次科举,以浙江为代表的江南就把三十几个名额全占了,吓得洪武皇帝朱元璋不得不为北方人多开了次恩科。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2)

人杰则地灵,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教育条件,让近代史出现了鲁迅和余秋雨两位大师

鲁迅用尖锐的文字帮中国人排毒,余秋雨则典雅得多,却风骨里透着倔强。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3)

木纳钝化的人成不了作家,写作本就是一种思维障碍,是需要极其敏感的心才能从事的工作,和许多艺术行为一样,许多文学巨匠因为敏感过头伤及自身,多少有点精神疾病。

散文的第二次辉煌

他的散文很美,构思巧妙,文笔精湛,可大师的造诣却绝不仅仅只有散文,余秋雨是个多面手,还操刀过戏台剧本,虽然出名后想结识他的人很多,但巨匠的心却是孤独的。

贫穷也许和文学造诣没有关系,但因为贫穷,让余秋雨更想摆脱贫穷,从此笔耕不辍,加上天赋才成就了今天的文坛地位。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4)

他回忆,每一本经手的书都是极其宝贵的,看书是踩在别人肩膀登高远眺,是开阔思维的捷径,而执着则是不断进取的动力,这对一个几乎输在起跑线上的文学巨匠来说是唯一的路径。

那时还是W革时期,他多么渴望施展抱负,可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是天大的事,根本没得选择,他亲眼目睹了叔叔自杀,放眼全国,悲剧并不是孤例,余秋雨一直以来的悲情正是源于那个时期。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5)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余大师属于后者,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透着悲情,那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感同身受,苍凉是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还是孤独

《文化苦旅》当中说得明白,“孤独不是一种秉性,而是一种无奈”。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6)

他的黄金岁月里,大多数时间左右不了人生,世态炎凉体会得早,所以余秋雨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合群,他可以放下很多物质生活,去追求心灵自由,哪怕纵情山水。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把散文写的那么凄哀,透着苦涩,就像你不能总是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笑,谁都有表达情感的权力,余秋雨很坦诚,苦涩本就是真性情,他不想伪装。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7)

谁也不是完人,面对欲望,余秋雨也有沉迷的时候,就如红了之后,有好事者揭露了他的情感问题,但不够丰富的人生就写不出感情丰富的作品,他依旧是孤独的行者,哪怕对感情不忠时,也未必从中获得过安全感。

陪伴我的只剩孤独,我的人生十分苍凉”。

孤独有时候未必不好,负面情感激发创造力的故事不胜枚举,梵高与毕加索生前也时常面对令人窒息的孤独,这是艺术家的不幸,却是欣赏者的幸运,伟大的作品总是在灵光一闪时出现,在刹那间永恒。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8)

余秋雨属于天生敏感型作者,再加上后天不断努力,深厚的阅历厚积薄发,今天的一切绝不是商业市场繁荣后的偶然。

巨匠的成长史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县,二十岁于上戏文学系毕业,不得不说,那是一个不太适合搞艺术创作的年代,不能瞎说瞎写,样板戏和新华体才是大众的精神食粮。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9)

对渴望自由创作的年轻人是巨大的打击,到三十岁时第一次出书,叫《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为什么是鲁迅?除了对激扬文字的欣赏外,也许老乡情分也是很重要的。

改革开放后不久,余秋雨第一次创作高峰来临,他在不到十年里出了四本书,到这时,余秋雨才真正有点大师的样子。

千禧年,两本散文集出版,又过两年,《行者无疆》获得海峡对岸的高度肯定,得到台湾白金作家奖,一路下来,从1983年,余秋雨成为了高产作家,文学成就越发被人肯定。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10)

余秋雨有过两段婚姻,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没有遗憾,分别时互道祝福,各自安好,每一段人生都充实才重要。

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悲凉和孤独外,弘扬理性同样重要,散文从民国开始成为一种文字的载体,到余秋雨这里有继承地发扬了一大截,甚至有超越。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11)

可能过去太贫穷,让大师很有忧患意识,他经常进行文化反思,认为任何时代的文人都应该有使命感,如今是多元文化冲击时期,文人更应该站出来承担责任。

余秋雨曾探访过许多山水古迹,并且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结合起来,例如《莫高窟》就是此类的弘篇叙事。

结语

当代不缺大师,花钱炒作即可,可媒体自封的大师显然不太能上得了台面,余光中、贾平凹、白先勇都先后认可了余秋雨,就连联合国中文组也给出积极的评价,说余先生是中国文化的桥梁,他的出现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12)

一路来无数赞誉和奖项拿到手软,可余秋雨还是那个孤独的行者,书籍不断再版。

很多人以为金庸是台湾人,其实他的前半生是浙江人,和余秋雨是同乡,两人在不同的文字领域各自精彩,金庸先生谈到余大师更是不乏溢美之词,说余秋雨的书在台湾受众很广,自己只是写通俗武侠小说的大师,余大师是殿堂级的文字大师,他的笔触更精深优美。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文坛巨匠余秋雨)(13)

如果你也想窥测大师的内心世界,总有一长串书单可以选择,余秋雨还没有停步,在喧嚣的世界里,他用孤独又苍凉的笔触继续耕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