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记忆总是停留在冬天,每当地上铺满了厚厚积雪的时候,无比怀念穿过楼下小巷街边的那个烤红薯,每年冬天总要光顾几次。即便是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冰冷刺骨,只要烤红薯递到手中,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全然不顾被北风吹乱的头发,迫不及待地撕开薯皮,趁着热腾腾的劲儿,大口啃起来,粉糯又甜蜜,那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美食。
红薯又叫甘薯、番薯,400多年前由南洋引进我国福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占世界红薯种植面积的60%,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红薯具有耐旱、耐贫瘠、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一般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
红薯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淀粉含量非常丰富,可达10~30%,不同品种的红薯淀粉含量不同。在饮食加方面应用很广,不仅可生食或者直接煮着吃,还可加工成粉条、淀粉、糕点、面食等等。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红薯有白心、黄心、红心、紫心4种不同颜色的红薯,价格差别大,70、80年代普通红薯当作粗粮,价格很便宜,只要几分钱一斤,如今红薯的营养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水涨船高一路攀升,涨到2元一斤,特别是紫薯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红薯中的贵族,比普通红薯贵3倍,要卖到6元一斤,紫薯与普通红薯有啥不同?原来差别挺大,别舍不得。
紫薯与普通红薯有什么不同?
紫薯又叫黑薯,因紫皮紫肉而得名,其中的紫色有浅有深,深色近似于黑紫色。与普通红薯相比,颜色由表及里均为紫色,个头也比较秀珍,还不及我们拳头大小,外观形状多为掌状、棒状或圆锥形。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食之长寿,乃草种良药”。有资料显示这里的甘薯就是指紫薯。
紫薯营养价值高,除了拥有普通红薯所富含的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等物质,同时还富含花青素,为花青素的主要原料之一。这就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与其它红薯的重大区别,而且硒元素也高过普通红薯,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所以市场上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其它品种的红薯。
其实从口感上来讲,紫薯表现一般,因为含水量少,不适合鲜吃。紫薯的口感除了粉,不及黄心红薯和红心红薯甘甜。
紫薯中的“紫色”是怎样形成的?红薯薯肉颜色主要由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各种色素颜色决定。这些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直接决定了薯肉颜色的深浅和营养价值的高低。紫薯也是近10年才开始大量上市的,曾经有人质疑紫薯是转基因产品。
实际上,紫薯不是转基因产品,是日本人在天然黑薯品种基础上培育出来的,2002年引进我国,目前我国紫薯品种主要有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培育的济薯18号;该品种所育成,广东省农科院培育的广薯135;江苏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宁紫4号。
紫色是紫薯中存在的花青素一种表现形式,是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不同的光照、温度、湿度、PH值、激素、氨基酸等因素均能影响红薯体内色素的含量和颜色。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在光照条件下,紫外线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当PH值为6.0~6.5时,呈紫色或者紫蓝色,另外干旱、短日照都有利于花青素的积累。
在众多紫色食品中,紫薯不仅产量高、成本低,而且花青素含量也高,花青素对人体大有裨益,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紫薯3种不同的吃法1、紫薯莲子羹
【食材和配料】紫薯、银耳、莲子、薏米、冰糖
①:薏米清洗干净控干水分,用小火炒至微黄,银耳和莲子提前浸泡,银耳泡至充分胀大发软,摘掉颜色深的底部,清洗干净,再撕成小朵,紫薯削皮切小块。
②: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将莲子和薏米一起倒入陶瓷锅内煮沸,再转小火煮制30分钟。
③:加入薯块和冰糖,继续小火煮沸20分钟左右,待到莲子开花即可关火盛出来享用。
2、紫薯月饼
【食材和配料】:紫薯、牛奶、鸡蛋、白糖、澄粉、黄油
①:紫薯洗净削皮,切成薄片蒸熟,用调羹压成薯泥,然后将粗纤维挑出来。
②:鸡蛋磕入碗中,搅拌均匀,与牛奶、白糖、澄粉、黄油一起倒入不粘锅里搅拌小火熬制成湿润的固态可塑状,作为月饼的奶馅。
③:将紫薯泥和奶馅分别搓成小团,紫薯按压成圆形包裹住奶馅,然后收口成大团子,放进模具里压制成型即可。
3、紫薯芝麻球
【食材和配料】:紫薯、糯米粉、白糖、白芝麻
①:紫薯洗净削皮,切成薄片蒸熟,然后用调羹压成薯泥,白糖提前用温水化开,然后将紫薯泥与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加入白糖水,边加边搅拌至絮状。
②:和成面团,搓成长条,然后切成等份小剂子,再搓成汤圆大小的圆球,在芝麻碗中滚一圈,直到沾满芝麻为止。
③:热锅加油,油至5成热时,将搓好的芝麻球沿着锅边滚进油锅里炸制,待油锅烧开后转小火,当芝麻球上浮到油面,用锅铲向下轻轻按压几次,待麻球炸至金黄即可控油出锅。
,大家好!我是雅倩爱美食,一个厨艺爱好者,分享各种美味以及相关的故事,传递一日三餐的温暖,让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评论,谢谢您的阅读,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