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最近的热播剧《小舍得》,天天霸占着微博热搜。因为剧情贴近现实生活,剧中的每一个教育话题,几乎都触及到家长那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从引发育儿方法大讨论的《虎妈猫爸》,到聚焦小留学生的《小别离》,从关注高考问题的《小欢喜》,到展现青春成长的《以家人之名》,也包括正在播出的《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以表现家庭教育问题的电视剧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渐渐汇成荧屏上的一股潮流。

这不由让人回想起十几年前,也就是电视剧里“90后”“85后”父母的童年时代,同样有一批家庭剧走红屏幕:《成长的烦恼》《我爱我家》《家有儿女》……看着这些充满笑声、偶尔有些小烦恼、却还是欢乐满满的剧集长大的家长们,他们的孩子,比当初“放羊”长大的他们更幸福吗?他们舍了什么,又得了什么?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1)

崩溃的“学霸”和脆弱的“学渣”,都不快乐

剧里面两个主角家庭的孩子,一个叫颜子悠,一个叫夏欢欢。

颜子悠的家庭是典型的“鸡娃”式教育。子悠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从小就在母亲田雨岚的安排下走上了培训之路。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2)

田雨岚事事都以孩子的成绩来衡量一切。她认为只有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这才是成功的教育。当田雨岚发现自己的儿子考试考了第四名,她会很急切地找原因究竟儿子是哪里做错了。在她潜意识里孩子并不比前三名的差,后来发现原来是老师在校外开设了补习班,她想也不想就向学校告发了这名老师。

子悠性格内向沉闷,他早已习惯在母亲的督促下完成母亲为他安排的一切。他在大事小事上也得看母亲的脸色,即使在收到外公去年一模一样的礼物时,他也不敢吭声,默默地承受着失落与伤心。子悠对生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因为田雨岚说的“生物没前途,挣不到钱”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

长期受制于母亲的掌控,压抑的心理得不到解脱。唯唯诺诺,不敢反抗,子悠的性格缺陷越发严重,这也在后来他在考场中崩溃掀桌子埋下了伏笔。

而表面看上去,夏欢欢要幸福得多。在最开始,妈妈南俪一直认为孩子就应该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因此她并不认同田雨岚的成绩论,甚至拿择校来判定孩子的高低。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3)

但是,随着小升初的升学考试的日渐逼近,能歌善舞的欢欢成绩开始逐步下降。直到有一次欢欢考了一个45分的数学成绩,南俪开始意识到全面的教育是否可行?然后她也逐渐开始向田雨岚看齐,迫切引领欢欢走入培训班的道路。

而欢欢从小就在无忧无虑的殷实环境中生活着,她没有经受过一丁点的挫折教育,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教育环境转变,她一时间接受不了,再加上成绩的打击,她无法接受低人一等的自己。在剧中她几乎每一集都会哭,让人觉得脆弱无比。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4)

爱和兴趣,才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相对来讲,更正能量的反而是其中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米桃。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5)

作为从老家转到大城市上学的留守儿童,米桃的家境很普通,居住在城中村,爸爸是水果摊主,妈妈是钟点工。

幸运的是,在学习这条路上,她收获了很多的温暖与善意。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米桃爸妈,因国家政策的帮助,得以将米桃接到身边,享受和城市孩子接受同等优质教育的机会。

但因为家乡没有夏令营,也没有课外素质拓展,米桃的期中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班主任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找到米桃,和她一起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并帮她报名免费的演讲和英语角,还鼓励她参与班干部竞选。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6)

担心米桃爸妈过度焦虑孩子的成绩,校长亲自找他们谈话:“米桃的学习能力很强,学习习惯也好,你们要相信学校,我们会兼顾到每一个孩子。”

有一次,田雨岚软硬兼施,希望米桃妈妈让出金牌班的名额。米桃妈妈说了一句话,引无数人泪奔:“当父母的心是一样的,就算再没用,也不想拖孩子的后腿。”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7)

为了支持米桃上金牌班,米桃爸爸在卖水果之余兼职送快递,米桃妈妈宁肯骑自行车也不肯换一辆新的电动车。

米桃爸妈经常对米桃说的一句话是:“桃,我们全家都指望你了。”米桃也很争气,在学习上也很努力,每次成绩都没有辜负爸妈的期望。

更重要的是,米桃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并愿意在学习上付出时间和汗水。

她在数学上的天赋,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全力支持。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对孩子的爱一直都在。

诚然,如米桃爸妈所期望的那样,好好读书的确可以实现人生的逆袭,阶层的转变。

但,知识只是用来改变命运吗?

或许,我们可以在剧中雅德校长说的那句话中找到参考答案:

“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一生都热爱生活。”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8)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比过去辛苦多了?

作为一部试图呈现教育现状的电视剧,《小舍得》通过展现典型案例、抛出具体问题来引发共情和思考,并由此延展开来。而这其中,既有旧问题,也有新现象。

比如,即便是家境不好的米桃父母,也咬着牙为女儿报了奥数班;出身和学历都不高的田雨岚,时刻给儿子灌输“好好学习成为人上人才能受人尊重”的理念;性格友善、团结同学的欢欢,却因为成绩退步而在班委竞选中落选……

这其中,“不能省孩子”的教育投资理念、“好成绩能够兑换好未来”的想法、以及“成绩至上”的单一评判标准,对于几代人来说或许都不陌生。

真正令人震惊的,是田雨岚说出“小升初面谈的时候,新概念英语至少要读到二”,是夏君山得知女儿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参加了校外培训班,是需要动用各种资源才能争取到一个培训班名额,是动辄一年上万元的高昂补习费……

凡此种种所揭示出的家长集体抢跑、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学校教育被边缘化、教育资源成为消费品等,的确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

一个疑问也由此产生: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比过去辛苦多了?

从高考工厂到大学内卷,再到日趋低龄化的“鸡娃”竞争,教育领域内引发关注的热点现象,无一不是社会整体生态的触角。

在内卷普遍存在、加班文化盛行、住房压力陡增的今天,人们越发意识到,普通人的生活也要靠不松懈的努力才能换来;而对于已经获得的社会地位,也因为担心“我们的孩子考不上我们的母校”而缺乏安全感。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9)

当社会变迁和时代浪潮对于个人的影响越来越不可预测时,父母们也就更加担忧孩子掉队,毕竟一旦掉队,或许连“快乐的普通人”也做不成。

对掉队风险的预估使得加入“鸡娃”队伍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而少有人跳出来考虑“鸡娃式教育”背后蕴含的价值观:考高分和冲名校,不是为了感受求知的快乐、发展兴趣和潜能,而是为了换取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后者才是衡量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比如《小舍得》中各项能力都很优秀的欢欢,声乐比赛拿了一等奖,但是没能进入培训机构的“竞赛班”,这个小挫折几乎成了全家人的噩梦。这无疑是一个悖论,明明家庭最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明明子女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家的教育共识却只有一条:考好分数,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这未免令人遗憾,但更引人深思。

“教育内卷”是唯一的道路吗?

事实上,截至2020年6月,中国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各类教育机构快速增长,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

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行业门类的增加,职业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只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选拔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多种人才的需求量。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技术工人短缺”“新兴行业人才缺口巨大”等新闻,都已经说明了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正在成为“老皇历”,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质的改变。就以这部电视剧为例,剧中的几户人家,大多经济条件良好,有房有车,雇得起保姆、钟点工,还获得了祖辈在经济与社会资源上的大力支持,供养一个或两个孩子,使孩子获得相对优良的教育,显然不是问题。但是他们却一门心思地拼学区、拼分数,孩子真正感兴趣且愿意为此付出的天赋和专长不是被无视就是被牺牲……

有网友把《家有儿女》搬了出来,这部拍摄于15年前的作品同样涉及到教育问题,但不仅限于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10)

剧中,夏家的三个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程度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并且个性十足。

虽然两位家长也曾为孩子的学习而烦恼,但却没有让这些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而是通过与孩子的相处教会他们许多除了学习成绩要拔尖才有出路之外的道理。

很多小朋友看过《家有儿女》之后会感到被治愈,而家长们多多少少也能够透过剧集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

所以即便过了15年之久,如今再看《家有儿女》还是会觉得编剧的理念很超前。

有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从家有儿女到小舍得)(11)

真正优秀的作品不能只是通过争吵和“互撕”来引发关注,最好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家庭教育剧或许也需要重新定位,观众需要的不是从现实蔓延到剧集的无边焦虑,而是为大众提供教育样本:如何让一个孩子在良性的教育中成长,并且获得幸福和自我价值实现。

(本文根据电视剧和网络材料整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